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1990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之一,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范围也更全面、更广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积累的知识、要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要培养的素养也越来越高。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现如今,绝大多数的学校已将学生的一天的时间按课程要求进行了有效的分割,每个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绝大多数都要在课堂上完成,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根据我县推广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结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做: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习,只有学习者内部产生学习的需要,才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驱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动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迫切的需要,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强调的就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学生对学习,只有自身内部产生驱动力,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持之以恒地去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一切干扰为某个目标去奋斗,他的学习效果才会显著。而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一部分是学生的天性使然,另一部分则需要教师去激发,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
  1、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闪亮登场。
  一个人,要展现自己的才华,需要借助一个舞台。而学生展露才华的舞台需要教师来搭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为学生设计一个闪亮登场的平台,以展现学生的风采。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先让学生描绘春天的一景物,有的学生用了"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等词来描写春花;有的用"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等优美的词汇来描绘美丽的春景;有的用"嫩绿、柔软"等词来写春草;还有学生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写春草。然后我再让学生去读朱自清的散文《春》,对比《春》中对春天的各种景物的描写,说说自己的描写的春景与朱自清的描写各有什么优点,自己还应该向朱自清学习哪一点。有的学生说:"我描写春花时用词比朱自清的华丽,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当然要用词华丽,但朱自清在描写春花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这是我应该向他学习的";有的说:"我描写春草时也抓住了’嫩绿、柔软’的特点,但朱自清在写春草时加入了人的活动,把春草写活了,这是我最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这样一写一读一比,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学习了课文内容和写景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闪亮的走进课堂学习中。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一闪亮登场的平台,让学生愉快地走进课文,愉快地学习,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实效。
  2、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以需要触动学习动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到与同学交流,大到以后写公文、做企划、做分析、做报告等,无一不与语文有关。所以我在语文课上,常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看到有同学经常乱扔垃圾,针对这种现象让學生写一写提示语;看到班里的树正气之风不强,让学生议一议原因;平时看到的新鲜事,听到的新闻,给同学们报道报道。让语文融入学习,融入生活,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学习语文是生活、工作的需要,让学生明确学好语文,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更好。用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重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情调动学习动力。
  语文课的教学,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多的还肩负着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文思想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如《散步》一文,叙述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散步的一件小事,但表现的是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新的时代得到发扬光大。这一点也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之一。特别是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崇尚这一美德,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这一主题感染到学生具体的生活中,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发扬这一传统美德。有如《邓稼先》一文,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我国的国防事业,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长期奋斗在环境恶劣、荒凉偏僻的地方,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的这种品质和精神真是可歌可泣。当我们读到课文中的《吊古战场文》时,为我们的科学家长期工作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而不禁潸然泪下;当我们读到他带领的团队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我们为他们欢呼,为中华民族又一次扬眉吐气而自豪,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初中语文课文中,有着这样的思想内涵的课文很多,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把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让课文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有情感地理解课文,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达到让学生自觉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去读书的目的。
  二、确定适量且难易适中的学习内容。
  一篇课文,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很多:字词的积累、课文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思想感情的体会等等。在施教的过程中,如果在一堂课上我们面面俱到,把所有的内容都学习完,那是不可能的。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我们只能有取舍的训练。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先对本单元或本学期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然后分析班级学生的现有的学习基础,分析教材的编排特点,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确定在每一节课上能完成的学习内容,把一单元或一学期的知识点有计划,成系统的落实到每一篇课文中。如学习说明文单元时,有的篇目可重点训练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有的篇目侧重分析说明方法、有的篇目侧重分析说明顺序……,这样学习完说明文单元时,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已经有机地穿插在各篇文章中,知识结构上也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学生在理解、记忆时会更容易一些。其次教师在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难易要适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能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收到一定的成效。既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又要使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跳起来摘苹果",让这一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更高的发展。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中。
