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列为五大主题的首位,足见科学探究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按照新课程标准和设计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结合自己在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实践,针对如何促进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拙见。
一、抢抓课堂教学主阵地,开展探究性活动
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首先要把教材规定的探究活动做好。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多年来,我始终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主要开展了课题式的探究。有以下事例:
探究活动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正常情况下,石灰水很快变浑浊,可有时会好长时间无浑浊,此时我充分利用这一机会,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自身实验失败的可能性:一是石灰水可能有问题;二是吹的方法不正确。通过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新配的石灰水重做上述实验。
实验二、将吹的导管伸到石灰水下面,正确操作,通过实验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探究活动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由于CO2与NaOH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在学习盐的化学性质后设计了不同的方案进行探究。
归纳为两大类:(一)只要取反应的溶液,往其中分别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加石灰水有沉淀产生;加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有沉淀产生,均可以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反应。(二)根据反应前后容器内气压改变,亦可证明。
通过课堂专题探究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推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实验创新与动手能力二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有机结合;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又留有思维的空间,并能体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深入挖掘教材,获取探究性学习信息。
学会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
问题一、CO2与H2O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课本P118页实验6-5步骤,上课时,我调整为:首先喷稀醋酸,其次喷水,最后喷水后放入CO2中,看到紫花变红,适时提出问题,使紫花变红的是CO2、CO2和H2O反应的物质?再将干燥的紫花直接放入CO2中,这样做学生易于理解,思路清晰。
问题二、十一单元学后,归纳除油污方法一是用洗洁精;方法二是用汽油或者酒精,方法三是与油污反应。
思考一、吃火锅时,容易把油溅到领口或者胸口,怎么也擦不掉,而且越擦面积越大,如何解决呢?
思考二、做为家庭主妇,每周至少要清理灶具一次,如何快速洗净呢?
思考三、如果你将来从事汽车修理行业,经常与油污打交道,怎样才能把手上、衣服上的油污洗掉呢?
这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身边化学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探索性,虽然超出了教材范围,但我认为,课本上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探究情景和信息源,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去探究呢?也许每个问题花了10分甚至更长,但学生知道怎样从已有知識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
立足教材而不掬泥教材,才能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的相似课题,才能充分体现实验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种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一旦掌握就将受益终身。这样的题目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利用身边实验室,拓展探究性学习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灵魂。探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特别是探究的开放性。
在学习CO2的性质后,我提出问题: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是否必须用红磷呢?启发学生:要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必须将O2或N2除掉而不引入新的气体或引入新的气体又能通过化学反应及时除掉。经过点拔,学生的思维空间迅速打开,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后,很多同学自己设计方案。如:一是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二是用注射器和白磷。三是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四是用铜和两个注射器。五是用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等等测定空气中O2含量。教师此时并不评定方案的优劣、是否可行,而是为学生准备实验药品和仪器,然后就“袖手旁观”实验小组成员的“杰作”,通过实验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我发现,参加实验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迫切希望自己的方案是最佳的,做实验时个个迫不及待、一丝不苟,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现象并认真记录。虽然实验早有定论,但他们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是以往教学中很难有的。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课堂主阵地既培养了探究能力,又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中去,达到了化学应用社会的目的。让探究走进课堂,让探究激活课堂,让学生能从中悟出探究学习的真谛,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水平。
一、抢抓课堂教学主阵地,开展探究性活动
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首先要把教材规定的探究活动做好。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多年来,我始终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主要开展了课题式的探究。有以下事例:
探究活动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正常情况下,石灰水很快变浑浊,可有时会好长时间无浑浊,此时我充分利用这一机会,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自身实验失败的可能性:一是石灰水可能有问题;二是吹的方法不正确。通过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新配的石灰水重做上述实验。
实验二、将吹的导管伸到石灰水下面,正确操作,通过实验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探究活动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由于CO2与NaOH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在学习盐的化学性质后设计了不同的方案进行探究。
归纳为两大类:(一)只要取反应的溶液,往其中分别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加石灰水有沉淀产生;加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有沉淀产生,均可以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反应。(二)根据反应前后容器内气压改变,亦可证明。
通过课堂专题探究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推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实验创新与动手能力二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有机结合;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又留有思维的空间,并能体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深入挖掘教材,获取探究性学习信息。
学会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
问题一、CO2与H2O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课本P118页实验6-5步骤,上课时,我调整为:首先喷稀醋酸,其次喷水,最后喷水后放入CO2中,看到紫花变红,适时提出问题,使紫花变红的是CO2、CO2和H2O反应的物质?再将干燥的紫花直接放入CO2中,这样做学生易于理解,思路清晰。
问题二、十一单元学后,归纳除油污方法一是用洗洁精;方法二是用汽油或者酒精,方法三是与油污反应。
思考一、吃火锅时,容易把油溅到领口或者胸口,怎么也擦不掉,而且越擦面积越大,如何解决呢?
思考二、做为家庭主妇,每周至少要清理灶具一次,如何快速洗净呢?
思考三、如果你将来从事汽车修理行业,经常与油污打交道,怎样才能把手上、衣服上的油污洗掉呢?
这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身边化学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探索性,虽然超出了教材范围,但我认为,课本上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探究情景和信息源,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去探究呢?也许每个问题花了10分甚至更长,但学生知道怎样从已有知識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
立足教材而不掬泥教材,才能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的相似课题,才能充分体现实验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种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一旦掌握就将受益终身。这样的题目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利用身边实验室,拓展探究性学习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灵魂。探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特别是探究的开放性。
在学习CO2的性质后,我提出问题: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是否必须用红磷呢?启发学生:要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必须将O2或N2除掉而不引入新的气体或引入新的气体又能通过化学反应及时除掉。经过点拔,学生的思维空间迅速打开,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后,很多同学自己设计方案。如:一是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二是用注射器和白磷。三是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四是用铜和两个注射器。五是用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等等测定空气中O2含量。教师此时并不评定方案的优劣、是否可行,而是为学生准备实验药品和仪器,然后就“袖手旁观”实验小组成员的“杰作”,通过实验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我发现,参加实验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迫切希望自己的方案是最佳的,做实验时个个迫不及待、一丝不苟,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现象并认真记录。虽然实验早有定论,但他们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是以往教学中很难有的。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课堂主阵地既培养了探究能力,又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中去,达到了化学应用社会的目的。让探究走进课堂,让探究激活课堂,让学生能从中悟出探究学习的真谛,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