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学困生的培养转化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用爱心和耐心,认真地去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因材施教,才能促使他们走向成功。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研究
我校是一所县级市重点高中,生源本是我市最好的,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生源日益复杂化,层次差距也逐渐拉大。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不仅成绩落后,而且学习、生活习惯也较差,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困生,教师若不及时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就有可能让他们“带跑”中等生甚至优等生。因此如何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摆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面前一个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各方共同配合,才能逐步转化学困生,创建和谐优秀的班集体,进而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困生的确令人头痛,转化他们也绝非易事,因为这项工作虽费心颇多,费时太长,但常常收效甚微。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的方法。下面,我结合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困生转化的问题。
一、深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从思想上转化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
从这几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中,我总结出学困生的形成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将它们归为三类: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这其中智力因素是先天形成的,我们想要主观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小,而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却把握在我们的手中。转化学困生不等于培养优生,我们应尽量在学生原有的智力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潜力的发掘,以期他们的成绩得到最大幅度提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学困生的周边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将学困生融入一个良好学习生活氛围,在长期潜移默化作用的影响下,他们的状况一定会有所改观。这就要求班主任应对班中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和家庭背景详细登记入册并熟记在心,作为观察其进步大小的原始依据;对学困生的表现进行阶段小结,以便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二、尊重理解学困生,用爱心和耐心与他们真心沟通
尊重、热爱学生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待学困生更需要多一些尊重和关爱。教育家夏沔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深刻地感受到“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这句话的意义。所以,我认为爱心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通行证。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爱心和耐心与他们真心沟通。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并信服老师。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接触学生最多,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对学困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他们真心沟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转化。
其次,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使学困生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能达到的,所以教师要持之以恒,不讽刺、不挖苦,要冷静思考,寻求最佳的方法、措施。现代社会资讯十分发达,他们接触得太多,好的坏的,不加区分,照单全收。对老师与家长的教诲充耳不闻,屡教不改。这就更需要班主任老师拿出耐心来,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甚至无数遍地重复,直到“烙印”在他们的心里,真心接受,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为止。教师不要简单粗暴地下判断去否定学生,这种否定会极大地伤害他们,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对班主任来说都意味着一份责任,你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你的坚持他们可能慢慢感受到,但你的粗暴会很直接地伤害他们,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三、转化过程中注意方法与技巧,分层教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为了转化学困生,我们必须重视转化方法的研究。学困生的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性格和智力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分层教育,因材施教。
首先,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即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让学困生充满自信。让他知道很多比他基础更差的同学,都能通过努力取得好的成绩,让他坚信通过努力慢慢地能提高成绩。激励策略要长时间坚持,让学生慢慢恢复自信。教师需及时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做恰当的鼓励,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其次,注意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便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并不弱,但如果一开始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缺乏目标和进取心。激发学生兴趣应从开头就做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是执着求索的强大动力,教育者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再次,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困生实施“分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层次,实施分类推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能力教育”;对于学困生就应采用“基础教育”,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对于简单问题,可多让学困生来回答,使其感到自己没被遗忘和冷落;对于需经过归纳、分析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可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解决给出回答。这样能充分调动基础各异的学生各有所得,使能飞的则飞,能跑的则跑。在课下可以采取“分层作业法”,即作业分A,B层次,要求学困生只完成相应低层次作业,并不规定他们做高一层作业。而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我发现许多学困生也额外做了高层次的作业,这便是用“分层作业法”为学困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发展,进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四、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使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互动起来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是主体,而班主任是最主要的中间枢纽,因此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力量。班主任是直接组织者和教育者,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班主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班主任应正确地了解和研究每一位学生,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工作,针对学困生思想状况,采取个别谈话或开展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取决于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应该协调好各任课教师的教育力量,主动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互通情况,统一要求,及时纠正和解决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和看法。再次,要充分发挥家长教育力量。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有的学生父母经常吵架,使其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不能得到双亲全面的关心;有的学生家长忙于工作或者生意,对学困生缺少生活上的关怀、学习上的督促和监管,导致其养成许多不良习性。所以孩子调整的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找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与孩子一同成长,班主任可以建立学生家庭档案,随时与学生家长进行书面或电话联系,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总而言之,对学困生的培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育者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女一样,有爱心、有耐心,调动一切可以利用因素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注重转化的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把握现实、憧憬未来并敢于自信地说:“给我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研究
