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典型物流业务流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培养生产一线实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为例,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过程。
关键词:课程体系 业务流程 校企合作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要求各地各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推进"校企合一"、鼓励"前厂(店)后校"或"前校后厂(店)",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必然以专业建设为先导,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职业教育活动的灵魂,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我校物流专业作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課程体系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物流职业人才为目标,依托交通行业、港口物流和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优势,根据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以培养生产一线实用型人才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为目标,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专业教学骨干组成的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真分析生产一线物流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模块。根据物流相关行业企业需求情况,学校和企业共同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具体的职业分析;根据职业岗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任职要求,确定工作任务和典型业务流程,形成专业课程单元和相关的课程标准,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能较好地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核心技能要求的基于典型业务流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做中学,学中做,做、学融为一体"的原则进行构建。
图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二、基于典型业务流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1、物流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根据2011年人才需求统计分析,物流人才已进入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列,从高端的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及基层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而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对外承诺,在未来短短几年中,我国将全面开放运输、货运代理及其他物流服务。
随着环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深入,东盟各国物流业快速发展,南宁、钦州、凭祥等物流园区陆续投入运营,广西物流行业呈现迅猛发展趋势,物流调度、仓储管理、订单处理、货运代理等一线岗位需求旺盛。截至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约为62300人,据测算,"十二五"期间,仅北部湾经济区就急需物流操作管理人员9.58万人,而整个广西物流人才的总需求将达到15万人左右,主要是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一线管理人员匮乏。其人才的需求方向为:港口规划建设与管理、仓储管理、货物运输与代理、物流配送等专业技术人才;熟悉进出口加工贸易、报关通关的专业人才;展示、展览、交易以及相关咨询代理、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等专业人才。
2、物流专业定位
通过对区内外物流相关企业调研分析,在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群(岗位群)、业务范围、岗位能力要求的同时,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 面向物流行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和物流管理能力的生产、流通、服务一线操作员和基层管理员,主要从事运输业务、仓储与配送业务、物流营销业务、国际贸易业务、商品储运、客户服务管理、采购、仓库管理(保管、理货、进出库)等工作。
3、典型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根据物流相关行业企业需求和毕业生职业岗位工作情况,确定物流专业工作项目,及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分析完成对应岗位工作任务、业务流程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见下图示2。
图示2 物流典型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4、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基于典型业务流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课程对接岗位为切入点,学校与企业行家共同对物流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进行修改,建立基于物流岗位能力对应业务流程的实训项目,整合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实训实习等课程内容,编写专业实训指导书,形成物流业务流程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
图3 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过程
5、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模块化课程的学习体系
在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对物流企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分析,将物流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其中,基础能力模块与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是必修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是选修模块。
"基于典型物流业务流程"的模块化学习课程体系见下图4。
图2 "基于典型物流业务流程"课程体系
基础能力模块(含专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安排在第一学年,主要是为专业实训打下基础;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安排在第二年,主要是物流6大流程综合实训,同时渗透职业能力拓展模块。 6、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
依托交通行业优势、海尔备件物流中心和港口码头的便利,由5-8名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小组,根据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分析,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和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以岗位对接课程、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完成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配合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制相应的配套实训指导书和课件,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岗位技能的要求。
以《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为例,说明教材开发流程见下图5。
图5 教材开发流程图
7、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物流专业教学特点,构建"任务驱动、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实施以岗位教学、场景模拟教学为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1)优化教学环境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环境:
①进一步深化与海尔备件物流中心的合作,通过对海尔备件物流中心与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环境的优化,完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②建立融货品采购、进出单据处理、记账、理货上架、标签、盘点、POS机的运用于一体的超市实训环境,使教学突出实践性与实效性。在训练学生体验超市物流流程的同时,熟悉各工作环节的岗位要求和职责,掌握基本的工作技巧和成本控制的意义,学会基本的物品采购、销售、仓库管理及成本控制方法。
(2)改革教学方式
根据广西物流产业及地方龙头企业的岗位标准,针对"基于典型物流业务流程"课程体系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借助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载体,结合3D物流模拟系统,有效地运用新技术实施岗位教学、场景模拟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课程模块化、技能训练流程化、综合实训岗位化、教学手段信息化。
8、评价模式改革
以"素质、能力、技能"为核心,以技能考核为主要评价方式,突出能力本位,着力构建"三化"的评价模式。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改革原来校内单一的评价模式,建立由学校(教师、实训指导人员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实训教学主要由学校和企业骨干负责、学生顶岗实习主要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负责评价,真正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2)评价内容科学化
评价内容参照物流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将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实训教学主要从学生实训表现、实训态度、操作规范与操作水平、实训效果、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敬业精神、胜任岗位、职业素养的情况等进行评价,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评价结果过程化
改革传统评价模式,实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做到考评结果过程化,推动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同时,通过组织物流技能大赛,实施赛评合一的评价模式,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目标。
9、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1)参与《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立项》及相关工作,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构建仿真教学和模拟教学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发与建设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将专业教学方案、4门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案、实训指导书、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视频、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图片、企业项目与企业案例等资源进行共享,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的内容与形式。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是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平台,从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业务流程为载体,通过对物流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把握专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这一主线,按照岗位行动领域和工作流程,整合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单元,创设教学情景和学习环境,加強实践环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符合中职教育规律,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燕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年(2).
[2] 耿洁 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10).
