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政治观对教育是大学生从“生物人”到“社会人”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学生政治心理对于政治观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包括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因素。高等学校应重视政治心理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深入细致地通过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各种影响因素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政治观,以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策略开展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关键词:政治心理;政治观教育;影响;策略
一、政治观是内涵
1、大学生政治观
所谓政治观,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阶级斗争和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的根本观点。政治观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力量,是一种社会改造方案和行动计划。政治意识形态是一个统治阶级试图说服全社会成员取得全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述系统,是一种能提供政治认同、激发人们政治行为、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一系列概念、价值、符号组成的符号模型,构成一个政治体系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2、政治心理与政治观
政治观涵盖政治心理的内容。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政治心理在政治观中居于低层次,是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生活或政治关系的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政治心理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二、大学生政治心理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影响
1、政治认知制约着大学生政治观体系的建立
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的的认识、判断、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知和理解,是认知者、被认知者、情境等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对于政治的认知水平决定着其政治感受性和政治敏锐性,影响着其政治观的建立和对于某项政策的认同程度。认知水平高的个体往往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政治的内在本质,对政治理解也比较深刻,从而为他们形成客观、正确的政治价值标准奠定了基础;认知水平低的个体对于政治的理解趋向于理想化、直观化、简单化,并由此产生对社会现实政治的不理解,甚至导致对现实政治的错误评价和消极情感的产生。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群体具有较为扎实的政治知识基础、较强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相对客观、正确地接受各种政治知识和政治现象,基本认同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方针。
2、政治情感是大学生进行政治判断的动力基础
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规律、政治人物的自发的内心体验,是主体心理上所处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的内心感受,还是伴随政治认知过程而形成的对于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等的亲近和疏远、喜好或嫌恶等情绪在心理上的反应。政治情感在政治信息和政治价值判断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它会影响到接受客体对政治价值的理解和选择,主要表现为接受客体在情感驱使下,总是有意无意地或本能地选择与自己情感相一致的政治信仰,而排斥、忽略、回避不一致的政治信仰。
3、政治態度导引着大学生的政治选择
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某种政治生活、政治现象的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而这种倾向状态直接导引着人们个体的政治价值选择。所谓政治价值选择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根据在政治生活的诸多价值中选择最有价值的政治的活动。因为政治价值是多种多样的,面对这众多的价值人们必须选择最优的价值,而决定这种价值选择的则是个体对于政治活动的态度,比如,如果个体对于社会政治活动持积极的态度,那么他会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进而转化为热情的政治行为;而如果个体认为政治活动与自身的成长发展无关,那么他的政治价值选择可能会与社会的政治方向相背离。
三、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观教育的策略
1、提高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构建良好政治观体系奠基
政治认知是政治心理的基础,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基于大学生的经验体验、兴趣动机、需要与价值等,对于大学生良好的政治心理的构建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大学教育过程中,首先,应培养优秀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时事,国家各项事务的方针政策,加深大学生对当的决定和方针政策的理解,避免因西方思潮的影响产生的对政策和共产党的认知偏差。其次,加强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政治动机,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考公动机等,调整以物质利益为重的各种动机,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关注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从感性教育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观的形成。针对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体验问题,高等学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阵地,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极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首先要能够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演化成学生“ 看得到,听得到,有兴趣看,有兴趣听”的生动的教学范例,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情绪、情感反应,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政治知识和政治理论的认同和接受。其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以政教领导、政教教师的亲和力为亮点,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是影响情感的直接因素,以政教人的亲和力促政教事业的亲和力,增加大学生对政教的理解和情感兴趣。
3、端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构建大学生优秀的政治人格
