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认识,教学立意,物质生活变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9-0071-03
小李是位80后美女。毕业于某师范高校,曾是我的学生,现为我的同行,执教于某高中。某天下午,小李和我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聊天。
时间:2015年6月初夏某天下午
地点:安阳一中历史教研组
主题:如何准备一次优质课
照录如下。文中老郭即我本人。
小李:郭老师,好久不见,你还好吧?
老郭:庸碌无为,不太好。
小李:有件事还得麻烦老师。
老郭:何来麻烦,正无聊呢,说。
小李:我要上市优质课。
老郭:好事啊,祝贺。
小李:请老师指点小女子。
老郭:哪节课?
小李:必修二,经济史,自选。
老郭:找一节知识容量小,结构清晰的课吧。
小李:为什么?
老郭:容量小,学生活动时间多,教学方法设置可以比较多样化,师生交流多。
小李:你说哪一节好呢?
老郭:《经济大危机》或者《罗斯福新政》,内容少,知识清晰,还能联系现实,资料比较多。
小李:选这一节上优质课的太多了,很难有新意了。
老郭:同感,评委对这节课肯定也都厌倦了。
小李:《物质生活变迁》这节课行吗?
老郭:嗯,这节课资料丰富,课件可以开展直观教学,可以考虑。就是知识比较碎。
小李:我就是觉得这节课史料丰富,能够开展史料教学、直观教学,近代那些服装啊、建筑啊,这方面历史图片很多,肯定能引起学生注意力,课堂效果应该比较好。
老郭:老师罗列这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图片给学生看,这种方法太传统,太呆板。
小李:有什么好办法吗?
老郭:可以指导学生课前上网搜集这节课的图片,学生课下整理成多媒体小课件,学生课上自主展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反馈,先学后教。
小李:这节课历史图片很多啊,学生搜集的话,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学生自主展示,时间如何掌控?
老郭:学生活动不应该脱离教师的引导,比如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分成四组,一组搜集服装变迁,一组搜集饮食变迁,一组搜集民居变迁,一组搜集风俗变迁,这样每组的压力就减轻了。每组最后展示的图片不超过规定数量,时间每组不超过5分钟吧。
小李:这个过程中老师干什么?
老郭:老师的任务前移,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引导各组在搜集图片、制作课件时,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开展。避免学生天马行空,脱离本节课的中心主旨。即学生自主学习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李:教师主导作用又如何体现呢?
老郭: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引导和实现上。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活动、教学环节都是灵活可变的,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该落实这个教学目标。比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小李:嗯,“教参”是这么描述的: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老郭:这仅仅是知识目标,而且这种描述的内涵过于肤浅。一位好教师不能被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目标束缚,其实这些参考书编写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从更宏观的学科思想角度改造教学目标,提出更高大上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立意高,整节课的教学构思就能高人一筹,自然能让评委对你刮目相看。所以,教学目标必修改造。
小李:就这节课而言,又该如何改造呢?
老郭:我认为还是从三维教学目标入手。从知识目标看,就是两个,一是近代生活变迁,二是变迁的原因;从能力目标看,主要应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探究分析历史原因能力;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看,除了落实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态度外,还是要把重点落实在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上来,这样这节课就有了高立意。
小李:如何体现高立意?
老郭:比如本节课的高立意,就是从变迁入手,体现文明的冲突、融合、进步。冲突、融合、进步,这六个字应该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小李:具体到每个环节该怎么做呢?
老郭:嗯,本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梳理变迁表现,由学生分组搜集史料,分组展示成果。在学生课前做准备工作时,你就引导学生从这六个字出发整理相关史料,在各组展示,负责讲解的同学也围绕着这六个字讲解本组的课件。当然,老师必须把关。
小李:喔,我好像明白了……然后呢?
老郭: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变迁原因,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建议这个环节采取师生合作探究的方法,避免和第一环节的教学方法雷同。变迁原因无外乎是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原因,教师要从这几个方面准备一些史料,应以文字材料为主,避免本节课一直用图片史料,导致课堂华而不实,流于肤浅。师生共同探究史料,得出生活变迁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成因。而这些原因也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冲突、融合和进步。
小李:前两个环节,这节课的基本内容是否就结束了?不是还有第三个环节吗,第三个环节是否该感悟历史了?
