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书法之概念意义为切口,研讨了设计性在书法作品创作之体现及书法元素在现代设计中之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剖析书法存在之本质属性及其与设计密不可分之关系,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这是基于当代艺术的发展需求,精神文化消费及审美理念在现代生活的需求,亦出于对全球设计的探讨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书法;设计;借鉴
设计和书法,其间关系不可分割,且勿论二者渊源及发展,抑或设计特点,组成形式及美学根源等方面皆存在诸多相同之特性,中国书法至始至终随同着中国现代设计之发展,二者联系在现代设计之环境下,不仅未得消减,未曾分割,反倒伴随中国文化飞现代化发展而情好日密。即便由外在表现观察,书法于社会之中频遭边缘化,书法与国家经济及民众利益之直接关联渐行渐远,但书法却经由设计渗透于民众生活方方面面,其间定然存在着深层次之根由。中国的书法,无论是其蕴含的深厚内涵,还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经由书法家与设计者的努力,在当代的设计中得以展现。国美电器标志的设计,亦为中国书法于设计中直接运用之佐证此标志是由/GOME0几个字母组成,采取我国行草书之形式,用毛笔一挥而就,展现了标志中最为关切之独特,标志由白色与红色组成,富有极强的对比感,几个字母之水平动态与中国的楷书横画右高左低浑然一体,与下方的/国美电器几个字配合相得益彰,其效拔群,使之初现于街头之时,大众能眼前一亮。
一、书法中的设计
中国的书法,本身即为一种上佳的线形设计,此类设计,自于汉字诞生之日伊始,便持续发展演变,直至今日,此类线形设计业已风靡全球,逐成诸多国外艺术家及设计师日常艺术创作之参考借鉴之对象。书法自身,仍是先进行设计 ,只是此类设计多于书法家创想之中完成,尚未化为文字及图形罢了,作为中国特有之艺术形态的书法元素0,有上千年历史,已是人类最古老之艺术,书法重在点、线和面的组成,无论是韵律和节奏,还是章法与布局,较之平面设计之构成几可谓如出一辙。实质上近于由设计角度所对书法之剖析及论述。线条乃为全球性之语言,中国书法在线条研究之中可谓首当其冲,将之视作一种特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且以科举考试之试卷为证,古代试卷均有其均一之纸张大小及样式规定,如规定之字数,上下左右之留空等,由是试卷整体之格式亦为设计。当传统的书法创作夹杂入现代设计之思维,冠之以现代设计观念,书法艺术即被输入新的活力,我们谓之现代书法。现代书法即为冠以现代艺术之理念,于创作之中彰显书法之艺术格调,超越及转化一些传统书法之常规定格与特定之形式,或为淡化常规汉字之构成及书写性,突出形式感和艺术性,渐发展成区别于美术和传统书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二、设计中的书法
书法能赋予中国的现代设计浑厚孕养之形和意,何为形,何为意,简而言之,此即由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而来"意是无形体的,是普遍规律和内在本质, 形是可见事物或具体准则等" 形之具象,意之抽象,亦如物质和精神的关联。因为传统的书法存在各种独有的识别性风格及特点,众多名家名体及至其名字已变作程式化的识别性符号,实际应用时大多是其中取一选择、鉴证、复制、处理、组合的手段。而不为众所周知、习惯之特式已遗失其视觉内涵。设计者自身设计书写之几数寥若晨星,因而对书法之认知、欣赏和修养水平是为必要之条件。设计者对书法艺术的整体特点之把握是其予以设计之主要依据。如甲骨文得之于刀刻,字形稚拙神秘;如金文成之于模铸,笔划圆浑、雄壮;设计者于书法的艺术形式把握之熟稔,是为应用之于设计之必要条件。由是,书法之形式是历经艺术性处理的文字书写之“设计”,巧妙应用,使得平面设计成果极具淡雅清新、栩栩如生的文化感。亦如书法之运用于报纸、杂志、书刊及产品包装文字标题或名称等各方面。诚然,运用之效果必然取决在于设计者对中国的书法与汉字之认知及对设计作品整体定位之准确领悟。书法借以各个字体形状之处理,由视觉观感上赋予视者或高歌振奋、或淡然自如等诸多意象。对此,在适度之范畴之中,书法往往能巧妙的体现出平面设计中对字体的艺术展现及信息之表达。国内一些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常常从中国书法中获取灵感,从其作品之中,一笔一划都蕴含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此中香港的靳埭强即为个中翘楚,亦极具代表性及成就性。其诸多作品,包括其最为得意之作《中国银行标志》,无不蕴藏书法艺术之影,甚至将书法直接融于设计之中。
三、结语
书法如若要求发展及革新,则定然不可一成不变,而应于承扬的基础之上从其他的艺术门类之中吸取精髓,弘扬时代精神,以贴近当代人之审美需求与审美观。此外,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发展,不可毫无选择地照搬或抄袭,而亟需发掘并发扬民族土文化资源,剖析中华民族之价值观及审美观,使之民族特色跃然于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之上,令其走出家门迈进世界!因为,民族的即为世界的,艺术无国界,彼此兼容并包,书法与设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即是我编写此篇论文的原因和目的。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振镰.书法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张春宜.书法艺术与平面构成之关系初探.书画艺术,2005(2).