我校是一所县级市重点高中,生源本是我市最好的,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生源日益复杂化,层次差距也逐渐拉大。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不仅成绩落后,而且学习、生活习惯也较差,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困生,教师若不及时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就有可能让他们“带跑”中等生甚至优等生。因此如何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摆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面前一个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各方共同配合,才能逐步转化学困生,创建和谐优秀的班集体,进而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困生的确令人头痛,转化他们也绝非易事,因为这项工作虽费心颇多,费时太长,但常常收效甚微。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的方法。下面,我结合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困生转化的问题。
一、深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从思想上转化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
从这几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中,我总结出学困生的形成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将它们归为三类: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这其中智力因素是先天形成的,我们想要主观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小,而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却把握在我们的手中。转化学困生不等于培养优生,我们应尽量在学生原有的智力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潜力的发掘,以期他们的成绩得到最大幅度提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学困生的周边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将学困生融入一个良好学习生活氛围,在长期潜移默化作用的影响下,他们的状况一定会有所改观。这就要求班主任应对班中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和家庭背景详细登记入册并熟记在心,作为观察其进步大小的原始依据;对学困生的表现进行阶段小结,以便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二、尊重理解学困生,用爱心和耐心与他们真心沟通
尊重、热爱学生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待学困生更需要多一些尊重和关爱。教育家夏沔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深刻地感受到“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这句话的意义。所以,我认为爱心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通行证。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爱心和耐心与他们真心沟通。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并信服老师。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接触学生最多,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对学困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他们真心沟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转化。
其次,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使学困生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能达到的,所以教师要持之以恒,不讽刺、不挖苦,要冷静思考,寻求最佳的方法、措施。现代社会资讯十分发达,他们接触得太多,好的坏的,不加区分,照单全收。对老师与家长的教诲充耳不闻,屡教不改。这就更需要班主任老师拿出耐心来,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甚至无数遍地重复,直到“烙印”在他们的心里,真心接受,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为止。教师不要简单粗暴地下判断去否定学生,这种否定会极大地伤害他们,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对班主任来说都意味着一份责任,你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你的坚持他们可能慢慢感受到,但你的粗暴会很直接地伤害他们,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三、转化过程中注意方法与技巧,分层教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为了转化学困生,我们必须重视转化方法的研究。学困生的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性格和智力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分层教育,因材施教。
首先,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即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让学困生充满自信。让他知道很多比他基础更差的同学,都能通过努力取得好的成绩,让他坚信通过努力慢慢地能提高成绩。激励策略要长时间坚持,让学生慢慢恢复自信。教师需及时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做恰当的鼓励,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其次,注意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便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并不弱,但如果一开始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缺乏目标和进取心。激发学生兴趣应从开头就做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是执着求索的强大动力,教育者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再次,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困生实施“分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层次,实施分类推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能力教育”;对于学困生就应采用“基础教育”,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对于简单问题,可多让学困生来回答,使其感到自己没被遗忘和冷落;对于需经过归纳、分析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可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解决给出回答。这样能充分调动基础各异的学生各有所得,使能飞的则飞,能跑的则跑。在课下可以采取“分层作业法”,即作业分A,B层次,要求学困生只完成相应低层次作业,并不规定他们做高一层作业。而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我发现许多学困生也额外做了高层次的作业,这便是用“分层作业法”为学困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发展,进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四、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使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互动起来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是主体,而班主任是最主要的中间枢纽,因此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力量。班主任是直接组织者和教育者,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班主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班主任应正确地了解和研究每一位学生,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工作,针对学困生思想状况,采取个别谈话或开展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取决于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应该协调好各任课教师的教育力量,主动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互通情况,统一要求,及时纠正和解决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和看法。再次,要充分发挥家长教育力量。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有的学生父母经常吵架,使其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不能得到双亲全面的关心;有的学生家长忙于工作或者生意,对学困生缺少生活上的关怀、学习上的督促和监管,导致其养成许多不良习性。所以孩子调整的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找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与孩子一同成长,班主任可以建立学生家庭档案,随时与学生家长进行书面或电话联系,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总而言之,对学困生的培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育者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女一样,有爱心、有耐心,调动一切可以利用因素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注重转化的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把握现实、憧憬未来并敢于自信地说:“给我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