  三、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课程实施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人为本,要面向全体,注重个性,注重全人的发展。对语文目标的设定,要求首先考虑前瞻性。其次要注意适应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级性。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初中学段的整体目标要有一个透彻的把握,并把它细化到每单元或每篇课文中,在整体目标的指引下来确定每一单元或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有可能。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用明确的、可操作的,易于检测的词语来要求学生要完成的学习内容。如生字词的积累,明确要求学生"能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下列生字词"这样用"掌握"一词来要求。又如,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若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很难检测到学生理解与否,如果明确要求学生"说出(或写出)本文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就很明确要说还是要写,有可操作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尽可能地使用有确切动作指向的动词,要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学习目标明确,才能起到指引的作用,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学习的效果才会显著。
  四、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大胆质疑。
  班级授课制的最大优点是能让学生最快地掌握前人的学习经验、研究成果,但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还有更主要的任务,那就是要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他们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这一点正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个民族能否永葆青春的关键。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学习,学习的有效性也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放手让学生探寻答案,用他们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只有学生思考、探究、质疑过的学习内容,学生才会记忆犹新。学习起来就会更有效率。孔子曾说"学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学者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思结合,学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大部分是在当堂课就能检测得到的,而有些语文能力的培养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初中学段,正处于基础教育的阶段,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教师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现状,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器官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切实保证每堂课的实效性,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让课堂精彩起来》于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
  [2]《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来源百度
  [3]《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刘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4]《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刘芳主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许多学校《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现状、教学策略并不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对《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应定位于注重挖掘内涵,传承文化,要抓住重点,适当拓展。要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重视对诗词作品的多元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目标预设与教材处理上首先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其次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再次教学中注意对高考能力的渗透。 
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一时间,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新课堂成为一种时尚,不可否认,它使课堂热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出乎寻常的张扬。然而,在这似乎繁华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和浅薄,令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深感忧虑。   请先看下面一则课例:人教版(以下同)第五册13课
期刊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
期刊
在语言表达中运用修辞手法,恰如给人穿上华美的服饰,言未多而风采频生。有人说,读一篇文章就如观一处景物,只有特殊的景物方能吸引游客的眼球,具有特色的语言才能点亮读者的眼睛。写作中,语言平淡是作文的大敌。如何让语言拒绝平庸,富有个性呢?本文结合相关实例来做以下阐释。  一 引诗借典,将语言诗歌化  真正精美的语言必定是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诗词艺术无疑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如隽永的红梅,宜人的秋菊,
期刊
“文本对话是语文生活的课堂教学形态。”语文教学的实践主要就是基于“阅读”。新課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理念,是以现代哲学的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阅读的过程既是对话的过程,阅读的这种对话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是作者和读者“两个”主题之间的关系。读者在这一过程中绝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应是积极主动的。所以说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不断展现和发展的过程,一句话,课堂是学生的生命“发展场”
期刊
【摘要】改革作文教学,教学生认真体验生活,疏通源头活水,扩充阅读面,加强形象积累,学会现象思维,充分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作文教学 改革    近年来,我对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新的尝试,改过去让学生全面审题,正确立意,如何使中心明确,材料充实,如何使语言准确生动的传统做法,把重点转移到深入学生实际,教学生认真体验生活,疏通源头活水,扩充阅读面,加强形象积累,学会现象思维,充分发挥定势的积极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和促进居民健康公平的重要措施。我国政府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2009年-2011
随着新课改浪潮轰轰烈烈的到来,对作文课程目标的认识和实施越来越迫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在“假”、“大”、“空”等观念下重新占据主导地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新课改下作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在作文中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  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对
期刊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和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的原动力。实践证明,具有坚定的自信心,能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与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有助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相反,如果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人,不敢大胆地进取或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有效地建立和利用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自信心。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
期刊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教育改革形势下产生的一种包含着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选择探究策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益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本文就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意义、实施策略及其注意问题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