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是新课改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品格,需将其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三维目标的确立、直观情境的创设以及体验活动的开展等多重有效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本文就从以上三方面入手,对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目标;审美;活动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音乐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品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核心素养则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基于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在进行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将教学的侧重点更多地转向引导学生体会和感知音乐之美,继而借助多重有效手段,使学生逐步具备发现、欣赏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格素养。这不仅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义,更是推动音乐课程改革、改善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确立三维目标,彰显素质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是教师展开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因此,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在领会、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制定并明確三维目标,使其充分彰显素质教育理念,这样才能理清上课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张弛有度、有的放矢。
在教学《白桦林好地方》这首歌曲之前,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运用力度和速度处理歌曲;能够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并学会用2/2拍的强弱为歌曲伴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和情感的感受来学唱歌曲,并通过旋律的对比和节奏来理解歌曲的内涵;通过小老师指导演唱、同桌讨论、八人合作等方式,利用多种形式演绎歌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能用稳定的节奏、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白桦林好地方》。这样,通过设立三维目标,既理清了上课的思路,又彰显了素质教育理念,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创造了一个有利前提。
二、感知作品意境,强化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课程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学科,其主要聚焦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且更为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其中,审美教育是衡量音乐教学质量高低与否的一道重要指标。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继而在此基础上通过背景讲解、情境创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作品意境,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审美体验,增强学生音乐感悟的目的。
在教学《牧歌》时,我先是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跳“筷子舞”,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初步感知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之后,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蒙古族有哪些了解?”待学生互相交流过后,我继续说道:“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去大草原看一看。”之后,我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了草原风光片,并配以相关歌曲。如此,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音乐作品中所描绘的环境、背景及情境进行直观呈现,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内涵,创新了音乐教学视角,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了蒙古族歌曲的个性和感情色彩,进而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知音乐之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基于活动体验,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表现”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并通过有意识地开展音乐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与培养。
在学生聆听了乐曲《青蛙音乐会》后,我播放了《青蛙音乐会》慢版的片段,让学生扮演跳舞的小青蛙,我则戴上头饰用典型的三拍子舞步邀请学生参加跳舞。之后,我让学生利用周围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件,自己动手做一个小乐器,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有舞蹈组、演唱组、乐曲演奏组等,学生自由选取角色,我担任指挥,共同完成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这样,通过开展音乐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还使学生真切感受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总而言之,基于新课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现实需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式,通过分析落实音乐核心素养各要素的有效途径,来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以使学生具备更加丰富的情感以及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进而为其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孟斐.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北方音乐,2017,37(21):206.
[2]马会婷.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课堂的立意与指向[J].北方音乐,2017,37(17):164.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目标;审美;活动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音乐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品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核心素养则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基于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在进行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将教学的侧重点更多地转向引导学生体会和感知音乐之美,继而借助多重有效手段,使学生逐步具备发现、欣赏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格素养。这不仅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义,更是推动音乐课程改革、改善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确立三维目标,彰显素质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是教师展开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因此,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在领会、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制定并明確三维目标,使其充分彰显素质教育理念,这样才能理清上课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张弛有度、有的放矢。
在教学《白桦林好地方》这首歌曲之前,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运用力度和速度处理歌曲;能够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并学会用2/2拍的强弱为歌曲伴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和情感的感受来学唱歌曲,并通过旋律的对比和节奏来理解歌曲的内涵;通过小老师指导演唱、同桌讨论、八人合作等方式,利用多种形式演绎歌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能用稳定的节奏、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白桦林好地方》。这样,通过设立三维目标,既理清了上课的思路,又彰显了素质教育理念,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创造了一个有利前提。
二、感知作品意境,强化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课程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学科,其主要聚焦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且更为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其中,审美教育是衡量音乐教学质量高低与否的一道重要指标。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继而在此基础上通过背景讲解、情境创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作品意境,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审美体验,增强学生音乐感悟的目的。
在教学《牧歌》时,我先是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跳“筷子舞”,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初步感知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之后,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蒙古族有哪些了解?”待学生互相交流过后,我继续说道:“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去大草原看一看。”之后,我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了草原风光片,并配以相关歌曲。如此,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音乐作品中所描绘的环境、背景及情境进行直观呈现,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内涵,创新了音乐教学视角,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了蒙古族歌曲的个性和感情色彩,进而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知音乐之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基于活动体验,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表现”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并通过有意识地开展音乐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与培养。
在学生聆听了乐曲《青蛙音乐会》后,我播放了《青蛙音乐会》慢版的片段,让学生扮演跳舞的小青蛙,我则戴上头饰用典型的三拍子舞步邀请学生参加跳舞。之后,我让学生利用周围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件,自己动手做一个小乐器,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有舞蹈组、演唱组、乐曲演奏组等,学生自由选取角色,我担任指挥,共同完成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这样,通过开展音乐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还使学生真切感受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总而言之,基于新课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现实需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式,通过分析落实音乐核心素养各要素的有效途径,来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以使学生具备更加丰富的情感以及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进而为其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孟斐.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北方音乐,2017,37(21):206.
[2]马会婷.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课堂的立意与指向[J].北方音乐,2017,37(1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