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直接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熟练的课堂教学技能是一堂课取得成功的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而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追求学生的能力养成,如主动发展意愿、结构迁移能力的养成。但是,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注重教学效率而忽略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不在于教学设计不恰当,而是没有掌握熟练的课堂教学技能。
目前,多数专家学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五类: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结束技能。
(一)导入技能
一个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而导入不仅要自然、直接,更要让学生能够抽象出概念。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复习导入、直接导入、激趣导入等。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导入要跟新知识自然衔接。有的教师为了开头能够出彩,而使导入的部分与新知识脱节。例如,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情境图比较多,教师会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对任何学生观察到的内容都持表扬、鼓励的态度,导致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只是观察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而不是观察到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情境图导入。很多人认为,复习导入或者直接导入比较枯燥,但有的学习内容需要使用这两种导入方法才有效。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入,这样不仅可以复习先前所学的相关计算方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知识之间有紧密关联的最好用复习导入。
导入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有关圆的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在车轮不是圆形的情况下车子运动情况的视频,初步让学生感受圆形的奇妙,主动去探索关于圆的知识。
(二)提问枯能
一堂课中应始终贯穿着提问,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学中,有时教师提问一个不算难的问题,而学生却回答不上来,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水平低,而常常是因为教师提问得太泛,学生无法回答。例如《认识图形(一)》这堂课,让学生说说每类物体的特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的特征时会说:长方体有四个尖尖的地方,还有六个平平的长方形。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初始经验处于生活数学范畴,不足以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若教师不及时纠正和引导,学生便不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从哪方而进行描述、怎样描述才算完整准确,当学生再描述其他物体特征时,就会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描述,并且为以后学习其他物体的特征打下基础。
提问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课堂学习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课时,可以先安排路程一样、所需时间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接着安排所需时间一样、跑的路程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最后安排在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的情况下,问学生谁跑得快。这样提问,就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讲解枯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要教师细心讲解。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交流合作。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良好的讲解技能,帮助学生学习。
举一反三,适时归纳总结。例如在讲解梯形时,学生可能很容易就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教师在黑板上要画出几个大小、视觉角度各异的梯形,让学生明白这些图形看上去不一样,但都满足梯形的定义。教师不应一味地追求正确答案,而要关注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巧妙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认识上。
讲解是一堂课的中心,教师讲解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讲解技能,方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是一堂课有序进行的保证。教师要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还要考虑细节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破坏课堂的秩序,这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经历中积累经验。
合理掌控课堂局面。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師喜欢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容易导致混乱。所以小组合作前教师要讲清规则。例如上《9加几》这堂课,讲解9 +4时,不能一下子放手让学生摆小棒计算,教师要一边示范一边讲清楚左边摆几根小棒,右边摆几根小棒,让学生跟着一起摆,到了第二个活动时就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摆小棒计算了。这个过程必不可少,越是低年级越要重视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只有在第一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有效完成、积累了基本的操作活动经验后,后而的数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教师只有经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合理掌控课堂局而,才能组织好一堂课。
(五)结束技能
总结式结束。一堂课快结束时,教师根据所学的知识提问学生将要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学完三位数乘两位数后,可以提问学生三位数乘三位数怎么解答。这样就达到活学活用以及拓展延伸的效果,而不是孤立的。这种结束方式需要学生完全理解本堂课的知识基础。
回想式结束。教师让学生回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将整堂课的线索连成一条线,脉络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放慢语调向学生介绍这节课学习的先后顺序,使整堂课的脉络牢牢印在学生脑海中。这种结束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要跟上教师的思路方能领会整堂课的重点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对有效教学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教师能够做到简洁明了的导入、有效的提问、课堂讲解有的放矢、课堂组织有条不紊、结束时游刃有余。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终身奋斗的目标,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为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双基向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而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追求学生的能力养成,如主动发展意愿、结构迁移能力的养成。但是,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注重教学效率而忽略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不在于教学设计不恰当,而是没有掌握熟练的课堂教学技能。
目前,多数专家学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五类: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结束技能。
(一)导入技能
一个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而导入不仅要自然、直接,更要让学生能够抽象出概念。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复习导入、直接导入、激趣导入等。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导入要跟新知识自然衔接。有的教师为了开头能够出彩,而使导入的部分与新知识脱节。例如,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情境图比较多,教师会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对任何学生观察到的内容都持表扬、鼓励的态度,导致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只是观察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而不是观察到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情境图导入。很多人认为,复习导入或者直接导入比较枯燥,但有的学习内容需要使用这两种导入方法才有效。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入,这样不仅可以复习先前所学的相关计算方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知识之间有紧密关联的最好用复习导入。
导入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有关圆的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在车轮不是圆形的情况下车子运动情况的视频,初步让学生感受圆形的奇妙,主动去探索关于圆的知识。
(二)提问枯能
一堂课中应始终贯穿着提问,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学中,有时教师提问一个不算难的问题,而学生却回答不上来,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水平低,而常常是因为教师提问得太泛,学生无法回答。例如《认识图形(一)》这堂课,让学生说说每类物体的特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的特征时会说:长方体有四个尖尖的地方,还有六个平平的长方形。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初始经验处于生活数学范畴,不足以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若教师不及时纠正和引导,学生便不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从哪方而进行描述、怎样描述才算完整准确,当学生再描述其他物体特征时,就会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描述,并且为以后学习其他物体的特征打下基础。
提问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课堂学习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课时,可以先安排路程一样、所需时间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接着安排所需时间一样、跑的路程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最后安排在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的情况下,问学生谁跑得快。这样提问,就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讲解枯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要教师细心讲解。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交流合作。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良好的讲解技能,帮助学生学习。
举一反三,适时归纳总结。例如在讲解梯形时,学生可能很容易就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教师在黑板上要画出几个大小、视觉角度各异的梯形,让学生明白这些图形看上去不一样,但都满足梯形的定义。教师不应一味地追求正确答案,而要关注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巧妙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认识上。
讲解是一堂课的中心,教师讲解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讲解技能,方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是一堂课有序进行的保证。教师要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还要考虑细节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破坏课堂的秩序,这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经历中积累经验。
合理掌控课堂局面。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師喜欢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容易导致混乱。所以小组合作前教师要讲清规则。例如上《9加几》这堂课,讲解9 +4时,不能一下子放手让学生摆小棒计算,教师要一边示范一边讲清楚左边摆几根小棒,右边摆几根小棒,让学生跟着一起摆,到了第二个活动时就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摆小棒计算了。这个过程必不可少,越是低年级越要重视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只有在第一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有效完成、积累了基本的操作活动经验后,后而的数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教师只有经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合理掌控课堂局而,才能组织好一堂课。
(五)结束技能
总结式结束。一堂课快结束时,教师根据所学的知识提问学生将要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学完三位数乘两位数后,可以提问学生三位数乘三位数怎么解答。这样就达到活学活用以及拓展延伸的效果,而不是孤立的。这种结束方式需要学生完全理解本堂课的知识基础。
回想式结束。教师让学生回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将整堂课的线索连成一条线,脉络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放慢语调向学生介绍这节课学习的先后顺序,使整堂课的脉络牢牢印在学生脑海中。这种结束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要跟上教师的思路方能领会整堂课的重点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对有效教学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教师能够做到简洁明了的导入、有效的提问、课堂讲解有的放矢、课堂组织有条不紊、结束时游刃有余。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终身奋斗的目标,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为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双基向多元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