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7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第四期《幼儿教育》杂志上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我早知道会是这样的”教养笔记,讲的是教师在安排幼儿吃点心时发现事先准备的分给幼儿的酸奶糖不够,只好临时用大软糖凑数。文章写道,教师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提出要把大软糖奖励给“坐得最端正”“表现最好”的幼儿。教师在扫视一圈后发现所有幼儿都坐得端端正正,于是,就提了几个幼儿的名字。这时,一个幼儿大声说“我早知道会是这样的”。这件事引起了教师的反思,她发现自己平日里偏爱部分幼儿的一举一动都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读了这则笔记,我感触良多。考虑到它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我多次把它带到课堂上,和前来进修的教师们讨论。
  在讨论中,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几乎每位教师都会说“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应该热爱每个幼儿”之类的话,但同时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几乎每位教师都会说偏爱一部分幼儿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有的教师坦率地说:“幼儿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不承认它,非说每个幼儿都很聪明、都很漂亮,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教师也是人,谁不喜欢聪明、漂亮、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呢?”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可,由此也形成了在“热爱幼儿”问题上的困境:一边是“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一边是“难免偏爱部分幼儿”。
  按照上面的逻辑,漂亮、乖巧的幼儿更能得到教师的偏爱,那么,谁来判断幼儿是否漂亮、乖巧呢?谁来判断哪个幼儿更应得到偏爱呢?教师和家长的眼光常常是不同的。从孕育生命、痛苦分娩到精心喂养、小心呵护,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无不牵动着全家人的心。毫不夸张地说,对每个家庭而言,孩子都是宝贝,孩子都很聪明、漂亮、可爱。如果说家长的评价未免主观,那么教师的评价就会比较客观吗?在上面的例子中,虽然教师发现幼儿都坐得很端正,但为什么还是挑了那几个自己偏爱的幼儿呢?因为那几个幼儿早已被贴上“表现好”的标签,教师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扫视时就会发现他们坐得最端正、表现最好。实际上,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在此时此地此情此境中发生的,我们需要摘掉有色眼镜,看看幼儿此时此刻是如何表现的。其实,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
  如果用人之常情作为偏爱部分幼儿的借口,教师便将自己等同于常人,忘记了自己作为幼教工作者的身份。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要有与常人不同的视角和胸怀,不能任凭个人好恶行事。换句话说,教师的情感是需要管理的,其目标是在实践中落实“热爱每个幼儿”。对此,我认为教师有两种途径可以尝试,一是假想自己是每个幼儿的家长。二是假想自己就是面对的某个幼儿。看来,热爱每个幼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中需要钻研的课题,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也是一项必需的修炼。让每个幼儿都成为教师心中的宝贝,将教师有效管理自己情感的结果。
其他文献
《幼儿教育》《上海托幼》《早期教育》联合采访组    2007年3月23日上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杨进就学前教育立法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等问题接受了浙江《幼儿教育》、上海《上海托幼》和江苏《早期教育》的联合采访。    记者:杨司长,学前教育界十分关注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关注国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对学前教育的定位。对此您有何看法?教育部在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工作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杨进:我国的《宪
敞开心扉自我批评  上海虹口区花园幼儿园 杨晓蕾    幼儿园既然已经制定了考核制度,那么园长必须按章办事,否则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不过,在忙碌而又琐碎的幼儿园工作中,教师难免会有疏忽。如何处理这类事件确实是一个两难问题。我想,如果双方都能敞开心扉,作些自我批评,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解决。  教师如是说:我深知“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但由于一时冲动,做出了不理智的举动,让园长为难,真不是我的本意,在此我
“办学校就是办氛围。”这是沙坪坝小学包耘校长常常说起的一句话。熟悉包耘校长的都知道,这不是他一时之间的悟得,而是对多年教育经历的深刻感悟。从教三十多年,在多所学校各种岗位的经历,让包耘校长对教育有了独到的认识。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很多教师苦苦追问,乃至终其一生仍不得其解。包耘此前在教师进修学校从教,之后在多所学校担任副校长和校长,对教育既有高屋建瓴的审思,又有深入一线的体认,对教育的认识自
教师〔2018〕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部对2014年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  2018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都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多年来,品德课教师不断践行并深化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力求让课堂基于儿童的生活世界,走进儿童生活。但在实践中,我们对此仍有诸多认识误区。基于儿童生活,是品德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拓展儿童生活,引领和提升儿童生活,品德课堂才能真正走向生活。  一、注重生活引领,明确学习重点  【教学片断回放一】《多彩的课余学习》  (一)向你推荐我的书:在教师的引导下
摘 要  从“品德与生活(社会)”到“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用好统编教材,需要教师理解和把握多维教育内容的整合,以鲜活的生活素材进一步拓展教学时空,精心设计指向儿童实践智慧的学习活动,才能引领学生过更加美好的道德与法治新生活。  关 键 词统编《道德与法治》;课程内涵;课程性质;实践智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8-
摘 要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因此,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及开展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学生的生活范围和实际能力,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才能确保道德学习的“可信度”;凸显学生的主体体验,才能激活活动价值,让学生获得“真感受”;以道德情怀和法治意识引领教学活动设计,才能促进“真行动”,引领学生的道德践行。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主体体验  中图分
摘 要:“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为基本引领,提炼了“疫情下的中国速度”“疫情下的中国担当”“疫情下的法治精神”“疫情下的世界协同”“疫情下的生存反思”“疫情下的宅家生活”六大关键主题资源;与教材相链接,力求植根儿童生活和儿童特点,体现其深度价值;综合考虑居家学习与返校开学拓展课程实施路径,观照“疫情教育”与“后疫情教育”,积极探索抗疫德育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态化整
摘 要 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结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分年段设计观测点,细化评价内容;激活多元主体积极性,创新评价方式,构建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行为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实现社会性发展。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程;行为评价;评价方式;知行统一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4-0033-03  如何评价学生的行为,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自2017年秋季开学起,国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起始年级首先使用,并逐渐实现义务教育階段全覆盖。一年来,广大一线教师遭遇了一些困惑,更在摸索中深化了对统编教材的理解。而今年秋季,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教材也将全面投入使用。  为此,本期话题针对一年来教材使用的课堂实际,溯源教材的编写理念,全面总结教材使用的得失;以文本分析为工具,反思游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