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新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动手操作;兴趣;数学活动;实践
《数学課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尽量给时间、给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实践,使孩子能亲身感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节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从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去学习,因此,根据孩子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能人人动手,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
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这节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设计钟面,课前我准备了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钟面,同桌为一组,讨论交流:钟面上有几根针,它们有什么特点?钟面上有什么数?数与数之间有几个大格?孩子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贴一贴,得出结论: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长细细的针叫分针,一根短短粗粗的针叫时针,有1、2、3……12,一共12个数和12个大格。孩子们看着自己动手做出的钟面,还主动与其他同学对比交流,灿烂的笑脸呈现出此时成功的喜悦。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孩子感受到原来认识时间也不是那么枯燥无味,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后面设计了“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一环节,孩子们说时间动手拨时间,动手拨时间说时间,和同桌玩的不亦乐乎,此节课的重难点也在动手操作、互相交流中迎刃而解。由此看来,数学活动只要设计得当,提供给孩子充分的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就能发挥孩子的能动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发展孩子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老师要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教学《量一量 比一比》这节课为例,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自愿为前提为学生分组,保证每个学生在组内有明确的任务,都有测量、活动的机会。其次,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如准备足够数量的米尺、卷尺、软尺、学生尺、测量记录单等。最后,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研究活动的素材,除要测量身体上的尺子,如一庹、一拃、一步、肩宽、身高外,还要测量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黑板宽、门宽、桌子高等,测量完自己组任务的孩子还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其它事物量一量,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实践的空间。
经历了数学活动,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用“测量标准”去比一比鳄鱼的长度,通过猜、想、比、验四步,让学生感受“6米”这个长度,发展长度观念。学生有了比一比的经验,为后面比一比其他动物的身高和身长鉴定基础。
三、动手操作,帮助理解掌握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还建立在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牢牢根深于脑海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更好更深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在教学《9+几》时,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9+6,有孩子汇报凑成10计算更方便。如何凑成10?老师引导孩子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孩子从6根里面拿1根与9根凑成10,有的孩子从9根里面拿4根与6凑成10,最后算10+5得15。老师引导:有的同学动了1根小棒,有的同学动了4根小棒,哪个会简单点、方便点呢?
学生边说边摆小棒,把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对比发现规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加深了对"凑十"的理解与记忆,夯实了算理。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使我们在指导孩子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老师在孩子动手操作时,还需引导其思考,不要为了操作而操作,把操作只是简单地作为一种动手。
如教学《摆一摆 想一想》中的一个片段:
师:请大家用三颗珠子摆在数位表上,摆1次就记下摆出的这个数。(学生独立尝试摆珠子,并写下摆出的数)
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一共摆出了几个数,分别是怎么摆的?通过比较,推荐出小组中的最佳摆法。(学生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上台介绍一下你们组的最佳摆法。
生:我们组最好的摆法是这样的:(演示)先把3颗珠子都摆在个位上,是3;再移一颗到十位,是12;再移一颗到十位,是21;再移一颗,三颗都在十位上是30。
师:老师做你的小助手,把你刚才摆的4个数写下来(板演:3、12、21、30)
生:我们组的摆法正好和他们相反,我们先把3颗珠子全放在十位上,再一颗一颗移去个位。
师:那你们摆出的数分别是哪几个呢?