政治态度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政治态度基于政治认知的基础上,随政治认知的改变而改变。其次,政治态度随政治信息传递者的威信和说服力而变,政治信息取决于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还取决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教师的威信和魅力,二者相辅相成,政策必须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信息才有价值和威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国家方针政策具有正确解读和深刻理解,以及结合大学生的关注和需求进行引导,政治信息才具有魅力,发挥它的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关键词:政治心理;政治观教育;影响;策略
一、政治观是内涵
1、大学生政治观
所谓政治观,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阶级斗争和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的根本观点。政治观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力量,是一种社会改造方案和行动计划。政治意识形态是一个统治阶级试图说服全社会成员取得全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述系统,是一种能提供政治认同、激发人们政治行为、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一系列概念、价值、符号组成的符号模型,构成一个政治体系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2、政治心理与政治观
政治观涵盖政治心理的内容。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政治心理在政治观中居于低层次,是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生活或政治关系的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政治心理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二、大学生政治心理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影响
1、政治认知制约着大学生政治观体系的建立
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的的认识、判断、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知和理解,是认知者、被认知者、情境等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对于政治的认知水平决定着其政治感受性和政治敏锐性,影响着其政治观的建立和对于某项政策的认同程度。认知水平高的个体往往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政治的内在本质,对政治理解也比较深刻,从而为他们形成客观、正确的政治价值标准奠定了基础;认知水平低的个体对于政治的理解趋向于理想化、直观化、简单化,并由此产生对社会现实政治的不理解,甚至导致对现实政治的错误评价和消极情感的产生。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群体具有较为扎实的政治知识基础、较强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相对客观、正确地接受各种政治知识和政治现象,基本认同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方针。
2、政治情感是大学生进行政治判断的动力基础
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规律、政治人物的自发的内心体验,是主体心理上所处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的内心感受,还是伴随政治认知过程而形成的对于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等的亲近和疏远、喜好或嫌恶等情绪在心理上的反应。政治情感在政治信息和政治价值判断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它会影响到接受客体对政治价值的理解和选择,主要表现为接受客体在情感驱使下,总是有意无意地或本能地选择与自己情感相一致的政治信仰,而排斥、忽略、回避不一致的政治信仰。
3、政治態度导引着大学生的政治选择
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某种政治生活、政治现象的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而这种倾向状态直接导引着人们个体的政治价值选择。所谓政治价值选择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根据在政治生活的诸多价值中选择最有价值的政治的活动。因为政治价值是多种多样的,面对这众多的价值人们必须选择最优的价值,而决定这种价值选择的则是个体对于政治活动的态度,比如,如果个体对于社会政治活动持积极的态度,那么他会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进而转化为热情的政治行为;而如果个体认为政治活动与自身的成长发展无关,那么他的政治价值选择可能会与社会的政治方向相背离。
三、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观教育的策略
1、提高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构建良好政治观体系奠基
政治认知是政治心理的基础,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基于大学生的经验体验、兴趣动机、需要与价值等,对于大学生良好的政治心理的构建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大学教育过程中,首先,应培养优秀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时事,国家各项事务的方针政策,加深大学生对当的决定和方针政策的理解,避免因西方思潮的影响产生的对政策和共产党的认知偏差。其次,加强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政治动机,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考公动机等,调整以物质利益为重的各种动机,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关注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从感性教育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观的形成。针对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体验问题,高等学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阵地,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极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首先要能够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演化成学生“ 看得到,听得到,有兴趣看,有兴趣听”的生动的教学范例,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情绪、情感反应,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政治知识和政治理论的认同和接受。其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以政教领导、政教教师的亲和力为亮点,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是影响情感的直接因素,以政教人的亲和力促政教事业的亲和力,增加大学生对政教的理解和情感兴趣。
3、端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构建大学生优秀的政治人格
政治态度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政治态度基于政治认知的基础上,随政治认知的改变而改变。其次,政治态度随政治信息传递者的威信和说服力而变,政治信息取决于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还取决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教师的威信和魅力,二者相辅相成,政策必须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信息才有价值和威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国家方针政策具有正确解读和深刻理解,以及结合大学生的关注和需求进行引导,政治信息才具有魅力,发挥它的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