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应然,实际,尊重史实,“五行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25—03
2010年高考全国卷1第12题:
12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答案:A
2010年高考全国卷2卷第12题:
12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土德
答案:D
两道试题近似,不难看出出题者的自得。然在笔者看来,值得商榷。
1 出题者考虑了试题的“应然”,是否考虑了答题者的“实际”?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不仅关乎对试题的事实判断,更关乎价值判断。毫无疑问,每一道试题的出现,命题者都有必要而充分的理由。由于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历法、军事、中医、建筑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及至今天在某些方面还有余温,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本题的考查很有必要。
提到五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金、木、水、火、土,虽是常识,但学生的了解仅此而已。至于说在这五行中谁生谁、谁克谁,知道的人很少;再进一步说,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相生、相克何者对应暴力夺取政权的“征诛”,何者对应和平夺取政权的“禅让”,知道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笔者曾问过四位在读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只有一位搞古代史的知道五行相生相克与朝代更替的知识,其他三位甚至连五行如何相生相克都不知道。笔者也曾问过五位教书多年、不同地区的历史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他们都说从未在课改前后的教材中见过用五行解释朝代更替的内容,其中四位也从未给学生介绍过这方面的知识。看来,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对学生有些“冷僻艰深”。当然,“冷僻艰深”的专业知识不是不可以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关键是如何呈现、要求学生做什么。
2 单凭题干所给定的条件,一般学生是否可以正确而又理性地答题?
如上述第一点分析,由于一般学生并不知道更深的五行知识,我们不妨大胆推测一下他们面对这两个选择题时的答题情况:粗略听过“金木水火土”习惯说法的考生,可能会懵懂地按照“顺序”——“火”后面是“土”,而作出选择,实质上并不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知识;一拿到试卷就被生僻的“五行”打懵了的考生,毫无知识储备,也只能瞎猜。这两种情况下,考查既谈不上信度也谈不上效度,学生即使侥幸答对,又有什么理性可言?
3 考查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部分,那么也就意味着高中文科生或未来的大学文科生都应该掌握点五行相生相克及涉及的朝代更替的知识。我们想追问的是,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能普遍地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吗?连一些文科类研究生都不知道、一些历史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都坦率承认相当生疏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能算作常识吗?按照高考试题难度层次的划分,这样的试题适合放在试卷的12题吗?
如果考查的是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那么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所给条件应该充分而必要。据前面的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很少有五行相生相克,题目所给条件显然又不够。那么,是借五行相生相克知识考查朝代顺序吗?这种疑问连笔者都觉得很滑稽。
4 西汉是否能定为“火德”?
试题中“汉代被定为‘火德”’一语值得推敲。汉代分西汉和东汉,按照题目就意味着西汉也是“火德”。东汉为“火德”已是公论,西汉是否为“火德”?需花一点气力来探讨。
五行之说早已有之,战国邹衍创立了五行终始说,将阴阳五行的理论应用于社会人事变革,用五行相克的学说来解释王朝更替。据《吕氏春秋·应同》载,邹衍认为:“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蟥大蝼。黄帝日土气胜,士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先天见火,赤鸟御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日,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根据五德相胜(相克)说可列表如下:
秦统一六国后,始皇接受了邹衍的学说,以为周属火德,秦(伐火者)代周,应当属克火的水德;因为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于是把礼服和旌旗皆用黑色;又因为四时中和水相配的是冬季,而冬季始自十月,于是改以十月为岁首。
西汉初年,经历了一段德制的混乱。有人据《史记·高祖本纪》中“赤帝子(刘邦)斩杀白帝子”的传说,认为“汉承尧运……协于火德”,此论依据不足,但可以确定的是,汉初就此有极大争论。部分汉代学者提出,秦虽一统,但时短,故非水德,认为大汉朝才是属水德而得天下的。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秦朝毕竟曾经一统天下,按照五行排列,汉朝应为克水之土德。直至汉武帝泰山封禅后五年(公元前104年)才正式宣布改制,“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数用五”,“从此之后,(西)汉是确定为土德了”。
及至王莽时期,为适应代汉的需要,王莽给自己加上显赫的身世源流,散布并利用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汉家尧后”的说法,炮制“王氏舜后”,自己代汉属唐尧、虞舜式的“禅让”,名正言顺,而舜属土德,根据五行相生之“火生土”,西汉也就必然被王莽宣扬为火德了。后来光武帝刘秀以“赤符”事来确立他“汉家再受命”的合理性,也就接受了汉为火德的说法。
以实论之,西汉确立为土德在汉武帝时已制度化、实践化,东汉确立为火德也已制度化、实践化,后人若执其一端,岂不谬哉?这在考试时出现,失之于严谨。
考试是一种心理测量的活动,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推测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教育测量的工具往往依出题者的心理而改变,而出题者的心理又受自己对应然和实际的把握。就上述两道选择题而言,若出题者认为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掌握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之五行知识,无可置疑;除此之外,出题者追求的“过分”“应然”完全脱离了答题者的“实际”,导致根据所给条件,·绝大多数学生无法正确而又理性的作答,只能瞎蒙,测量信度和测量效度都极低。
有人会说,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可以有所突破,拉开档次。但突破应是有限、有效的。从教学的角度讲,对知识的拓展不能没有边际。
也许有人会说,根据所给条件,毕竟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是靠瞎蒙、不是靠感性而选对的。以此想法,哥德巴赫猜想都有人能够解决,那我们是否将哥德巴赫猜想搬到高考试卷中呢?
