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准就业”机制的问题及其应对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76680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相关政府部门纷纷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制度与政策,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大学生“准就业”机制就是其中有效的尝试,但是“准就业”机制也有其自身的问题与不足。从回顾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发展过程出发,分析了“准就业”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准就业;就业体制
  作者简介:孔晓明(1976-),男,江苏镇江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C-b/2009/01/04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97-02
  受高校扩招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就业难问题又不能简单归结为高校扩招或者高校毕业生过剩,还应该认识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大学生的就业体制。因此要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深化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①在此形势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实施大学生“准就业”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准就业”机制最初实际上就是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现有资源,在历届高校待业学生以及应届毕业大学生中招收学生,进行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职业技术两方面技能的强化实训,选拔合格者进入到“准就业”岗位,之后分层次进入相关企业及其政府事业单位的一种就业机制。②由此可见,大学生“准就业”机制本质上属于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范畴,是大学生就业制度的一种新的形式。一般而言,“机制”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相互关系,而“体制”是指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的层级关系。③因此,研究大学生“准就业”机制问题,离不开探讨大学生就业体制问题,而这两方面都属于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范畴,对它们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大学生就业制度发展演变的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发展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至1985年的统一分配阶段;二是1985至1999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阶段;三是1999年至今的自主择业阶段。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环境和背景,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取消了高校向毕业生发放“派遣证”的做法,改为向毕业生发放“就业报到证”的制度。“派遣证”的取消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色彩的进一步淡化。同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结束了“计划、分配、派遣”的计划体制的历史,标志着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开始。④由此转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劳动者)与企业通过市场招聘等双向选择建立劳动关系,其行为受现行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和政策调整,用人单位不应以见习期制度为由,来设法规避劳动法(广义的)规定的法定义务和责任。自2008年1月1日起,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适用国家《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法律条款。
  总体上说,大学生就业体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就业方针和政策,诸如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原则和机制、就业政策,包括享受艰苦行业、地区或特殊岗位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就业政策、结业生的就业政策、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的就业政策等;二是就业途径,主要是指自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以来,大学生被推到了市场化就业的轨道上,并逐步形成了即时就业、延时就业,自主创业、考研、出国等多种就业途径和渠道相互配合的局面。
  二、大学生“准就业”机制的现状及其问题
  针对就业难题,教育部下属的国家软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LUPA,创造并推出了大学生“准就业”机制,旨在最大限度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此机制不但打造了长期人才培养的模式,还有效整合了人才供应、培养、需求三大平台,成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资源整合中心。⑤“准就业”阶段则是学生在“学校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的过渡阶段。未实现就业的“待业”大学生通过“准就业”阶段的学习与工作可获取“工作”与“学习”的双核实训,在结束“准就业”阶段后,学生可获得三方面的回报,即“从业工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⑥LUPA最先整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四十所国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以及国家百所示范性职业院校,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现有资源,在历届高校待业学生及应届毕业大学生中招收优秀学生,结合就业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术双核强化实训,让合格者进入准就业岗位,之后再使之分层次进入国内外IT企业及政府、事业单位。部分学员留在就业基地长期工作、就业与创业。⑦
  首先,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外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期待较高等一系列原因,“准就业”机制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与不足。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准就业”机制最大问题在于治标不治本,它看似是对大学生难就业问题“雪中送炭”,⑧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其背后暗含的是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水平的落后和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准就业”机制是对百所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术双核强化实训,使学生具有“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但目前包括百所高职院校在内的众多高校并未能够有效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工作技能这一根本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尚且如此,其他众多普通高校与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水准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当前大学教育自身的问题。目前大学生们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基本上还都是陈旧的知识,很多教授的备课本几十年不变,很多学校甚至连“就业技能”的选修课都没有,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毕业实习沦落为一种形式。而对于公司来说,需要的是召之即来、来之能用的人才。这就导致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学非所用”和“学不能用”矛盾的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就业难”就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而“准就业”机制的产生也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最后,当今的高等学校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教育结构,解决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今后的大学生将依然难以避免就业难问题,这将会造成国家人力与财力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会造成学生时间和经济方面的浪费。所以,不难发现目前实行的号称能解决100万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准就业”机制,其出发点是无奈的,其愿望是美好的,其过程是痛苦的,其结果最终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其实质与特征是治标不治本。总之,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大学教育水平,同时从本质上完善大学生就业的体制问题。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体制问题的策略
  随着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00万,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累积总数高达800万,这对于2013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面对这一挑战,政府需要继续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在自主择业政策的基础上,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家长和学生个人等多方位、多角度予以考虑和谋划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
  1.政府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完善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责
  整个“准就业”体制运行的难点之一在于,实习过程中资金的来源。接受如此多的毕业生,数目庞大的培训补助必须以政府为主体来承担。如果100万大学生,每人每月600元,每月是6亿元,一年的补贴也就是72亿元。⑨一般企业是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费用的,只能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主导来承担。从受益的角度考虑,企业单位应当是以实习工资为主的资金负担者。⑩如果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约束,企业单位对于“准就业”的落实和持续执行都将成为问题。因此,政府应当采取直接补助或者间接减免税收等多种形式,激励企业多雇用“准就业”机制下的高校毕业生。同时,包含在就业制度中的各项大学生就业政策也必须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制定、实施、落实。
  2.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机制的研究,制定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也将不断加快。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同样需要不断改革,这样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改革的前提是了解现实,研究现实问题,只有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机制的现实问题,才能深入推进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
  3.官方和民间结合,形成协调大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的第三方力量
  在欧美发达国家,除了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体制中发挥作用之外,广泛存在的非政府组织及行业协会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间力量,对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制定与落实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高等教育管理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可以看出,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高等学校在这种影响和作用下发展良好,大学生就业体制也更加的合理和完善。我国目前正是缺少这样的民间第三方组织。如果有作为第三方力量的民间非官方中介组织的介入,势必会对政府、企业、学校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方面形成有益的补充,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提供一种科学的意见,必将有助于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完善。
  注释:
  ①李雄,邓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深化就业体制改革[J].职教论坛,2010,(13):78-81.