[3] 物流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百度文库 2012,(2)。
关键词:课程体系 业务流程 校企合作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要求各地各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推进"校企合一"、鼓励"前厂(店)后校"或"前校后厂(店)",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必然以专业建设为先导,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职业教育活动的灵魂,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我校物流专业作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課程体系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物流职业人才为目标,依托交通行业、港口物流和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优势,根据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以培养生产一线实用型人才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为目标,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专业教学骨干组成的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真分析生产一线物流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模块。根据物流相关行业企业需求情况,学校和企业共同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具体的职业分析;根据职业岗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任职要求,确定工作任务和典型业务流程,形成专业课程单元和相关的课程标准,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能较好地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核心技能要求的基于典型业务流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做中学,学中做,做、学融为一体"的原则进行构建。
图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二、基于典型业务流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1、物流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根据2011年人才需求统计分析,物流人才已进入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列,从高端的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及基层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而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对外承诺,在未来短短几年中,我国将全面开放运输、货运代理及其他物流服务。
随着环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深入,东盟各国物流业快速发展,南宁、钦州、凭祥等物流园区陆续投入运营,广西物流行业呈现迅猛发展趋势,物流调度、仓储管理、订单处理、货运代理等一线岗位需求旺盛。截至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约为62300人,据测算,"十二五"期间,仅北部湾经济区就急需物流操作管理人员9.58万人,而整个广西物流人才的总需求将达到15万人左右,主要是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一线管理人员匮乏。其人才的需求方向为:港口规划建设与管理、仓储管理、货物运输与代理、物流配送等专业技术人才;熟悉进出口加工贸易、报关通关的专业人才;展示、展览、交易以及相关咨询代理、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等专业人才。
2、物流专业定位
通过对区内外物流相关企业调研分析,在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群(岗位群)、业务范围、岗位能力要求的同时,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 面向物流行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和物流管理能力的生产、流通、服务一线操作员和基层管理员,主要从事运输业务、仓储与配送业务、物流营销业务、国际贸易业务、商品储运、客户服务管理、采购、仓库管理(保管、理货、进出库)等工作。
3、典型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根据物流相关行业企业需求和毕业生职业岗位工作情况,确定物流专业工作项目,及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分析完成对应岗位工作任务、业务流程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见下图示2。
图示2 物流典型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4、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基于典型业务流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课程对接岗位为切入点,学校与企业行家共同对物流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进行修改,建立基于物流岗位能力对应业务流程的实训项目,整合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实训实习等课程内容,编写专业实训指导书,形成物流业务流程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
图3 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过程
5、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模块化课程的学习体系
在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对物流企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分析,将物流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其中,基础能力模块与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是必修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是选修模块。
"基于典型物流业务流程"的模块化学习课程体系见下图4。
图2 "基于典型物流业务流程"课程体系
基础能力模块(含专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安排在第一学年,主要是为专业实训打下基础;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安排在第二年,主要是物流6大流程综合实训,同时渗透职业能力拓展模块。 6、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
依托交通行业优势、海尔备件物流中心和港口码头的便利,由5-8名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小组,根据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分析,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和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以岗位对接课程、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完成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配合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制相应的配套实训指导书和课件,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岗位技能的要求。
以《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为例,说明教材开发流程见下图5。
图5 教材开发流程图
7、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物流专业教学特点,构建"任务驱动、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实施以岗位教学、场景模拟教学为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1)优化教学环境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环境:
①进一步深化与海尔备件物流中心的合作,通过对海尔备件物流中心与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环境的优化,完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②建立融货品采购、进出单据处理、记账、理货上架、标签、盘点、POS机的运用于一体的超市实训环境,使教学突出实践性与实效性。在训练学生体验超市物流流程的同时,熟悉各工作环节的岗位要求和职责,掌握基本的工作技巧和成本控制的意义,学会基本的物品采购、销售、仓库管理及成本控制方法。
(2)改革教学方式
根据广西物流产业及地方龙头企业的岗位标准,针对"基于典型物流业务流程"课程体系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借助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载体,结合3D物流模拟系统,有效地运用新技术实施岗位教学、场景模拟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课程模块化、技能训练流程化、综合实训岗位化、教学手段信息化。
8、评价模式改革
以"素质、能力、技能"为核心,以技能考核为主要评价方式,突出能力本位,着力构建"三化"的评价模式。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改革原来校内单一的评价模式,建立由学校(教师、实训指导人员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实训教学主要由学校和企业骨干负责、学生顶岗实习主要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负责评价,真正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2)评价内容科学化
评价内容参照物流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将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实训教学主要从学生实训表现、实训态度、操作规范与操作水平、实训效果、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敬业精神、胜任岗位、职业素养的情况等进行评价,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评价结果过程化
改革传统评价模式,实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做到考评结果过程化,推动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同时,通过组织物流技能大赛,实施赛评合一的评价模式,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目标。
9、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1)参与《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立项》及相关工作,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构建仿真教学和模拟教学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发与建设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将专业教学方案、4门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案、实训指导书、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视频、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图片、企业项目与企业案例等资源进行共享,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的内容与形式。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是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平台,从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业务流程为载体,通过对物流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把握专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这一主线,按照岗位行动领域和工作流程,整合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单元,创设教学情景和学习环境,加強实践环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符合中职教育规律,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燕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年(2).
[2] 耿洁 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10).
[3] 物流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百度文库 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