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课前交流“故事”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文字浅显,段落结构相似,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则有关猴子内容的故事——《小猴子下山》,于是,课前我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讲述这个故事。二年级孩子一听讲故事便兴趣盎然,有的还边讲边演。
【教学反思】学生拥有的基础知识完全可以成为教材开发的资源,通过回顾旧有,链接新知,形成一个熟悉而使人激动的学习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触类旁通,建构自己的学习库。
二、 课上对比“故事”
片段一:比较相同处
课堂伊始,我便提出一个讨论题:读一读课文《猴子种果树》,比一比,你觉得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然后请小组合作画出两个故事的网络图(我班学生已经训练一学期学画课文的主题词网络图),比一比,哪一组说得完整。
《小猴子下山》:摘桃——丢桃摘玉米——丢玉米摘西瓜——丢瓜追兔——一事无成。
《猴子种果树》:种桃树——拔桃种杏——拔杏种梨——拔梨种樱桃——一事无成。
孩子们颇为激动地交流着,不仅对课文内容了然于心,而且开始了评点这只猴子。
片段二:比较不同处
师:小朋友,再读读课文,看看这两个故事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组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小猴子下山》中小猴子是自己看到一个更好的就把原来的扔了;而《猴子种果树》是猴子听信乌鸦、杜鹃、喜鹊的劝说就不断改变自己种的树。
师:那么乌鸦他们是怎样来劝说的呢?小猴子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自由读,分角色读)
师:读到这会儿,你怎样看这只小猴子?
生:猴子自己轻信别人的话。
生:是的,都怪猴子自己没主张。
师:乌鸦喜鹊、杜鹃引用农谚,说的这些话对吗?
生:我们认为,它们的话是有道理的。
片段三:我帮猴子想办法
师:你想对这只猴子说点什么呢?
生1:猴子呀,你怎么不接受教训呢?做事要有恒心呀!
生2:你这样朝三暮四,永远都做不成事情的!
生3:猴子呀,你千万要记住:不能轻信别人的话,要有自己的主张。
师:假如你们就是这只猴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好办法就是:听了劝告以后,不要拔掉原来种的树,可以再栽上另一种树,这样就有四种果树,尝到四种水果。
师: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善于动脑的猴子。
【教学反思】将已知内容和现有教材进行比较,比较其相同点得出猴子的一般特征,同时勾画网络图通读课文、形成课文整体结构的认知,培养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意识。比较其不同点得出种果树的猴子有了新的特征:轻信别人的话。随后的文本拓展——“我帮猴子想办法”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质,形成新的思维方向。
三、 课后仿写“故事”
下课前,我提出一项作业:小朋友们,如果这只猴子要去学本领,可能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仿照课文《小猴学本领》编个故事。
第二天,当我翻开孩子们写的故事时,一个个编得活灵活现,故事里猴子所学本领也是多种多样:
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下围棋——一事无成。
学耕田——学游泳——学打鸣——学烧饭——一事无成。
学做厨师——学做裁缝——学炒股——一事无成。
……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显然已经被注意,当然选材最多的还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题材,其中80%孩子笔下的猴子仍然不改旧习,一事无成;20%孩子笔下的小猴已经接受教训,刚想放弃时,想起前两次的教训,结果终于成功了。
批阅完后,我再次请大家小组内互相阅读,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故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一个《猴子学本领》创作成果交流会,孩子们又一次激动起来。
【教学反思】在迁移创作中延伸是本环节的教学重点。仔细反思其实并不是“故事”本身多么吸引学生,而是在于一个故事衍生另一个故事,再创造衍生第三个故事,欣赏到众多故事的课堂结构让孩子们感觉更有趣、更有挑战力、更有成就感。孩子们的兴奋完全来源于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迸发,在于他们的创造力悄悄被点燃。究其根本,乃是迁移法发挥作用,创造力成就感的召唤。