老郭:正确,本节课的升华和亮点就安排在第三个环节。这个环节体现教师的理论能力和教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环。某种意义上,对优质课比赛而言,成败在此一举。
小李:该怎么升华呢?必须是由老师直接讲出来吗?
老郭:不,如果有时间,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通过本节课学习,通过衣食住俗的变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什么发展规律?体现了历史运动的什么规律?然后教师再补充总结:衣食变迁是表象,内在经政为根本,文明冲突且融合,文明根本在民生!一下就把本节课的立意拔高到文明史观、社会史观、整体史观等高度。 小李:明白了,这下心里有数了。还能再包装一下吗?让本节课再上点档次。
老郭:嗯,那可以加点噱头,比如每个环节起个小标题,显得层次更清晰,过渡更流畅。比如第一环节可命名为“看见历史”,第二环节可命名为“理解历史”,第三环节可命名为“感悟历史”。
小李:嗯,彻底明白了。谢谢!谢谢!
老郭:应该谢谢你,因为你给我机会让我深入思考了一节课。无交流无进步。
教学后记:从“备课”到“教学设计”。
一节课,不仅是老师自身充分的“准备”,而应是师生一起动手参与的“设计”。
其一,重视“课程资源”的设计。新课程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其范围大大拓展,特别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拓展课程资源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面对海量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甄别筛选,注重科学性和真实性。在拓展课程资源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毕竟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他们不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创造者。比如本节课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发动学生整合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组织学生分组展示了整合的成果,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开发了课程资源。
其二,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课程理念,除了传统的“知识与能力”外,新课程更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个人认为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所在。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融合为一个整体,而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每节课,可能分为3到5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必然同时承担着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比如本节课,第一个环节的“看见历史”:从知识目标是梳理了近代生活变迁,从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看是运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同时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看,则是体现了探究精神、合作意识的教学目标。
其三,重视师生“教学活动”的设计。每节课应该有“教学活动”的意识。教学活动包括师生的双边活动,主要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多样化、任务化、全员化,除了传统的听课、笔记、练习外,课堂讨论、课堂展示、课下拓展、小组竞赛、角色扮]、历史体验等等。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有活动,学生有任务,任务多样化,历史课堂必然生动、有趣、和谐。
【作者简介】郭山,男,1973年生,河南许昌人,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9-0071-03
小李是位80后美女。毕业于某师范高校,曾是我的学生,现为我的同行,执教于某高中。某天下午,小李和我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聊天。
时间:2015年6月初夏某天下午
地点:安阳一中历史教研组
主题:如何准备一次优质课
照录如下。文中老郭即我本人。
小李:郭老师,好久不见,你还好吧?
老郭:庸碌无为,不太好。
小李:有件事还得麻烦老师。
老郭:何来麻烦,正无聊呢,说。
小李:我要上市优质课。
老郭:好事啊,祝贺。
小李:请老师指点小女子。
老郭:哪节课?
小李:必修二,经济史,自选。
老郭:找一节知识容量小,结构清晰的课吧。
小李:为什么?
老郭:容量小,学生活动时间多,教学方法设置可以比较多样化,师生交流多。
小李:你说哪一节好呢?
老郭:《经济大危机》或者《罗斯福新政》,内容少,知识清晰,还能联系现实,资料比较多。
小李:选这一节上优质课的太多了,很难有新意了。
老郭:同感,评委对这节课肯定也都厌倦了。
小李:《物质生活变迁》这节课行吗?
老郭:嗯,这节课资料丰富,课件可以开展直观教学,可以考虑。就是知识比较碎。
小李:我就是觉得这节课史料丰富,能够开展史料教学、直观教学,近代那些服装啊、建筑啊,这方面历史图片很多,肯定能引起学生注意力,课堂效果应该比较好。
老郭:老师罗列这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图片给学生看,这种方法太传统,太呆板。
小李:有什么好办法吗?
老郭:可以指导学生课前上网搜集这节课的图片,学生课下整理成多媒体小课件,学生课上自主展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反馈,先学后教。
小李:这节课历史图片很多啊,学生搜集的话,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学生自主展示,时间如何掌控?
老郭:学生活动不应该脱离教师的引导,比如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分成四组,一组搜集服装变迁,一组搜集饮食变迁,一组搜集民居变迁,一组搜集风俗变迁,这样每组的压力就减轻了。每组最后展示的图片不超过规定数量,时间每组不超过5分钟吧。
小李:这个过程中老师干什么?
