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和现代性迷津的双重突围

来源 :诗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z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有我和无我之论现已不新鲜,但绝非过时。我手写我心,读吴少东的诗歌,一个鲜明印象是几乎每一首都凸显强烈的自我意识,可谓无“我”不成诗。中年写作也不新鲜,泱泱诗国,除了一些“后浪”汹涌而来还够不着中年的河堤外,相当数量的诗人跌入了中年写作的旋涡。中年的疏松及疏松并发症,让大多数人的体力、心力和笔力相继松垮坍塌。所谓“月到中秋清辉减,人到中年万事休”。吴少东的迥异处在于身处中年,或有左右摇晃之时但没有陷入其间,终以睿智而巧妙的词语化解术纵跃出来,气定神闲地立于中年的峰巅,拈花一笑。纵览吴少东诗歌,气象万千、题材广泛、手法多变、立意丰赡,可研究的课题很多,尤其在中年迷津和现代性迷津的探绎描摹以及巧妙突围方面,文本宏富精致,值得荐读。
  本组诗,没有离开过“我”和“中年”的表意符号和精神指向,古典和现代融通一气,大千世界和主体意志尽力和合,人间万象,笔底波澜,一切都可以是镜子,照出一个钟灵毓秀的“我”。
  中年的滋润和干枯,顺畅和艰辛是精神的两极,而心灵的土地对于干裂是最为敏感和不忍的。“那场雨还未下来”,这像一个祈求,一个呼唤,一个隐喻,是中年人最内在的声音。当下诗坛,中年书写屡见不鲜,停滞、颓废、油腻、奔忙、奔溃、娱乐、矫情、媚俗、任其熵值日增、反道德或道德绑架不一而足。吴少东身处中年迷津,临危而沉稳,腾挪而清流,覆压而刚健,保持诗性的指南和光柱。于是,人到中年,月到中天,河到中段,清辉滂沱,水势壮阔不已。
  “中年以来,在前行与回归的途中/我努力放轻步履,不让每一个夜晚/落下去”(《对称的夜晚》)。这一句作为这首诗的结句,像秤砣一样平衡了一首诗的延伸和失重。而开头连用四个“暗过”,暗示“我”的炫亮。高度主体性表意,统摄整首诗,“我”像一颗启明星一样,在“亥尽子现”时分,静悄悄平衡了“霓虹灯愈发明亮的城市”。这种写法将作者旨意高调标示,是表现主义的做派。“前行与回归”不是刻意,而是出于自然,显示了中年的沉稳、分寸和从容。
  这一组里最值得说道的是《所在》,这是一首家庭地图,也是中年的定位之歌。“我买药归来/提着温经散寒的几味药/站在一株暮春的槐树下”(《所在》),这一刻有一种中年的眩晕。这一刻,作为中心节点,连接了出门之前,连接了妻儿上山进香,连接了槐树叶,连接了中年之躯、之药以及“从锡箔里破壁而出/在地板上滚过雷声/却无处找寻的那一粒”,以及它们的慈悲。中年的这一刻,五味杂陈。“我们携带迥异的浮世之脸”,出现在不同的浮世线面上。读吴少东的诗歌,总有一种深沉的东西,像桃之内核,坚硬而实在。买药的经历,吃药的经历,病痛的经历,与妻儿分喝三杯水的经历,落叶漂浮的经历,雷声滚过头顶依旧没有一点雨的经历或许不在同一个时点上,但是,诗人就能让它们在这个时点成为诗歌元素,获得诗歌构成。
  在诗集《万物的动静》后记里,吴少东说:“我写下的每个字都是真诚的,诗与人是合一的。……我视情感、美感、痛感与意义为创作的圭臬。我发现我的中年依然包裹着青春的内核,我的习性与作派依然来自青春的萌蘖与辐射。”
  这个诗学主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是有充分体现的。在《拔牙记》里,诗人明确写道,“不要怀疑我写下的分行文字/那些都是真诚的。那些/鱼泡般顶出水面又破裂的/都是我能够告诉这世界的”。深邃的中年之声,隐忍的男人之声,“青春过后,我一直紧咬牙关/不能松口,更不愿松口”都化作了诗句,在一个拔牙的经历里,踩过心灵的池堤,意义感很明显。中年作诗或诗到中年,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吴少东从不浪费一字。
