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课堂提问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针对;启迪;激趣;探索;灵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呢?提问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的一种方法。一个好问题的提出,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意外效果。《礼记》中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可见,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是何等重要。下面谈谈我个人在这方面浅薄的认识。
一、设问要有针对性
问题的提出,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问题要具有意义和价值,能让学生受到教益,得到启迪。问题的难度,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的不同来设计,面向全体,考虑个体差异。否则就可能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局面,让学生不得要领,如坠云里雾里,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胡杨赞》(西师版五年级下)时,我紧紧围绕本文的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性”,依次抛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胡杨“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我为什么“独钟情于胡杨?”从“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这几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胡杨“三千年”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又感悟到了什么?你觉得胡杨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扬胡杨吗?设计这些感知性较强的问题,既帮助学生构建了课文的整体框架,又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了思维想象力,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化和拓展。
二、设问要有启迪性
阅读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创意地进行阅读”,那么,要达到这个目标,问题的设计就一定要有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启他们思维的阀门,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如决堤之洪水滔滔不绝。
在教学《向大树道歉》(西师版四年级上)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写检举信的那位先生的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从新闻记者对这件事的关注度,联系生活实际,你又有什么想法?我的设计就是要启发学生,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这是每个人的责任,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唤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愿望,并带动周边的人共同关爱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设计,既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达到了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又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三、设问要有激趣性
教学中,常常要求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掌握学习方法。如若问题设计得恰当,就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体会,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海滩上雕塑》(西师版四年级上)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海滩上完成雕塑的句子,体会后面省略号的妙用。在引导孩子们懂得了此处省略了还有很多雕塑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你们能把这些省略号补充出来吗,看哪些孩子能够创造出更加令人惊喜的雕塑?在老师的诱导下,孩子们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推呀,推出一座崭新的迪斯尼乐园!砌呀,砌出一个雄壮的万里长城!造呀,造出一个迷人的童话王国!……孩子们写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句子。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设问要有探索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不能停留在“对不对”“是不是”的层面,适时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锻炼其创造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和创新。
在教学《烂漫的点地梅》(西师版六年级上)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既然是写点地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筑路兵的故事呢?通过学生小组探讨,最后,他们找到了这些句子:“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和点地梅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呼吸,共患难,心心相印。”“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培养了其合作、交流、探讨的能力,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发挥的平台和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设问要有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同一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方式不同,效果往往大不一样。我们究竟采取何种提问方式,就要根据学情和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提问方法,注重提问的灵活性。
在教学《鸟的天堂》(西师版六年级上))时,我没有像一般课堂设计那样问学生: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是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了什么?我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了解了什么是 “鸟的天堂”吗?作者抓住了哪两个方面写了“鸟的天堂”?为什么要这样写?正通过灵活多变灵活性,孩子们感受到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从中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新课改强劲浪潮的推动下,教师更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教育观,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运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讨论,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所有的问题,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提什么问题,何时提问,以及提问的对象都要反复推敲,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才可能实现卓越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
[2]李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科技资讯.2011年13期
[3]马志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年09期
关键词:针对;启迪;激趣;探索;灵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呢?提问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的一种方法。一个好问题的提出,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意外效果。《礼记》中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可见,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是何等重要。下面谈谈我个人在这方面浅薄的认识。
一、设问要有针对性
问题的提出,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问题要具有意义和价值,能让学生受到教益,得到启迪。问题的难度,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的不同来设计,面向全体,考虑个体差异。否则就可能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局面,让学生不得要领,如坠云里雾里,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胡杨赞》(西师版五年级下)时,我紧紧围绕本文的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性”,依次抛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胡杨“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我为什么“独钟情于胡杨?”从“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这几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胡杨“三千年”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又感悟到了什么?你觉得胡杨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扬胡杨吗?设计这些感知性较强的问题,既帮助学生构建了课文的整体框架,又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了思维想象力,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化和拓展。
二、设问要有启迪性
阅读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创意地进行阅读”,那么,要达到这个目标,问题的设计就一定要有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启他们思维的阀门,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如决堤之洪水滔滔不绝。
在教学《向大树道歉》(西师版四年级上)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写检举信的那位先生的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从新闻记者对这件事的关注度,联系生活实际,你又有什么想法?我的设计就是要启发学生,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这是每个人的责任,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唤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愿望,并带动周边的人共同关爱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设计,既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达到了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又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三、设问要有激趣性
教学中,常常要求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掌握学习方法。如若问题设计得恰当,就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体会,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海滩上雕塑》(西师版四年级上)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海滩上完成雕塑的句子,体会后面省略号的妙用。在引导孩子们懂得了此处省略了还有很多雕塑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你们能把这些省略号补充出来吗,看哪些孩子能够创造出更加令人惊喜的雕塑?在老师的诱导下,孩子们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推呀,推出一座崭新的迪斯尼乐园!砌呀,砌出一个雄壮的万里长城!造呀,造出一个迷人的童话王国!……孩子们写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句子。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设问要有探索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不能停留在“对不对”“是不是”的层面,适时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锻炼其创造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和创新。
在教学《烂漫的点地梅》(西师版六年级上)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既然是写点地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筑路兵的故事呢?通过学生小组探讨,最后,他们找到了这些句子:“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和点地梅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呼吸,共患难,心心相印。”“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培养了其合作、交流、探讨的能力,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发挥的平台和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设问要有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同一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方式不同,效果往往大不一样。我们究竟采取何种提问方式,就要根据学情和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提问方法,注重提问的灵活性。
在教学《鸟的天堂》(西师版六年级上))时,我没有像一般课堂设计那样问学生: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是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了什么?我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了解了什么是 “鸟的天堂”吗?作者抓住了哪两个方面写了“鸟的天堂”?为什么要这样写?正通过灵活多变灵活性,孩子们感受到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从中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新课改强劲浪潮的推动下,教师更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教育观,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运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讨论,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所有的问题,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提什么问题,何时提问,以及提问的对象都要反复推敲,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才可能实现卓越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
[2]李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科技资讯.2011年13期
[3]马志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