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蝗蟲效应”极大地破坏了中国产业界的“生态平衡”
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涝、旱、虫。这里的“虫”,专指蝗虫。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往往以这三害为起点,接下来是大饥荒,然后是社会剧烈动荡。2003年,内蒙古闹蝗灾,通过电视画面,笔者目睹了那令人心胆俱裂的大场面:牧场地面上,天空中全部都是黑压压一片,只一个昼夜,几百亩牧场上的草,全部被啃食精光。蝗虫过处,地面绿色叶茎荡然无存,庄稼颗粒无收。在近代化学兴起之前,没有农药、杀虫剂,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所能做的,大概只有求神拜佛了。
现如今,在中国产业界,也存在一种蝗虫现象。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热潮来临时,众多家电厂商纷纷跻身IT行业,热潮过后,除了TCL等少数几个厂商外,其他家电厂商都已偃旗息鼓、鸣金收兵。之后是手机、房地产、钢铁、电力……中国产业资本的投资行为,倒有点像国外金融资本的热钱游资短线投机。
以手机为例,2000年左右,全国冒出40多个手机品牌,接着就是大量的库存积压(一度高达2000万台),存货之多,令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个个都是胆战心惊。于是,大打价格战就是必然之举了。除了TCL、波导、夏新等少数企业赚钱外,其他企业鲜有盈利。手机行业从暴利到微利再到亏损,周期只有短短的3年时间。波导、南方高科等专业手机厂商2003年就在谋划“产业突围”,TCL移动通信已报亏损。当然,TCL手机本身就是TCL集团业务多元化的产物,不存在“产业突围”问题,短期内是无论如何也要咬牙坚守的。
拉开点距离看中国的产业投资,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过程:发现“最后一个暴利孤岛”——产业资本一窝蜂涌入——恶性竞争,把这个行业做成鸡肋——再一窝蜂地进行“产业突围”,寻找下一个“最后一个暴利孤岛”。中国产业资本的投资行为,就像蝗虫一样,不断寻找新的草场,留下一片狼藉后再寻找下一个目标草场。
我把这种现象叫做“蝗虫效应”。
房地产热潮时,沪深股市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1/3或明或暗涉足房地产行业。汽车热时,国内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不论出身是烟、酒、家电、电子、通信、商贸,都有投身其中的激情,而且有许多企业也这样去做了。
汽车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库存放量飙升,恶性价格竞争的征兆已经充分显露。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克斯在损失4000万元前期投入后,壮士断腕,速进速出,选择退出,不失为明智之举。汽车行业国内一千多万辆的产能,两三百万辆的市场容量,面对国际厂商和国内一汽、二汽、上汽、广汽等对手,奥克斯无论是在技术战、价格战,还是品牌战、渠道战,哪一方面都无胜算。
站在奥克斯的角度,比较一下轿车行业与空调行业,就会发现:国内民营汽车企业的资本获利能力,还不如空调企业。这一点也不奇怪,国内一家电器企业的老总就算过一笔账:他的空调业务的资本获利能力,比电扇业务要低。这一点,没有企业经营经验的经济学家可能看不见。
中国产业资本的投资行为之所以会出现“蝗虫效应”,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企业的资本结构社会化、多元化程度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分化不彻底,以及管制与商业机会的开放程度低。
而政府对“蝗虫效应”的办法,通常总是铁碗“调控”。行政管制松动一点,商机出现,大家追逐热点,于是,蝗虫效应出现;而蝗虫效应的出现总意味着银行坏账飙升;为金融安全计,政府调控成为必须。一轮接一轮,周而复始地循环。制度性的根源依然坚若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