  说到现代性的迷津,每一个当代诗人都会遇到。现代性又分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分不清这两种现代性,就无法给出一个清晰而有效的表述。社会现代性一般指崇尚工业社会的核心价值,相信理性、进步学说、科技造福人类、自由主义与民主法治。审美现代性一般指关注人性和伦理,反对工具理性、科层制与人的异化。本文提到的吴少东诗歌里“现代性的迷津”指的是社会现代性,用诗歌的方式对前者的质疑和解构,近似于审美现代性。
  这一组诗里有《鸣叫的鸟笼》《暴雨后》《雪限》《阳台上的空花盆》,都不是简简单单写风物的,都寄托了诗人缜密的心思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抗或反思。鸟在笼中,人在哪里?人也在笼中,鸟又在哪里?这样的比喻不新鲜,但在疫情期间,读者是感同身受的,极具冲击力。你当然可以跳开疫情来读这首诗,这首诗的内涵与张力是较大的。人是脆弱的,只要一种“病毒”就可以把你關在“笼中”。这就是《鸣叫的鸟笼》。而《暴雨后》,诗人的感受就是顿悟,思和感是一体的,充满了知性之美。“种粒脱落/又衔于飞鸟口中/走神的瞬间坠下眩晕的苞芽”,释然过往扼腕英才早逝,接受万物各自的法则。“无暇细看/只以大步避开小微的生活”,一场暴雨令一个人清澈通透,洒脱而去。而《雪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踏雪夜行,带出了风雪中的林冲,“豹子头在五内奋蹄”,貌似灵魂附体。任何制度都在制造着“铁幕”,一场大火就可以连接山神庙和梁山。“雪限”是多么脆弱!这一首颇能折射中年的现实,只不过点到为止。
  《阳台上的空花盆》是一首温暖而痛切的亲情诗,与他的名篇《描碑》《孤篇》《青石——给父亲》《伸往水中的青石》可参照阅读。仅从这个题目,读者可能想不到要写什么,从鸟鸣、晨曦、懒散、花草、麻雀、空花盆一路读下来,卒章显旨地写到“盆中,唯母亲生前培过的土/还在。我时常探望,忧伤时浇水”,这种叙事,简朴自然,构思精巧,堪称高妙之至。
  本期还有《垂直的钉子》《这世界》可放在一起阅读。《这世界》写的可能就是一个牢骚或腹诽,但诗人没有回旋片刻就跳了出来,“简洁与常识构成犀利的剪刀/锋刃的罅隙间/我已能容忍世俗的所得”,“让一些人满场跑动吧/我……不去抢断,保持有效的二分”。这种沉稳和机智是属于中年人的。《垂直的钉子》这首值得重视。回到老宅,幻见老父亲踩着梯子钉钉子,这是一个生动而令人仰慕的场景,作为晚辈多想承其衣钵,爬上更高的梯子,做更大的事情——“生活的板块一松再松,/整饬与撞击力,缺失已久”,然而,“我找不着那把高举的铁锤”以及“点穴的银针”!诗人借助这样一首诗,将父亲和我,钉子和锤子,松动和整饬,银针和挤胀感几对元素放在一起,揭橥出中年的问题:疏松,缺失坚硬;整饬,缺失捶打;顽疾,缺失良药。   深究诗歌的意义和深刻性,往往被人诟病。似乎现代诗歌就是一堆莫名其妙的分行。现代甚嚣尘上的口语诗洪流,通篇采用简单的叙事方式,全然不顾叙事的有效性、诗意性和诗载道之传统,吴少东诗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弘扬现代诗性光辉的前提下,打通古典与现代,吸纳中外优秀诗学传统,融汇调和,为我所用。对于“意义和深刻性”,非但不回避,还视其为“创作的圭臬”。
  吴少东几乎可以将一切所见入诗,平和、奇崛、自然地引出意象,或化为意象。《在亳州》划归他的“三叠”系列创作,以现实切入,及物而不止于及物,想象力如蘑菇云一般腾空而起,形成自己的文学气象。他写“在亳州”,省却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而迅速进入文化意义上的亳州,从地下运兵道到地上云日天,涡河杨柳岸,暮雨花戏楼,芍药华祖庵,泡桐陌上烟。庄子,老子,华佗,曹操,“我”……一起照面相聚。先圣旧贤俱往矣,当下所见所有即将随风而去。在亳州,偷来浮生半日工夫,得到的是千年文化洗礼,现实焦灼与紧张感的瞬间纾解。