  ②准就业机制[EB/0L].http://baike.baidu.com/view/2117611.htm.
  ③体制[EB/0L].http://baike.baidu.com/view/79359.htm.
  ④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91.
  ⑤闫晓虹.推出准就业机制拟解决百万大学生就业问题[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81220/n261323942.shtml.
  ⑥准就业[EB/0L].http://baike.baidu.com/view/2088878.htm.
  ⑦张建华.关于“准就业”的定义[EB/0L].http://www.kx001.com/repaste/88173480_6953775461.html.
  ⑧马力.“准就业”机制治标不治[EB/0L].http://www.sqrb.com.cn/bzlm/2009-01/06/content_1066547.htm.
  ⑨准就业[EB/0L].http://baike.baidu.com/view/2088878.htm.
  ⑩戴琳.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准就业”机制的探索[J].职教论坛,
  2009,(23):62.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林洁,孙利伟,郭欲丹.论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长效机制[J].现代物业,2011,(10).
  [3]刘志超.关于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有效机制的思考[J].理论界,2009,(2).
  [4]于长湖.关于“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模式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1,(29).
  [5]刘雨涛,吴汉秋,刘文彬.基于就业意向的高职“准就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消费导刊,2008,(9).
  [6]戴琳.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准就业”机制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9,(23).
  [7]金旭东.高职教育“准就业”人才培养有效机制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9,(2).
  [8]王一洁.论高职院校学生不同就业形式中的法律适用[J].宜昌学院学报,2009,(6).
  [9]周宴.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高校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努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就业观念  作者简介:刘恩海(1974-),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城建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讲师;周前(1967-),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城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创建先进班集体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和保证,可明显提高学风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先进班集体;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李宗磊(1981-),男,山东临沂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赵琪(1978-),女,河北唐山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140)  中图分类号:G7
期刊
摘要: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顺利开展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阐述了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欧晓霞(1980-),女,山东平度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王崇(19
期刊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2006年与2009年高校税收制度变化,发现国家政策的基本面是保持其高校后勤的公益性与福利性水平不变,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但紧缩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后勤内部改革的动力和积极性。从未来高校后勤发展来看,若税收制度没有延续性;没有税收法律法规作为支持;税收征收范围增加,都会影响高校后勤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反观美国,其高校税收优惠方式丰富、多元,相关法律和政策涉及各级政府,优惠鼓励
期刊
摘要:高校教职工是高校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群体。以A校为例,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发现当前高校教职工践行延安精神呈现喜忧参半的局面。基于此,高校应基于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特色活动,加大学习和践行力度;以局部带动整体,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扩大践行范围,巩固践行效果;扎根于教学,做到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加固践行延安精神的途径;注重实效,着力推进三类群体传承和践行延安精神。  关键词:高等学校;延安精神;教职工
期刊
摘要:介绍了现代大学班主任团队导师制基本理念和构成框架,阐述了团队导师制的目标、具体方案以及实施一年来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现代大学班主任团队导师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大学教育;班主任团队;导师制  作者简介:陈明惠(1981-),女,福建南靖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讲师;宋成利(1968-),男,山东成武人,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动,以达到教育管理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  作者简介:叶吉波(1971-),男,浙江苍南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党总支书记,讲师。(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思政一类课题“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WZYS201
期刊
摘要: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启动、正规和深化三个发展阶段。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二本院校理工科院系如何有效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关键词:二本院校;科技创新;大学生  作者简介:周海霞(1984-),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重
期刊
摘要:在引进国外计算机系统结构经典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采用双语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研究生分组讨论和课程报告,从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助教制度、促进国际交流五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开拓了创新思路,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裴颂文(1981-),男,湖南邵东
期刊
摘要:“模拟电子技术”是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难教、难学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现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灵活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栗红霞(1978-),女,河南杞县人,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付瑞玲(1986-),女,河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