(作者单位:如皋市师范附属小学)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文字浅显,段落结构相似,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则有关猴子内容的故事——《小猴子下山》,于是,课前我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讲述这个故事。二年级孩子一听讲故事便兴趣盎然,有的还边讲边演。
【教学反思】学生拥有的基础知识完全可以成为教材开发的资源,通过回顾旧有,链接新知,形成一个熟悉而使人激动的学习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触类旁通,建构自己的学习库。
二、 课上对比“故事”
片段一:比较相同处
课堂伊始,我便提出一个讨论题:读一读课文《猴子种果树》,比一比,你觉得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然后请小组合作画出两个故事的网络图(我班学生已经训练一学期学画课文的主题词网络图),比一比,哪一组说得完整。
《小猴子下山》:摘桃——丢桃摘玉米——丢玉米摘西瓜——丢瓜追兔——一事无成。
《猴子种果树》:种桃树——拔桃种杏——拔杏种梨——拔梨种樱桃——一事无成。
孩子们颇为激动地交流着,不仅对课文内容了然于心,而且开始了评点这只猴子。
片段二:比较不同处
师:小朋友,再读读课文,看看这两个故事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组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小猴子下山》中小猴子是自己看到一个更好的就把原来的扔了;而《猴子种果树》是猴子听信乌鸦、杜鹃、喜鹊的劝说就不断改变自己种的树。
师:那么乌鸦他们是怎样来劝说的呢?小猴子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自由读,分角色读)
师:读到这会儿,你怎样看这只小猴子?
生:猴子自己轻信别人的话。
生:是的,都怪猴子自己没主张。
师:乌鸦喜鹊、杜鹃引用农谚,说的这些话对吗?
生:我们认为,它们的话是有道理的。
片段三:我帮猴子想办法
师:你想对这只猴子说点什么呢?
生1:猴子呀,你怎么不接受教训呢?做事要有恒心呀!
生2:你这样朝三暮四,永远都做不成事情的!
生3:猴子呀,你千万要记住:不能轻信别人的话,要有自己的主张。
师:假如你们就是这只猴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好办法就是:听了劝告以后,不要拔掉原来种的树,可以再栽上另一种树,这样就有四种果树,尝到四种水果。
师: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善于动脑的猴子。
【教学反思】将已知内容和现有教材进行比较,比较其相同点得出猴子的一般特征,同时勾画网络图通读课文、形成课文整体结构的认知,培养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意识。比较其不同点得出种果树的猴子有了新的特征:轻信别人的话。随后的文本拓展——“我帮猴子想办法”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质,形成新的思维方向。
三、 课后仿写“故事”
下课前,我提出一项作业:小朋友们,如果这只猴子要去学本领,可能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仿照课文《小猴学本领》编个故事。
第二天,当我翻开孩子们写的故事时,一个个编得活灵活现,故事里猴子所学本领也是多种多样:
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下围棋——一事无成。
学耕田——学游泳——学打鸣——学烧饭——一事无成。
学做厨师——学做裁缝——学炒股——一事无成。
……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显然已经被注意,当然选材最多的还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题材,其中80%孩子笔下的猴子仍然不改旧习,一事无成;20%孩子笔下的小猴已经接受教训,刚想放弃时,想起前两次的教训,结果终于成功了。
批阅完后,我再次请大家小组内互相阅读,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故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一个《猴子学本领》创作成果交流会,孩子们又一次激动起来。
【教学反思】在迁移创作中延伸是本环节的教学重点。仔细反思其实并不是“故事”本身多么吸引学生,而是在于一个故事衍生另一个故事,再创造衍生第三个故事,欣赏到众多故事的课堂结构让孩子们感觉更有趣、更有挑战力、更有成就感。孩子们的兴奋完全来源于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迸发,在于他们的创造力悄悄被点燃。究其根本,乃是迁移法发挥作用,创造力成就感的召唤。
(作者单位:如皋市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