老郭:老师的任务前移,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引导各组在搜集图片、制作课件时,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开展。避免学生天马行空,脱离本节课的中心主旨。即学生自主学习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李:教师主导作用又如何体现呢?
老郭: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引导和实现上。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活动、教学环节都是灵活可变的,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该落实这个教学目标。比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小李:嗯,“教参”是这么描述的: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老郭:这仅仅是知识目标,而且这种描述的内涵过于肤浅。一位好教师不能被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目标束缚,其实这些参考书编写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从更宏观的学科思想角度改造教学目标,提出更高大上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立意高,整节课的教学构思就能高人一筹,自然能让评委对你刮目相看。所以,教学目标必修改造。
小李:就这节课而言,又该如何改造呢?
老郭:我认为还是从三维教学目标入手。从知识目标看,就是两个,一是近代生活变迁,二是变迁的原因;从能力目标看,主要应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探究分析历史原因能力;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看,除了落实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态度外,还是要把重点落实在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上来,这样这节课就有了高立意。
小李:如何体现高立意?
老郭:比如本节课的高立意,就是从变迁入手,体现文明的冲突、融合、进步。冲突、融合、进步,这六个字应该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小李:具体到每个环节该怎么做呢?
老郭:嗯,本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梳理变迁表现,由学生分组搜集史料,分组展示成果。在学生课前做准备工作时,你就引导学生从这六个字出发整理相关史料,在各组展示,负责讲解的同学也围绕着这六个字讲解本组的课件。当然,老师必须把关。
小李:喔,我好像明白了……然后呢?
老郭: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变迁原因,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建议这个环节采取师生合作探究的方法,避免和第一环节的教学方法雷同。变迁原因无外乎是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原因,教师要从这几个方面准备一些史料,应以文字材料为主,避免本节课一直用图片史料,导致课堂华而不实,流于肤浅。师生共同探究史料,得出生活变迁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成因。而这些原因也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冲突、融合和进步。
小李:前两个环节,这节课的基本内容是否就结束了?不是还有第三个环节吗,第三个环节是否该感悟历史了?
老郭:正确,本节课的升华和亮点就安排在第三个环节。这个环节体现教师的理论能力和教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环。某种意义上,对优质课比赛而言,成败在此一举。
小李:该怎么升华呢?必须是由老师直接讲出来吗?
老郭:不,如果有时间,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通过本节课学习,通过衣食住俗的变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什么发展规律?体现了历史运动的什么规律?然后教师再补充总结:衣食变迁是表象,内在经政为根本,文明冲突且融合,文明根本在民生!一下就把本节课的立意拔高到文明史观、社会史观、整体史观等高度。 小李:明白了,这下心里有数了。还能再包装一下吗?让本节课再上点档次。
老郭:嗯,那可以加点噱头,比如每个环节起个小标题,显得层次更清晰,过渡更流畅。比如第一环节可命名为“看见历史”,第二环节可命名为“理解历史”,第三环节可命名为“感悟历史”。
小李:嗯,彻底明白了。谢谢!谢谢!
老郭:应该谢谢你,因为你给我机会让我深入思考了一节课。无交流无进步。
教学后记:从“备课”到“教学设计”。
一节课,不仅是老师自身充分的“准备”,而应是师生一起动手参与的“设计”。
其一,重视“课程资源”的设计。新课程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其范围大大拓展,特别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拓展课程资源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面对海量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甄别筛选,注重科学性和真实性。在拓展课程资源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毕竟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他们不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创造者。比如本节课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发动学生整合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组织学生分组展示了整合的成果,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开发了课程资源。
其二,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课程理念,除了传统的“知识与能力”外,新课程更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个人认为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所在。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融合为一个整体,而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每节课,可能分为3到5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必然同时承担着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比如本节课,第一个环节的“看见历史”:从知识目标是梳理了近代生活变迁,从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看是运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同时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看,则是体现了探究精神、合作意识的教学目标。
其三,重视师生“教学活动”的设计。每节课应该有“教学活动”的意识。教学活动包括师生的双边活动,主要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多样化、任务化、全员化,除了传统的听课、笔记、练习外,课堂讨论、课堂展示、课下拓展、小组竞赛、角色扮]、历史体验等等。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有活动,学生有任务,任务多样化,历史课堂必然生动、有趣、和谐。
【作者简介】郭山,男,1973年生,河南许昌人,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