一辈子有多少不能平復的事啊 淮北平原缝合了汤汤黄淮


  吴少东的诗歌,语言朴实而常现奇崛,切入低处而立意高远,胸襟豪迈而不同流俗,叙事精当而气贯长虹,精准大于分行,审美大于抒情,意境大于意义,在中国现当代诗人中别具一格。吴少东有一首名诗叫《给予》,一个人的给予是有限的,但给予之心是无限的。在诗歌创作中,乐观并非代表力量和成果,而恰恰是真实的写意和精准的切入,直抵存在本身,才具力量。
  本文提到的“中年问题”和“现代性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中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常常因为复杂力量的撕扯而忧虑不堪,中年问题的重点往往不是渐老,而是内心莫名其妙的变化。如何接受中年角色定位和价值转变,是中年境遇的要旨。而现代性进入写作的范畴,基本上是审美现代性对社会现代性的反拨。现代性是什么?福柯提出现代性是一种态度,反对视其为某一个阶段,仿佛在当今后现代、后工业社会,它已经时过境迁似的。我们今天谈论的社会现代性,它延续启蒙运动的传统:坚信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时间就是金钱替代了时间就是力量,推崇理性,崇拜成功。
  进入诗歌的现代性书写,其实是审美现代性的独自月下横槊。月明星稀,绕树三匝,吴少东自有他的“短歌行”。
  纵观吴少东的诗歌,中国传统诗学修养深厚,现代诗性坚挺而饱满,不论写山写水,写人写物,写亲情或自我剖析,笔触精细,境界宏阔,作品成色很高,在“及物”和“不及物”两方面均有构建,堪称百年新诗在当代可贵的成果之一。迷津和突围,往往不能瞬间完成,完成也充满了悖论,如《烈日》具有巨大的隐喻性:人到中年,人人都是伐木工,内心都有一棵“枯死的杨树”,砍斫是工作,也是本能。人体如果是一座森林的话,这些杨树却无谓地遮蔽了光亮。砍伐是为了内心腾出更大的空间,更好地优化“生态”。而渐渐露出的或轰然倒下的“烈日”,既是中年的光源,也是灼伤中年的紫外线,于是,中年陷入了悖论。
其他文献
石家庄,听起来好像是一个石头很多的村子,就好像全天下的石头都能在这里寻根问祖。  有位诗人叫大解,他总嫌这里的石头不够多,千里迢迢从各地往这里搬运石头。有一次他从西藏抱回来一块大石头,西藏因此就变得轻了一些。  还有位诗人叫陈超,被人世间的苦难折磨了很久,他以为自己被磨成了一块石头。  于是,有一天他从高楼落下,石家庄因此变得重了一些。  古书里管这儿叫常山,不知道啥时候就改成石家庄了。  这里的
期刊
我生来有一片土地,如同她的爱。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片土地能给我什么样的理想。  我爱她,是因为这里没有墙角的老鼠洞,没有墙头等着风的杂草,也没有比爱更仇恨的陷阱。  在她的世界里,爱是最干净的时空。  我用我的语言抱紧全村的人,他們不嫌弃我残缺的样子,因为从小我们是一起长大的。  打过架,骂过人,玩过自己。  现在的我们,成了这一代人聚集的这一片土地的主人。  哪一天我回家,找不到家门,我可以大
期刊
向大海致意  碎银。蓝钻。金涛的流苏。舞者的余韵。  沉锚。暗礁。珊瑚。朽木。早无生死之心。  海面的静谧与水底的波澜,柔韧且了无挂碍。  海面上空,驾着幼兽逡巡的王,亲切如睦。  令人警醒的魔法。众鸟飞散,时间停顿。魅力掌控于一粒细水、恒沙与轻风。  理乱流,清浊世,荡恩仇。漂流瓶正孤独捎走人间的悲喜。  净目。涤身。荡胸。以悬浮的盐的翠粒。以恻隐,以微软的轰鸣。  独自对镜,在沉湎中获得力量。
期刊
