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畏惧到喜爱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i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学生就谈写色变,畏之如虎。如何让学生从畏惧写作到喜爱写作,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关键。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途径不少,而激发学生写作动机,提高学生感悟能力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重要途径。
  
  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在影响学生学习的诸多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写作动机与写作兴趣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写作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对知识价值和自身写作能力的认识,以及情感交流、体验成功的需要是学生写作的主要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入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一)让学生认识写作的价值,产生写作“需要”。
  写作不仅是应试的需要,而且是情感交流、学习、生活的需要。通过提高学生对写作价值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逐步培养写作兴趣。实验表明,当人们对从事的活动的意义有充分认识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对从事此项活动的热情,并能产生从事此项活动的兴趣。写作活动也不例外,没有对写作价值的认识,就不会坚持写作的训练,更不能认真写作,更不会产生写作的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或训练中要使学生明确活动意义和要求,使学生从心底萌发写作的愿望,从而培养写作的兴趣。
  (二)让学生对自身的写作能力充满信心。
  对自身写作能力的认识是学生写作的动机之一。让学生对自身写作能力充满信心,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一是写作的训练要贴近学生。写作训练如果离开了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离开了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就会逐步丧失写作兴趣。当前作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很大,高考出的是话题作文,从小学到高中都进行话题作文训练;高考对写作的文体不限,中小学校写作训练也就文体不限,任学生自由发挥。由于没有严格地进行文体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基础很不牢固,不少高中生写出的文章体裁上“四不像”,甚至一塌糊涂,不知所云。为此,写作训练要有系统性并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技法。熟能生巧,游刃有余,方能兴趣不衰。
  美文引路,借鉴模仿也是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写作兴趣的训练方法。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练习的难度,又能提高写作的兴趣。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就是学生学习写作借鉴模仿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找到写作的思路,找到写作的触发点,学生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激发。
  二是写作训练要贴近学生生活。文章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离不开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现在的学生作文最大的弱点是“假、大、空”。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教室度过,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深入各个领域体味人情世故,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人、身边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煅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要鼓励或组织学生广泛阅读那些文笔优美,含义深远的文章,从广泛的阅读中间接获取生活经验为写作准备丰富的材料。做到厚积薄发,才能兴趣盎然。
  (三)满足学生情感交流的需要。
  学生的写作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交流、情感抒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激发学生情绪,以此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话题的设计,要尽量新颖别致,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既能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又能引发学生联想,使学生看到话题就有如鲠在喉,一吐为快之感。这时,教师还要组织围绕话题从对生活的认识或写作角度进行交流,使作文指导课变成讲故事课、口头作文课,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了,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自发的冲动,在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跃跃欲试,有话要说时才布置写作。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写作。记得有一次寒假补课,我抱着教案走上讲台,准备上新课,学生立刻哗然一片。有的说春运来了难搭车;有的说家乡已杀年猪;有人说妈妈打了多少次电话催回家……于是我就让他们说说挤车的经历;谈谈家乡过节的习俗;讲讲妈妈关心的事……在他们争先恐后急于讲述时,我在黑板写着:过年的印象。要求以此为话题写自己过年的见闻、感受。不到两课时,全班学生都交来了作文。学生有话要说,作文就不难写了,写作就有了兴趣。
  再次,要鼓励学生写真事、抒真情,把写作当作真正情感抒发、情感交流的过程。我有这样的体会,当教师要求学生按某某写法写作时,学生往往无法下笔。当你说随你的便,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时,学生往往很快写出感情真挚、文笔优美的文章。这因为当学生写真情实感时就有了作文兴趣。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体验成功的需要是学生写作的动机之一,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成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科学的情绪力量。”作文教学,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是让学生在教师评价中体验成功。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认可,是鼓励激发学生写作的催化剂。就是对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文章的闪光点,及时捕捉其可取之处,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其还处于蒙胧状态下的潜能,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二是面批点评,体验成功。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学生作品进行集体面批和讲评,让学生参与到讲评活动并成为作文讲评的主体。这样既能使学生明确评判的标准,又能使学生在交流和借鉴中得以提高,从而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激发他们再次写作的兴趣。
  三是展示佳作,推荐发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佳作或在写作园地张贴佳作,或推荐发表,既让小作者产生荣誉感,又让读者共评得失,得到启发,增强写作的信心,培养写作兴趣。
  
