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无论是研究鲁迅的学者,还是中学的一线教师,都默契的探寻着能让初中学生更好的接受鲁迅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材 鲁迅作品 教学成果
一、引言
鲁迅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更好地把握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鲁迅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有必要对当前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以期更好地对初中学生进行鲁迅作品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起相关的知识网络,从而走近鲁迅,与大师对话,实现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成果
经过一代又一代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及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鲁迅、了解鲁迅、传承鲁迅精神。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所占篇目是所有作家中最多,文体最全,且都为精读精讲课文,通过日常教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领略了其高尚精神。知道鲁迅和我们常人一样有着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他喜欢百草园,讨厌三味书屋;盼望着与双喜等小伙伴一起去赵庄看社戏,好怀念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她尽管不识文断字,且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但经过一番周折后,她给“我”买来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确实令人感动和钦佩。
童年总是自由、快乐和美好的,但人总是在不断长大,成长途中难免会有一丝丝剧痛:亲情本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然而“我”因一只小小的“风筝”,在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小兄弟,对他“精神虐杀”令“我”自省自责不已,倍感痛苦。当“我”独处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是恩师藤野先生给予了无私的关爱和真誠的鼓励。鲁迅在痛苦、孤独中,不仅自信、自立,而且自强、奋起。《雪》中写道:“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表达了作者孤身奋战的孤寂感,对严酷环境奋战到底的献身精神和对不屈人格的热情赞颂。
鲁迅经历了童年的“烂漫”和成长的“剧痛”,接着便是“成熟的思考”。记忆中的“故乡”,充满了童趣,带着梦幻的色彩。而现实的“故乡”, 却在生活的变压下,失去了生机,理想的“故乡”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为了批驳这样错误的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于是鲁迅厉声反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天性善良,给人快活,却遭人嘲笑和毒打,直至悲惨死去,这是为什么?
通过上述作品教学,学生已能从整体感知鲁迅,明白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他有着凡人般的喜怒哀乐,更有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彻底的批判精神,这正是伟大之处,亦是价值所在,我们必须学习和传承。让鲁迅精神扎根于心中。
第二,积累教学方法和经验,带动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鲁迅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湖北襄阳赵俊老师对鲁迅作品提出了专题教学设想,将初中三年九篇鲁迅作品分成三个专题,分别为“童年的烂漫”、“成长的剧痛”、“成熟的思考”。 能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走进鲁迅世界。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近年来也一直在关注中小学鲁迅作品教学,2004年起钱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设了一门选修课------《鲁迅作品选读》,全文选编鲁迅经典作品62篇,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讲述:“感受鲁迅→阅读鲁迅→研究鲁迅→言说鲁迅”,收到了较好效果,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另外,一线语文教师、专家及学者等纷纷撰文对鲁迅及其作品教学给予了关注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和《语文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常有相关论文发表,探讨和总结了有关教学方法与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大大促进了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带动了整个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为高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中小学鲁迅作品的主阵地在初中,作为过渡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初中所选九篇作品相对高中而言,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几乎涵盖了鲁迅所有创作文体。经过初中三年学习,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原来鲁迅并非遥不可及,他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童年时天真快活:百草园是“乐园”;平桥村是“乐土”;阿长是“保姆”,却对她充满敬意。青年时自立自强:小小的一只风筝,在“我”看来不亚于一场“精神虐杀”,为此自省自责内疚不已;身在异国他乡,忍受孤独欺辱,难忘恩师藤野,立志弃医从文,唤醒民众救国;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意示在绝望中战胜孤独与寂寞。中年时呐喊奋进: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中年闰土为何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呢?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有知识又善良,为什么会在人们嘲讽声中死去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请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三、结语
通过初中鲁迅作品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感知鲁迅及其作品,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感知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有了感知才会有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更好地面对高中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焕宜.论钱理群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戴燕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3】 史洁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6.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材 鲁迅作品 教学成果
一、引言
鲁迅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更好地把握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鲁迅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有必要对当前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以期更好地对初中学生进行鲁迅作品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起相关的知识网络,从而走近鲁迅,与大师对话,实现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成果
经过一代又一代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及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鲁迅、了解鲁迅、传承鲁迅精神。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所占篇目是所有作家中最多,文体最全,且都为精读精讲课文,通过日常教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领略了其高尚精神。知道鲁迅和我们常人一样有着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他喜欢百草园,讨厌三味书屋;盼望着与双喜等小伙伴一起去赵庄看社戏,好怀念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她尽管不识文断字,且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但经过一番周折后,她给“我”买来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确实令人感动和钦佩。
童年总是自由、快乐和美好的,但人总是在不断长大,成长途中难免会有一丝丝剧痛:亲情本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然而“我”因一只小小的“风筝”,在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小兄弟,对他“精神虐杀”令“我”自省自责不已,倍感痛苦。当“我”独处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是恩师藤野先生给予了无私的关爱和真誠的鼓励。鲁迅在痛苦、孤独中,不仅自信、自立,而且自强、奋起。《雪》中写道:“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表达了作者孤身奋战的孤寂感,对严酷环境奋战到底的献身精神和对不屈人格的热情赞颂。
鲁迅经历了童年的“烂漫”和成长的“剧痛”,接着便是“成熟的思考”。记忆中的“故乡”,充满了童趣,带着梦幻的色彩。而现实的“故乡”, 却在生活的变压下,失去了生机,理想的“故乡”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为了批驳这样错误的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于是鲁迅厉声反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天性善良,给人快活,却遭人嘲笑和毒打,直至悲惨死去,这是为什么?
通过上述作品教学,学生已能从整体感知鲁迅,明白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他有着凡人般的喜怒哀乐,更有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彻底的批判精神,这正是伟大之处,亦是价值所在,我们必须学习和传承。让鲁迅精神扎根于心中。
第二,积累教学方法和经验,带动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鲁迅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湖北襄阳赵俊老师对鲁迅作品提出了专题教学设想,将初中三年九篇鲁迅作品分成三个专题,分别为“童年的烂漫”、“成长的剧痛”、“成熟的思考”。 能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走进鲁迅世界。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近年来也一直在关注中小学鲁迅作品教学,2004年起钱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设了一门选修课------《鲁迅作品选读》,全文选编鲁迅经典作品62篇,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讲述:“感受鲁迅→阅读鲁迅→研究鲁迅→言说鲁迅”,收到了较好效果,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另外,一线语文教师、专家及学者等纷纷撰文对鲁迅及其作品教学给予了关注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和《语文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常有相关论文发表,探讨和总结了有关教学方法与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大大促进了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带动了整个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为高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中小学鲁迅作品的主阵地在初中,作为过渡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初中所选九篇作品相对高中而言,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几乎涵盖了鲁迅所有创作文体。经过初中三年学习,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原来鲁迅并非遥不可及,他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童年时天真快活:百草园是“乐园”;平桥村是“乐土”;阿长是“保姆”,却对她充满敬意。青年时自立自强:小小的一只风筝,在“我”看来不亚于一场“精神虐杀”,为此自省自责内疚不已;身在异国他乡,忍受孤独欺辱,难忘恩师藤野,立志弃医从文,唤醒民众救国;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意示在绝望中战胜孤独与寂寞。中年时呐喊奋进: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中年闰土为何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呢?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有知识又善良,为什么会在人们嘲讽声中死去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请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三、结语
通过初中鲁迅作品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感知鲁迅及其作品,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感知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有了感知才会有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更好地面对高中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焕宜.论钱理群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戴燕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3】 史洁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