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郁达夫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大胆露骨、张扬肆意。他笔下的人物都带有郁达夫的影子,有着相似的气质和命运。他们恃才傲物,对社会上的庸俗现象带有强烈强烈的鄙视情感,又常常怀才不遇,落破潦倒;他们孤独、敏感而又情感丰富,情欲强烈,渴望女子的爱慕却被现实狠狠惊醒。他们放纵自己沉溺于酒色为了寻求短暂的解脱,清醒后又深深地自责和悔恨。充满这些鲜明的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的作品发表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撞击,没有人想过会把情欲与文学结合,也没人想过会把自己作为映射来嘲讽,揭露,让自己的晦暗面展示于人前,而郁达夫"逆行"之。
关键词: 逆行 内因 外因 救赎
引言:
20世纪20年代小说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大多数此时期的青年作家也跟上时代步伐跟上潮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解放大旗的时期,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着旧文学,新文学巩固阵地,然而在大多数的清新作品中,郁达夫以其独特的自叙式方法,大胆的自我暴露心底对欲的渴求,将由情欲产生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他遭到各方面的非议,但依旧不改风格,他的此时期的几乎每一部作品主人公都是以自己幻化的,是对自己的剖析、讥讽和怜悯。为何在这解放思潮高扬的时候,他要“逆行”?
一、“逆行”之内因
自身感情的自我体会。郁达夫的一生有过三次婚姻,但从小开始郁达夫的感情就十分丰富,有人说他的恋爱与文学是互为表里的,恋爱的激情与对女子的欲望渴求早就融入了他的骨血。郁达夫对女子的情欲追求没有限制,多次嫖妓反而刺激了他的神经,对他来说,就行是在《沉沦》中“他”,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日本留学生,在学校里中规中矩,然而也渴望着女子的爱慕,在偷窥了老板女儿洗澡后,激动之余又悔恨自责,孤独、懊恼、自卑纷纷涌上他的心头,但换来的是更加的放纵,在酒色的沉迷中获得短暂的解脱,事后又是无尽的悔恨自责。可能就郁达夫来看,人,不可能是没有情欲的,迫于封建传统的思想束缚,人们隐藏起了自己情欲,而他,郁达夫,打破了这种私下被人们享受,明面上被人们视为“肮脏”的情欲。
天生的敏感和艰苦的生活导致的自我独特性格。郁达夫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他整个的童年过得艰苦,父亲的去世更是让小小年纪的他缺失父爱,或许是受上一辈的影响,他的情感神经变得十分敏感,早熟的他,对情欲就充满渴望。在大学时因参加学潮被开除,第二年随着哥哥去日本留学,在留学中的生活正如他《沉沦》所写的一样,“有时候他到学校里去,他每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的样子。他避来避去想避他的同学,然而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射在他背脊上的样子”异国求学的孤独,让他更加的敏感而期待爆发。
二、“逆行”之外因
五四运动的解放思想,虽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作用,但始终中国还处于落后的牢笼里。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落世界不是一两步,当他在日本留学时,深知作为一个落后国家的子民,在另一个国家求学的艰苦,他渴望着中国的强大,但又无能为力,逐步的麻木沉沦。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受到严重的民族歧视,而郁达夫却无能为力,他的痛苦对时局无损秋毫,积郁久了便更加重他的自卑情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强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是《沉沦》中结尾的一段话,“他”发出最后的渴望祖国富强的嘶鸣和呐喊,是他饱受压抑之后的哀泣。这最后的声音,我读到这里时,似乎透过字眼深深的看到“他”站在海边的凝眸。在郁达夫回到国内后的状态就想《空虚》中的质夫,在留学归来后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干出一番大事业,然而回国发现中国的社会根本不能让学问发展起来,颓废至极,折回日本,又想起他在汤山温泉避暑时,邂逅的一位少女,那女子的芬芳和独特的气息让他沉醉。