我只能相信  我只能相信  冬日来临之前  “犁翻起深处的黑土”  我只能相信  天空崩塌之前  “筛子提了足够饮用的水”  我只能相信  当爱开始之前  路途遥远,鞋已挂在檐下最重要的事  她说  吃一根棒棒冰吧  那是在傍晚,遛完小灰  之后的事  我像一条河那样淌着  天上还挂着薄云彩  大姐们的广场舞早已火热  河边的钓鱼人闪着蓝光  我像一条河那样淌着  再没有比吃一根棒棒冰  更重要的
期刊
绝句·玉山图  千山雪没无人迹,万里尘清天籁沉。  缥缈飞来闲野鹤,悠悠带月入空林。浪淘沙令·登黄鹤楼   烟敛碧云收,横笛吹秋。鱼龙惊起万千愁。仙子已随黄鹤远,月照危楼。   暮色满汀洲,人似沙鸥。古今世事总悠悠。星月涌波天地阔,江水东流。忆少年·金陵怀古   古今多少,荒台落日,苍苔断碣。红尘似春梦,有悲欢谁设。   世事浮云无可说,几时回、六朝豪杰。露桥淡烟里,任笛吹明月。绝句·扬州作  前
期刊
他们收割了一万年的阳光  该遗忘的,早已经遗忘  我的血液,我的家乡我千年的姓氏  那些被反复肢解的时光就像  体内被割的器官  今天,我没有权力遗忘  今天只属于亡灵,他们是时间的审判者  那些细节,染红喜马拉雅山的雪峰  他们提升了今天的海拔  他们从废墟里探出头来  黑洞洞的眼眶,命令钢铁重新回到钢炉  随手扯起一条古老的河流,将它  倒挂在天上  他们让时间哑口无言  让每一天,都变成了时
期刊
乡村是传统中国的生存样态,是传统社会超稳定的结构,使中国呈现出费孝通所说的“乡土中国”的特征。现代文明的莅临,全球化的席卷,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使之难免走向沦陷和疼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体验和书写着这一乡土经验和沦陷之痛,构成现代文学的一大母题。时至今日,作家们的乡土情结与乡愁感受更为浓烈,在评论界引起的关注与反响,也是与日俱增的。  乡村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自然空间,它历来都是一个文化空间,也是一个
期刊
我是从一首长诗认识南鸥的,那首《断碑,或午夜的自画像》的长诗也许不应当被忽略和遗忘,我至今仍然认为,那是他建立起自我诗人形象的一次非常漂亮的出场,尽管那时他已经是一位具有相当辨识度的诗人。自那时起,一个有重量的诗人南鸥定格在我的视野,他的“我在自己的家乡成为异乡人”的生存恐惧和精神孤独成为滋养他诗歌魂魄的乳汁。可贵的是,他一路写来,像一名无畏的勇士,又像一个委屈的孩子,深刻地嵌入历史的记忆与个体的
期刊
云,或从军轶事  左前方老式卡车腾起的水雾,  接踵看不见的云,  在闷闷不乐穿梭。  我在想,是哪块云  会砸下击落我,  它们把比光跑得还快的我,  粗暴地左右一揽,拧成绳。  有人忙里偷闲示范,  重要文件,进入保险箱。  二十年前,我在其中放置诗稿。  几张面目模糊的纪念钞,  薄薄的,夹在诗集中间。  好像我在读诗时,拥有  双重之财富。  这癖好挖了一个大大的坑。  某个光顾的贼跳进去
期刊
乡村作为人类从自然到社会最初的存在场域,作为社会存在的原初空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社会演绎的最初的基点,数千年来,存续着人类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承载人们的思想、情感、习俗,让人类的存在得以从自然形态到社会形态逐步演化,进而演进为城镇和高度繁荣的城市形态。一、乡村从来就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初资源  我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度,乡村抒写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