(作者简介:廖炜琳(1975.04-),男,江西新余人,本科,新余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书法、国画以及油画。)
关键词:书法;设计;借鉴
设计和书法,其间关系不可分割,且勿论二者渊源及发展,抑或设计特点,组成形式及美学根源等方面皆存在诸多相同之特性,中国书法至始至终随同着中国现代设计之发展,二者联系在现代设计之环境下,不仅未得消减,未曾分割,反倒伴随中国文化飞现代化发展而情好日密。即便由外在表现观察,书法于社会之中频遭边缘化,书法与国家经济及民众利益之直接关联渐行渐远,但书法却经由设计渗透于民众生活方方面面,其间定然存在着深层次之根由。中国的书法,无论是其蕴含的深厚内涵,还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经由书法家与设计者的努力,在当代的设计中得以展现。国美电器标志的设计,亦为中国书法于设计中直接运用之佐证此标志是由/GOME0几个字母组成,采取我国行草书之形式,用毛笔一挥而就,展现了标志中最为关切之独特,标志由白色与红色组成,富有极强的对比感,几个字母之水平动态与中国的楷书横画右高左低浑然一体,与下方的/国美电器几个字配合相得益彰,其效拔群,使之初现于街头之时,大众能眼前一亮。
一、书法中的设计
中国的书法,本身即为一种上佳的线形设计,此类设计,自于汉字诞生之日伊始,便持续发展演变,直至今日,此类线形设计业已风靡全球,逐成诸多国外艺术家及设计师日常艺术创作之参考借鉴之对象。书法自身,仍是先进行设计 ,只是此类设计多于书法家创想之中完成,尚未化为文字及图形罢了,作为中国特有之艺术形态的书法元素0,有上千年历史,已是人类最古老之艺术,书法重在点、线和面的组成,无论是韵律和节奏,还是章法与布局,较之平面设计之构成几可谓如出一辙。实质上近于由设计角度所对书法之剖析及论述。线条乃为全球性之语言,中国书法在线条研究之中可谓首当其冲,将之视作一种特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且以科举考试之试卷为证,古代试卷均有其均一之纸张大小及样式规定,如规定之字数,上下左右之留空等,由是试卷整体之格式亦为设计。当传统的书法创作夹杂入现代设计之思维,冠之以现代设计观念,书法艺术即被输入新的活力,我们谓之现代书法。现代书法即为冠以现代艺术之理念,于创作之中彰显书法之艺术格调,超越及转化一些传统书法之常规定格与特定之形式,或为淡化常规汉字之构成及书写性,突出形式感和艺术性,渐发展成区别于美术和传统书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二、设计中的书法
书法能赋予中国的现代设计浑厚孕养之形和意,何为形,何为意,简而言之,此即由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而来"意是无形体的,是普遍规律和内在本质, 形是可见事物或具体准则等" 形之具象,意之抽象,亦如物质和精神的关联。因为传统的书法存在各种独有的识别性风格及特点,众多名家名体及至其名字已变作程式化的识别性符号,实际应用时大多是其中取一选择、鉴证、复制、处理、组合的手段。而不为众所周知、习惯之特式已遗失其视觉内涵。设计者自身设计书写之几数寥若晨星,因而对书法之认知、欣赏和修养水平是为必要之条件。设计者对书法艺术的整体特点之把握是其予以设计之主要依据。如甲骨文得之于刀刻,字形稚拙神秘;如金文成之于模铸,笔划圆浑、雄壮;设计者于书法的艺术形式把握之熟稔,是为应用之于设计之必要条件。由是,书法之形式是历经艺术性处理的文字书写之“设计”,巧妙应用,使得平面设计成果极具淡雅清新、栩栩如生的文化感。亦如书法之运用于报纸、杂志、书刊及产品包装文字标题或名称等各方面。诚然,运用之效果必然取决在于设计者对中国的书法与汉字之认知及对设计作品整体定位之准确领悟。书法借以各个字体形状之处理,由视觉观感上赋予视者或高歌振奋、或淡然自如等诸多意象。对此,在适度之范畴之中,书法往往能巧妙的体现出平面设计中对字体的艺术展现及信息之表达。国内一些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常常从中国书法中获取灵感,从其作品之中,一笔一划都蕴含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此中香港的靳埭强即为个中翘楚,亦极具代表性及成就性。其诸多作品,包括其最为得意之作《中国银行标志》,无不蕴藏书法艺术之影,甚至将书法直接融于设计之中。
三、结语
书法如若要求发展及革新,则定然不可一成不变,而应于承扬的基础之上从其他的艺术门类之中吸取精髓,弘扬时代精神,以贴近当代人之审美需求与审美观。此外,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发展,不可毫无选择地照搬或抄袭,而亟需发掘并发扬民族土文化资源,剖析中华民族之价值观及审美观,使之民族特色跃然于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之上,令其走出家门迈进世界!因为,民族的即为世界的,艺术无国界,彼此兼容并包,书法与设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即是我编写此篇论文的原因和目的。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振镰.书法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张春宜.书法艺术与平面构成之关系初探.书画艺术,2005(2).
(作者简介:廖炜琳(1975.04-),男,江西新余人,本科,新余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书法、国画以及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