在日本的留学,让他在情欲与事业之间纠结反侧,事业上的压抑促使他的情欲无法控制,依旧是每次的“犯罪”后深深悔恨自责。现实里的“质夫”回到中国,生活的拮据,让他的愤世嫉俗的情感未能稍减,作品依旧被苦闷低沉情绪缠绕着。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带来的不仅有璀璨的民族文化,也带来了人们得封建思想。当时的人们是绝对不可能会把情欲置放在文章中的,谁会把自己生理需求写进文章?这不是公然向道德文明挑衅?然而郁达夫从来不考虑这些,他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作品中的人物都带有他自己的影子。而他当时的经历与许多人都不尽相同,但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在文章中的颓废色彩和病态心理描写,人们看法各异。就如当初《沉沦》的出版,在社会上非议诸多,对欲望的極度张扬,对内心苦闷、压抑的大胆暴露在当时的时代期间显然是一股清新的“泥石流”。郁达夫的好友郭沫若对此认为:“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清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假学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是他们感到作假的困难。”从郁达夫的作品来看,虽然露骨的写出来情欲,但是这都不是他想突出的重点,并不是纯粹为了刺激而写情欲,而是把社会的局势动荡,国家的坎坷道路加上自己个人的命运带来的痛苦融合。
我记得在《沉沦》中,主人公在日本留学时,与自家哥哥因为一些小事产生隔阂,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寄回北京与哥哥绝交。从这个内容 我不禁想到,为何他会在这篇文章中加上哥哥这个角色。其实也不难想到原因,联想郁达夫本身,也是随着哥哥去日本留学,从小没有父亲家庭,自然是长兄如父,对哥哥存在着依赖,在异国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收到一些委屈,自然想到了哥哥的庇护,可是自己也是个大人了,该不该继续的依赖哥哥又陷入纠结中;而可能同时与哥哥的朝夕相处中避免不了的也会产生摩擦,那他就只剩一个人,没有倾听者没有可以依赖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郁达夫逐步成长,渴望着自己的成功和强大。而来自中国的他遭到同学的排斥和疏远,胸中苦闷愈加难受,所以借着情欲来喷发自己的怒火。这也是他“逆行”的重要催生弹。
三、“逆行”只为救赎
何为救赎?是当你迷途歧路时的方向?是当你沉沦糜烂时的敲醒?还是你生来就有罪直至死亡时的鲜血补偿?对郁达夫来说,他不信教不信邪,他是自我的救赎,更救赎了时代的同行者。是同行者而不是同道者,郁达夫的路上只有他一个人,或许方向都甚至相反但却推动了其他人的前行。在异国的求学让他更独立和学会思考,有自己独特的癖好,对男女之事也有这渴望。他的一生都在与无数女子相遇然后错过,保鲜时间不长久,也轰轰烈烈的恋爱过。原因追溯回来,还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落后,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对情欲的需求不过是一种发泄,一种自己愤懑情绪的爆发,而当时的人们没有从郁达夫的这个勇气敢于用自叙的方式,揭露嘲讽自己。由此,他写出一些列作品从人们的最初的原始的欲望开始,揭露人们的伪善,把当时的人们的高尚的面具狠狠撕下,直击中心,让人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实现自我的救赎!
参考文献:
[1] 郁达夫:《沉沦》,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版。
[2] 赵李红编:《郁达夫自叙》,团结出版社1996年。
[3] 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关键词: 逆行 内因 外因 救赎
引言:
20世纪20年代小说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大多数此时期的青年作家也跟上时代步伐跟上潮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解放大旗的时期,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着旧文学,新文学巩固阵地,然而在大多数的清新作品中,郁达夫以其独特的自叙式方法,大胆的自我暴露心底对欲的渴求,将由情欲产生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他遭到各方面的非议,但依旧不改风格,他的此时期的几乎每一部作品主人公都是以自己幻化的,是对自己的剖析、讥讽和怜悯。为何在这解放思潮高扬的时候,他要“逆行”?