生:是30、21、12、3。
生:我们组先摆12,再交换位置是21,摆一个3,再换位置是30。
师:请你上台把它们摆出来。
(生上台演示,师板演12、21、3、30)
师:原来你们是交换了十位和个位上的珠子颗数。
师:同学们,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摆法?说说理由。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这样一颗一颗移不会忘记,而且4个数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它们一个个大起来。
生:我喜欢第三种摆法,只要摆好一个数,交换它们的位置,就成了另一个数。
……
从独立操作到小组交流,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最终有了自己心目最好的摆法,让认识活动本身与学生的认知需要发生了关联,而选择最好的方法让学生的愿望和喜好也介入了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中,经验升华为体验,新的知识在这一摆一交流一对比中得到认知,学生对数位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在接下来用4颗珠子、5颗珠子……9颗珠子的摆数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知,认知和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总之,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重要,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和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策略[J].瞿金美.科普童话. 2019(30)
[2]一个经典图形的研究[J]. 王晓峰. 数学通报.2016(12)
关键词:动手操作;兴趣;数学活动;实践
《数学課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尽量给时间、给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实践,使孩子能亲身感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节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从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去学习,因此,根据孩子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能人人动手,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
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这节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设计钟面,课前我准备了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钟面,同桌为一组,讨论交流:钟面上有几根针,它们有什么特点?钟面上有什么数?数与数之间有几个大格?孩子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贴一贴,得出结论: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长细细的针叫分针,一根短短粗粗的针叫时针,有1、2、3……12,一共12个数和12个大格。孩子们看着自己动手做出的钟面,还主动与其他同学对比交流,灿烂的笑脸呈现出此时成功的喜悦。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孩子感受到原来认识时间也不是那么枯燥无味,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后面设计了“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一环节,孩子们说时间动手拨时间,动手拨时间说时间,和同桌玩的不亦乐乎,此节课的重难点也在动手操作、互相交流中迎刃而解。由此看来,数学活动只要设计得当,提供给孩子充分的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就能发挥孩子的能动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发展孩子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老师要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教学《量一量 比一比》这节课为例,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自愿为前提为学生分组,保证每个学生在组内有明确的任务,都有测量、活动的机会。其次,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如准备足够数量的米尺、卷尺、软尺、学生尺、测量记录单等。最后,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研究活动的素材,除要测量身体上的尺子,如一庹、一拃、一步、肩宽、身高外,还要测量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黑板宽、门宽、桌子高等,测量完自己组任务的孩子还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其它事物量一量,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实践的空间。
经历了数学活动,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用“测量标准”去比一比鳄鱼的长度,通过猜、想、比、验四步,让学生感受“6米”这个长度,发展长度观念。学生有了比一比的经验,为后面比一比其他动物的身高和身长鉴定基础。
三、动手操作,帮助理解掌握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还建立在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牢牢根深于脑海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更好更深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在教学《9+几》时,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9+6,有孩子汇报凑成10计算更方便。如何凑成10?老师引导孩子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孩子从6根里面拿1根与9根凑成10,有的孩子从9根里面拿4根与6凑成10,最后算10+5得15。老师引导:有的同学动了1根小棒,有的同学动了4根小棒,哪个会简单点、方便点呢?
学生边说边摆小棒,把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对比发现规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加深了对"凑十"的理解与记忆,夯实了算理。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使我们在指导孩子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老师在孩子动手操作时,还需引导其思考,不要为了操作而操作,把操作只是简单地作为一种动手。
如教学《摆一摆 想一想》中的一个片段:
师:请大家用三颗珠子摆在数位表上,摆1次就记下摆出的这个数。(学生独立尝试摆珠子,并写下摆出的数)
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一共摆出了几个数,分别是怎么摆的?通过比较,推荐出小组中的最佳摆法。(学生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上台介绍一下你们组的最佳摆法。
生:我们组最好的摆法是这样的:(演示)先把3颗珠子都摆在个位上,是3;再移一颗到十位,是12;再移一颗到十位,是21;再移一颗,三颗都在十位上是30。
师:老师做你的小助手,把你刚才摆的4个数写下来(板演:3、12、21、30)
生:我们组的摆法正好和他们相反,我们先把3颗珠子全放在十位上,再一颗一颗移去个位。
师:那你们摆出的数分别是哪几个呢?
生:是30、21、12、3。
生:我们组先摆12,再交换位置是21,摆一个3,再换位置是30。
师:请你上台把它们摆出来。
(生上台演示,师板演12、21、3、30)
师:原来你们是交换了十位和个位上的珠子颗数。
师:同学们,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摆法?说说理由。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这样一颗一颗移不会忘记,而且4个数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它们一个个大起来。
生:我喜欢第三种摆法,只要摆好一个数,交换它们的位置,就成了另一个数。
……
从独立操作到小组交流,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最终有了自己心目最好的摆法,让认识活动本身与学生的认知需要发生了关联,而选择最好的方法让学生的愿望和喜好也介入了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中,经验升华为体验,新的知识在这一摆一交流一对比中得到认知,学生对数位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在接下来用4颗珠子、5颗珠子……9颗珠子的摆数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知,认知和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总之,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重要,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和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策略[J].瞿金美.科普童话. 2019(30)
[2]一个经典图形的研究[J]. 王晓峰. 数学通报.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