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h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活动离不开观察。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使学生抓住本质,产生联想,发现解题捷径;能启发学生辨证思考,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也成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在解题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观察数量关系
  某些命题中的某些表面上的数量关系就反映了内在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抓住它,往往能找到解题思路。
  例1:求证:sin3A·sin3A+cos3A·cos3A=cos32A
  仔细观察等式两边的结构特征,发现左边的角为3A和A,而右边的角只有2A,根据这一特征,抓住“角不同化角”,逐步选择适当的公式,将左边化为2A的三角函数。
  证明:左边=sin3A·sinA·+cos3A·cosA·
  =(cos3A·cosA+sin3A·sinA)+cos2A(cos3A·cosA-sin3A·sinA)
  =cos2A+cos2A·cos4A
  =cos2A(1+cos4A)
  =cos2A·2cos22A
  =cos32A
  例2:a,b,c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且a2=17689,c2=18225,则b2等 于( )
  A、17991 B、18022 C、17956 D、17900
  观察所给数据,可知a<b<c,又c2的个位数字是5,故c的个位数字也是5,从而b的个位数字是4,b2的个位数是6。故选C。
  二、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特征
  有些数学问题,其外形特征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展开丰富联想,并以此转化命题,这样常可出奇制胜,收到意想不到的解题效果。
  例3:(1991年加拿大第7届中学生竞赛题)设x,y,z是满足x+y+z=5,xy+yz+zx=3的实数,试求z的最大值。
  初看这道题,我们感到非常陌生,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但通过仔细观察已知条件x+y+z=5,可将其形式变化为x+y=2·,由此可联想到x,,y成等差数列,从而可把这个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的有关问题。再结合解方程,使问题得解。
  解:由x+y+z=5,可得x+y=2·
  故x,,y成等差数列。设公差为d,则x=-d,y=+d。将它们代入xy+yz+zx=3中,整理得:
  3z2-10z-13=-4d2≤0
  解得:-1≤z≤
  又当z=,x=y=时满足条件,所以zmax=
  三、引导学生观察问题能否用已知整体代入
  有些题目,只需将已知和要求的问题稍作变形,就会发现已知和问题之间有个共同的“整体”,采用整体代入的方法,常可找到解题的捷径。
  例4:已知等比数列{an}中,a1+a2+a3=9,a4+a5+a6=-3,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求Sn。
  解:由题设条件有
  a1+a2+a3=9 ①
  a4+a5+a6=(a1+a2+a3)q3=-3 ②
  ②÷①得
  q3=-
  又由①知
  a1+a2+a3==9
  即:=
  从而Sn===
  四、引导学生观察命题中是否具有隐含条件
  有些命题中常含有隐蔽条件。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深入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发现隐含条件的能力。
  例5:方程=|x-y-1|表示的曲线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直线
  如果不注意深入观察,易错选B。事实上,只要观察到点(1,0)在直线x-y-1=0上,就能发现,曲线不满足双曲线的定义。正确答案应选D。
  例6:如果f(x)=x5+ax3+bx-8,且f(-2)=10,那么f(2)等于( )
  A、-26 B、-18 C、-10 D、10
  解此类题的常规思路是根据已知求出表达式中的系数a、b,从而求出f(2)。事实上,要求a、b还缺少一个条件,但仔细观察,已知f(-2)的值求f(2)似乎与奇函数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进一步观察,f(x)与奇函数F(x)=x5+ax3+bx联系十分密切。
  解:设F(x)=f(x)+8,则F(x)是奇函数,由f(x)=F(x)-8得
  f(2)=F(2)-8=-F(-2)-8=-[f(-2)+8]-8=-f(-2)-16=-10-16=-26
  故选A。
  五、引导学生观察式子中数与形的联系
  有些数学问题单从撌龜的运算方面去考虑,很难达到目的。如果能观察出相应的撔螖,则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例7:已知实数x,y满足+=1,求u=的取值范围。
  这类问题初看起来,感到没有头绪,不知从何下手,但仔细观察,则可发现函数u=的表达式好象是某条直线的斜率。于是,只要将其稍作变形棗u=,再结合已知条件进一观察,就可发现上式可看成椭圆+=1上的动点(x,y)与定点P(0,-4)的连线的斜率,过点P引椭圆的两条切线PA、PB。切线PA的斜率是k1=,切线的斜率是k2=-(如图)。
  故函数的值域为(-∞,-]∪[,+∞)。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充分看到,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形成较强的观察力。对正确解题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其他文献
【摘要】尝试教学法是邱学华老师创立的,多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得到应用,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发挥最佳的教学效益。尝试教学法符合新一轮课改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推广  教师在教学进程中,选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和机遇的新世纪,它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造主未完成的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处处是创造之地,无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文从哪些方面去创新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才有可能将作文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例如:小学四年
期刊
【摘要】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氛围,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影响教师情绪变化的因素,探讨了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教师应如何调整情绪,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情绪 课堂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 教学质量 课堂氛围 情绪状态 情绪体验  情绪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教师的情绪则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情绪是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学行
期刊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传统的封闭型阅读教学具有很大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那么,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
期刊
小红花在幼儿园的孩子们心里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象征着他们比较懂事,象征着他们比较聪明,同时也象征着他们是其他小朋友的小模范。我们是小红花的发放者,每天都会在班里的“我最棒”给一些表现好的孩子贴上漂亮的小红花。但是,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些贴上去的小红花。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既让我惭愧,更让我感动:惭愧的是自己是个不称职的教师,感动的是孩子和家长对我的原谅。  这件事发生在去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那时我
期刊
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主体性与创新性又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上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因此,数学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即主体地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期刊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在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位中学教师应该考虑和探讨的课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
期刊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新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掌握学困生的
期刊
当前,讴歌教师的文字实在太多。在百度里输入“赞美老师”这四个字,你知道会有多少个结果吗?答案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至少549万个!有人说教师像春蚕,只求奉献不求索取;有人说教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说教师像人梯、像铺路石,让一代又一代新人踩着自己向更高更远的方向登攀。看到这些,我深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骄傲,可是,我却并不太喜欢这样的说法,我更愿意把自己比作小小的水滴——沉得下心气儿,经得
期刊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