由上观之,全国1卷和2卷第12题,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题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25—03
2010年高考全国卷1第12题:
12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答案:A
2010年高考全国卷2卷第12题:
12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土德
答案:D
两道试题近似,不难看出出题者的自得。然在笔者看来,值得商榷。
1 出题者考虑了试题的“应然”,是否考虑了答题者的“实际”?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不仅关乎对试题的事实判断,更关乎价值判断。毫无疑问,每一道试题的出现,命题者都有必要而充分的理由。由于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历法、军事、中医、建筑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及至今天在某些方面还有余温,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本题的考查很有必要。
提到五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金、木、水、火、土,虽是常识,但学生的了解仅此而已。至于说在这五行中谁生谁、谁克谁,知道的人很少;再进一步说,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相生、相克何者对应暴力夺取政权的“征诛”,何者对应和平夺取政权的“禅让”,知道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笔者曾问过四位在读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只有一位搞古代史的知道五行相生相克与朝代更替的知识,其他三位甚至连五行如何相生相克都不知道。笔者也曾问过五位教书多年、不同地区的历史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他们都说从未在课改前后的教材中见过用五行解释朝代更替的内容,其中四位也从未给学生介绍过这方面的知识。看来,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对学生有些“冷僻艰深”。当然,“冷僻艰深”的专业知识不是不可以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关键是如何呈现、要求学生做什么。
2 单凭题干所给定的条件,一般学生是否可以正确而又理性地答题?
如上述第一点分析,由于一般学生并不知道更深的五行知识,我们不妨大胆推测一下他们面对这两个选择题时的答题情况:粗略听过“金木水火土”习惯说法的考生,可能会懵懂地按照“顺序”——“火”后面是“土”,而作出选择,实质上并不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知识;一拿到试卷就被生僻的“五行”打懵了的考生,毫无知识储备,也只能瞎猜。这两种情况下,考查既谈不上信度也谈不上效度,学生即使侥幸答对,又有什么理性可言?
3 考查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部分,那么也就意味着高中文科生或未来的大学文科生都应该掌握点五行相生相克及涉及的朝代更替的知识。我们想追问的是,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能普遍地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吗?连一些文科类研究生都不知道、一些历史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都坦率承认相当生疏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能算作常识吗?按照高考试题难度层次的划分,这样的试题适合放在试卷的12题吗?
如果考查的是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那么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所给条件应该充分而必要。据前面的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很少有五行相生相克,题目所给条件显然又不够。那么,是借五行相生相克知识考查朝代顺序吗?这种疑问连笔者都觉得很滑稽。
4 西汉是否能定为“火德”?
试题中“汉代被定为‘火德”’一语值得推敲。汉代分西汉和东汉,按照题目就意味着西汉也是“火德”。东汉为“火德”已是公论,西汉是否为“火德”?需花一点气力来探讨。
五行之说早已有之,战国邹衍创立了五行终始说,将阴阳五行的理论应用于社会人事变革,用五行相克的学说来解释王朝更替。据《吕氏春秋·应同》载,邹衍认为:“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蟥大蝼。黄帝日土气胜,士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先天见火,赤鸟御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日,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根据五德相胜(相克)说可列表如下:
秦统一六国后,始皇接受了邹衍的学说,以为周属火德,秦(伐火者)代周,应当属克火的水德;因为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于是把礼服和旌旗皆用黑色;又因为四时中和水相配的是冬季,而冬季始自十月,于是改以十月为岁首。
西汉初年,经历了一段德制的混乱。有人据《史记·高祖本纪》中“赤帝子(刘邦)斩杀白帝子”的传说,认为“汉承尧运……协于火德”,此论依据不足,但可以确定的是,汉初就此有极大争论。部分汉代学者提出,秦虽一统,但时短,故非水德,认为大汉朝才是属水德而得天下的。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秦朝毕竟曾经一统天下,按照五行排列,汉朝应为克水之土德。直至汉武帝泰山封禅后五年(公元前104年)才正式宣布改制,“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数用五”,“从此之后,(西)汉是确定为土德了”。
及至王莽时期,为适应代汉的需要,王莽给自己加上显赫的身世源流,散布并利用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汉家尧后”的说法,炮制“王氏舜后”,自己代汉属唐尧、虞舜式的“禅让”,名正言顺,而舜属土德,根据五行相生之“火生土”,西汉也就必然被王莽宣扬为火德了。后来光武帝刘秀以“赤符”事来确立他“汉家再受命”的合理性,也就接受了汉为火德的说法。
以实论之,西汉确立为土德在汉武帝时已制度化、实践化,东汉确立为火德也已制度化、实践化,后人若执其一端,岂不谬哉?这在考试时出现,失之于严谨。
考试是一种心理测量的活动,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推测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教育测量的工具往往依出题者的心理而改变,而出题者的心理又受自己对应然和实际的把握。就上述两道选择题而言,若出题者认为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掌握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之五行知识,无可置疑;除此之外,出题者追求的“过分”“应然”完全脱离了答题者的“实际”,导致根据所给条件,·绝大多数学生无法正确而又理性的作答,只能瞎蒙,测量信度和测量效度都极低。
有人会说,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可以有所突破,拉开档次。但突破应是有限、有效的。从教学的角度讲,对知识的拓展不能没有边际。
也许有人会说,根据所给条件,毕竟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是靠瞎蒙、不是靠感性而选对的。以此想法,哥德巴赫猜想都有人能够解决,那我们是否将哥德巴赫猜想搬到高考试卷中呢?
由上观之,全国1卷和2卷第12题,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