  二、学会感悟,培养兴趣
  
  兴趣源自感悟。有位著名的学者指出,学生写不出感人的文章,不是缺乏生活知识的积累,而是缺乏感悟。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学生不能以内蕴丰富的审美情感,用心品读生活,感悟生活;面对光芒四射的人文精神,学生不能以充满感激的眼光,发现美丑,感悟情感。生活多精彩、情感多美好,都不能触动学生心灵。感情的萌动,写作的灵感就不会产生,更谈不上写作兴趣的产生及优美文章的出现。正如余秋雨所说“文章的苍白,源自生命的苍白”。要使学生生命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就要培养学生的感悟。
  (一) 关注生活,培养感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今文人追求的一种佳境,但作为学生既没有时间读万卷书,更没有机会行万里路。但作为一个高中生,要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对生活的关注与感悟远远超越生活本身,远远超越从书本影视剧中得到的间接经验,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于生活,学会用内心观察生活,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本质,慧眼独具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悟出值得阐述的并能给人启迪的哲理。
  (二)用好教材,培养感悟。
  语文教材中,许多编目是古今中外名篇名著,从内容到形式都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挖掘这一审美因素、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一是强化“读”字,培养感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中之“义”既是文章反映的社会生活、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又是文章语言风格及作者的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的体现。只有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诵读、默读,甚至背诵,方能为顿悟打下基础。如指导学生阅读李白的《行路难》,我们让学生理解诵读乃至朗读成诵,学生才能在语言中感悟,品出意境,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句中深层地理解诗人表达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世事多艰的忧愁,并从优美而富有节奏的诗句中理解作者运用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在读中悟,在悟中评,理解作者的审美情趣,感悟语言的优美。
  二是强化“说”字,培养感悟。
  通过“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通过“说”,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说”,培养学生想像、联想乃至创新能力。通过写作审美主体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才能逐步提高审美主体的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审美主体的感悟生活能力,从而使审美主体产生表现美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三是强化“练”字,培养感悟。
  叶圣陶曾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同时又指出,“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有经验的教师无不依托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在片段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篇章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反复历练中感悟写作技法,永葆习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项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当学生不再畏惧写作,“畏惧写作”将远离我们而去;当学生喜爱写作,作文将再也不成万难之事。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石潭记》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中“佁然”注释为“呆呆的样子”。笔者认为释义欠妥,注音为“Yǐ”有误。查阅相关资料,答案也有异同。  在易小平主编,与人教版2003年秋季新教材配套《文言文双色诠解》中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P102)对读音避而未注。吴铜运主编的与人教实验版2006年最新教材配套《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中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俗话说“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这说明口语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口语训练已然成为交流传递学习、生活信息,开阔视野,发展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只有提高听说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
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岳阳楼记》是古今广为流传的名篇,利用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有意义。因为这篇文章美的蕴含量很大,是一篇美育的典范文章。现将美育的具体操作和文章美的表现分述如下。  1.教师简介作者,学生体会其人格美  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庆历年间北宋政治改良运动的领袖。
2008年是江苏新高考的第一年,今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卷(下称“江苏卷”)背景材料熟悉、设问不偏不怪,试卷内容、试题类型、难易度比例与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及江苏省考试说明的规定相吻合,实现了新老教材和新老高考的平稳过渡。当然,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江苏卷无论在知识构成、题型以及命题立意上都有明显变化,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反映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做到了考试说明要求的“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思想政治课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只有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探索一种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选准教学目标是优化课堂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深厚的情感,并且恰当地体现相应的情感,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能有效地调动情感功能,就能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从而构建和学生愉悦对话的平台,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的情感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直接的作用。进行情感教学,教师应注意如下三点: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的具体的艺术的展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典型概括,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此外还有许多墨客骚人将自己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流于笔端,化为诗篇,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和追求。  在悲欢离合中向往亲人
【教学细节】  不久前,听了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湘教版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的一节课,老师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  (一段录像:一个注满了水的水池,排水,形成水漩涡。)  师:这是老师前几天做的一个试验,在一个注满了水的水池中排水,大家看,水动起来了,转起来了,形成了一个漩涡!再看看,它怎么转?  生:逆时针!  师:水池中排水,为什么会形成漩涡呢?漩涡的旋转有没有
著名教育家艾伦·德瓦艾特曾说:“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聪明,一个是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现就班主任如何做好育人工作谈三点体会。  一、当好“心理医生”,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做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
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很重要,它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增强信心和勇气,激起学习的热情。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就是通过一篇篇情文并茂的例文,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形象,体验情感,明白道理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依据教材,结合实际,努力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与作者、教师发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