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第四期《幼儿教育》杂志上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我早知道会是这样的”教养笔记,讲的是教师在安排幼儿吃点心时发现事先准备的分给幼儿的酸奶糖不够,只好临时用大软糖凑数。文章写道,教师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提出要把大软糖奖励给“坐得最端正”“表现最好”的幼儿。教师在扫视一圈后发现所有幼儿都坐得端端正正,于是,就提了几个幼儿的名字。这时,一个幼儿大声说“我早知道会是这样的”。这件事引起了教师的反思,她发现自己平日里偏爱部分幼儿的一举一动都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读了这则笔记,我感触良多。考虑到它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我多次把它带到课堂上,和前来进修的教师们讨论。
在讨论中,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几乎每位教师都会说“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应该热爱每个幼儿”之类的话,但同时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几乎每位教师都会说偏爱一部分幼儿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有的教师坦率地说:“幼儿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不承认它,非说每个幼儿都很聪明、都很漂亮,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教师也是人,谁不喜欢聪明、漂亮、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呢?”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可,由此也形成了在“热爱幼儿”问题上的困境:一边是“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一边是“难免偏爱部分幼儿”。
按照上面的逻辑,漂亮、乖巧的幼儿更能得到教师的偏爱,那么,谁来判断幼儿是否漂亮、乖巧呢?谁来判断哪个幼儿更应得到偏爱呢?教师和家长的眼光常常是不同的。从孕育生命、痛苦分娩到精心喂养、小心呵护,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无不牵动着全家人的心。毫不夸张地说,对每个家庭而言,孩子都是宝贝,孩子都很聪明、漂亮、可爱。如果说家长的评价未免主观,那么教师的评价就会比较客观吗?在上面的例子中,虽然教师发现幼儿都坐得很端正,但为什么还是挑了那几个自己偏爱的幼儿呢?因为那几个幼儿早已被贴上“表现好”的标签,教师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扫视时就会发现他们坐得最端正、表现最好。实际上,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在此时此地此情此境中发生的,我们需要摘掉有色眼镜,看看幼儿此时此刻是如何表现的。其实,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
如果用人之常情作为偏爱部分幼儿的借口,教师便将自己等同于常人,忘记了自己作为幼教工作者的身份。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要有与常人不同的视角和胸怀,不能任凭个人好恶行事。换句话说,教师的情感是需要管理的,其目标是在实践中落实“热爱每个幼儿”。对此,我认为教师有两种途径可以尝试,一是假想自己是每个幼儿的家长。二是假想自己就是面对的某个幼儿。看来,热爱每个幼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中需要钻研的课题,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也是一项必需的修炼。让每个幼儿都成为教师心中的宝贝,将教师有效管理自己情感的结果。
在讨论中,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几乎每位教师都会说“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应该热爱每个幼儿”之类的话,但同时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几乎每位教师都会说偏爱一部分幼儿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有的教师坦率地说:“幼儿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不承认它,非说每个幼儿都很聪明、都很漂亮,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教师也是人,谁不喜欢聪明、漂亮、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呢?”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可,由此也形成了在“热爱幼儿”问题上的困境:一边是“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一边是“难免偏爱部分幼儿”。
按照上面的逻辑,漂亮、乖巧的幼儿更能得到教师的偏爱,那么,谁来判断幼儿是否漂亮、乖巧呢?谁来判断哪个幼儿更应得到偏爱呢?教师和家长的眼光常常是不同的。从孕育生命、痛苦分娩到精心喂养、小心呵护,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无不牵动着全家人的心。毫不夸张地说,对每个家庭而言,孩子都是宝贝,孩子都很聪明、漂亮、可爱。如果说家长的评价未免主观,那么教师的评价就会比较客观吗?在上面的例子中,虽然教师发现幼儿都坐得很端正,但为什么还是挑了那几个自己偏爱的幼儿呢?因为那几个幼儿早已被贴上“表现好”的标签,教师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扫视时就会发现他们坐得最端正、表现最好。实际上,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在此时此地此情此境中发生的,我们需要摘掉有色眼镜,看看幼儿此时此刻是如何表现的。其实,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
如果用人之常情作为偏爱部分幼儿的借口,教师便将自己等同于常人,忘记了自己作为幼教工作者的身份。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要有与常人不同的视角和胸怀,不能任凭个人好恶行事。换句话说,教师的情感是需要管理的,其目标是在实践中落实“热爱每个幼儿”。对此,我认为教师有两种途径可以尝试,一是假想自己是每个幼儿的家长。二是假想自己就是面对的某个幼儿。看来,热爱每个幼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中需要钻研的课题,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也是一项必需的修炼。让每个幼儿都成为教师心中的宝贝,将教师有效管理自己情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