一、“逆行”之内因
自身感情的自我体会。郁达夫的一生有过三次婚姻,但从小开始郁达夫的感情就十分丰富,有人说他的恋爱与文学是互为表里的,恋爱的激情与对女子的欲望渴求早就融入了他的骨血。郁达夫对女子的情欲追求没有限制,多次嫖妓反而刺激了他的神经,对他来说,就行是在《沉沦》中“他”,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日本留学生,在学校里中规中矩,然而也渴望着女子的爱慕,在偷窥了老板女儿洗澡后,激动之余又悔恨自责,孤独、懊恼、自卑纷纷涌上他的心头,但换来的是更加的放纵,在酒色的沉迷中获得短暂的解脱,事后又是无尽的悔恨自责。可能就郁达夫来看,人,不可能是没有情欲的,迫于封建传统的思想束缚,人们隐藏起了自己情欲,而他,郁达夫,打破了这种私下被人们享受,明面上被人们视为“肮脏”的情欲。
天生的敏感和艰苦的生活导致的自我独特性格。郁达夫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他整个的童年过得艰苦,父亲的去世更是让小小年纪的他缺失父爱,或许是受上一辈的影响,他的情感神经变得十分敏感,早熟的他,对情欲就充满渴望。在大学时因参加学潮被开除,第二年随着哥哥去日本留学,在留学中的生活正如他《沉沦》所写的一样,“有时候他到学校里去,他每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的样子。他避来避去想避他的同学,然而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射在他背脊上的样子”异国求学的孤独,让他更加的敏感而期待爆发。
二、“逆行”之外因
五四运动的解放思想,虽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作用,但始终中国还处于落后的牢笼里。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落世界不是一两步,当他在日本留学时,深知作为一个落后国家的子民,在另一个国家求学的艰苦,他渴望着中国的强大,但又无能为力,逐步的麻木沉沦。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受到严重的民族歧视,而郁达夫却无能为力,他的痛苦对时局无损秋毫,积郁久了便更加重他的自卑情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强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是《沉沦》中结尾的一段话,“他”发出最后的渴望祖国富强的嘶鸣和呐喊,是他饱受压抑之后的哀泣。这最后的声音,我读到这里时,似乎透过字眼深深的看到“他”站在海边的凝眸。在郁达夫回到国内后的状态就想《空虚》中的质夫,在留学归来后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干出一番大事业,然而回国发现中国的社会根本不能让学问发展起来,颓废至极,折回日本,又想起他在汤山温泉避暑时,邂逅的一位少女,那女子的芬芳和独特的气息让他沉醉。在日本的留学,让他在情欲与事业之间纠结反侧,事业上的压抑促使他的情欲无法控制,依旧是每次的“犯罪”后深深悔恨自责。现实里的“质夫”回到中国,生活的拮据,让他的愤世嫉俗的情感未能稍减,作品依旧被苦闷低沉情绪缠绕着。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带来的不仅有璀璨的民族文化,也带来了人们得封建思想。当时的人们是绝对不可能会把情欲置放在文章中的,谁会把自己生理需求写进文章?这不是公然向道德文明挑衅?然而郁达夫从来不考虑这些,他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作品中的人物都带有他自己的影子。而他当时的经历与许多人都不尽相同,但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在文章中的颓废色彩和病态心理描写,人们看法各异。就如当初《沉沦》的出版,在社会上非议诸多,对欲望的極度张扬,对内心苦闷、压抑的大胆暴露在当时的时代期间显然是一股清新的“泥石流”。郁达夫的好友郭沫若对此认为:“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清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假学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是他们感到作假的困难。”从郁达夫的作品来看,虽然露骨的写出来情欲,但是这都不是他想突出的重点,并不是纯粹为了刺激而写情欲,而是把社会的局势动荡,国家的坎坷道路加上自己个人的命运带来的痛苦融合。
我记得在《沉沦》中,主人公在日本留学时,与自家哥哥因为一些小事产生隔阂,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寄回北京与哥哥绝交。从这个内容 我不禁想到,为何他会在这篇文章中加上哥哥这个角色。其实也不难想到原因,联想郁达夫本身,也是随着哥哥去日本留学,从小没有父亲家庭,自然是长兄如父,对哥哥存在着依赖,在异国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收到一些委屈,自然想到了哥哥的庇护,可是自己也是个大人了,该不该继续的依赖哥哥又陷入纠结中;而可能同时与哥哥的朝夕相处中避免不了的也会产生摩擦,那他就只剩一个人,没有倾听者没有可以依赖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郁达夫逐步成长,渴望着自己的成功和强大。而来自中国的他遭到同学的排斥和疏远,胸中苦闷愈加难受,所以借着情欲来喷发自己的怒火。这也是他“逆行”的重要催生弹。
三、“逆行”只为救赎
何为救赎?是当你迷途歧路时的方向?是当你沉沦糜烂时的敲醒?还是你生来就有罪直至死亡时的鲜血补偿?对郁达夫来说,他不信教不信邪,他是自我的救赎,更救赎了时代的同行者。是同行者而不是同道者,郁达夫的路上只有他一个人,或许方向都甚至相反但却推动了其他人的前行。在异国的求学让他更独立和学会思考,有自己独特的癖好,对男女之事也有这渴望。他的一生都在与无数女子相遇然后错过,保鲜时间不长久,也轰轰烈烈的恋爱过。原因追溯回来,还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落后,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对情欲的需求不过是一种发泄,一种自己愤懑情绪的爆发,而当时的人们没有从郁达夫的这个勇气敢于用自叙的方式,揭露嘲讽自己。由此,他写出一些列作品从人们的最初的原始的欲望开始,揭露人们的伪善,把当时的人们的高尚的面具狠狠撕下,直击中心,让人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实现自我的救赎!
参考文献:
[1] 郁达夫:《沉沦》,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版。
[2] 赵李红编:《郁达夫自叙》,团结出版社1996年。
[3] 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