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中明确对高中数学教学作出新的要求,强调教学中应注重阶段性学生学习意志及需求,全面提升其学科素养。其中,解题是数学学科学习的基础内容,强化学生解题能力培养成为新时期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高中数学教师需合理规划课堂教学,适时根据教学内容导入不同教学方法,从技巧、思维等方面上创新教学,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形结合”;“一题多解”
一、前言
数学课程逻辑性、系统性比较强,对发展个人逻辑思维、严谨思辨能力有极大帮助。不同于小学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逐渐加大难度,涉及领域也比较广泛,可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其思维能力。而具体教学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一般是通过学生问题解答表现出来。然而,当前高中生数学解题大体情况不容乐观,为此,教师应重视发展及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事实上,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大多数习题解题存在共同性。为此,教师在习题解答教学中可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思想,善于将知识转化迁移,有机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再者,部分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学生无法根据自我思维进行理解,为此教师可引入“数形结合法”突破思维限制,降低知识难度。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关于解题教学的情况
自新课改以来,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发生明显改变。然而,受高考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在知识巩固、习题练习中仍旧采用“题海战术”,力求通过大量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及解题能力。不可置否,该种教学方法可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但长时间机械化、固定化、模板化习题操作容易挫伤学生的创新意识,极易出现“习题疲倦”,束缚个性化发展。甚至,有教师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常在课堂中“一股脑”引入多种不同题型教学,简单介绍数学概念或公式后直接让学生做题,如此反而降低教学成效。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建设性途径
针对上文提及的情况,高中数学教师应首先重视数学概念教学,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数学知识的概念、价值及运用,明白“这个知识与我的生活有关么?”“我学习这个知识用实际意义吗?”。再者,教師应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规律及变化发展,迎合学生学科学习发展的需求进行教学革新,巧妙导入“一题多解”“数形结合法”等技巧优化教学,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1.重视数学概念教学,提升知识认知
概念是知识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数学学科也不例外。高中数学的习题多由数学定律、基本概念转化过来,逐步形成概念、性质、定理或法则,可见数学概念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课堂教学应重视数学概念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概念的来源、含义及运用方向,并在典型题目中灵活运用,在做中思、在思中学,提升自我解题能力。
比如在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等差数列》一课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入例子进行举例教学,导入“首项”、“公差d”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然后让学生用具体例子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教师可以“57,60,63,66,69”为例,让学生找出该组数据变化规律。经观察后发现,学生回答说,“前后两个数据之间都是相差3,如60比57大3。”至此教师可进入教学正题,“那么我们来看看谁可以以最快速度计算出该组数据总和,”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一听到,只见大部分学生都着急动手一个个进行加法求和。随后,有学生都纷纷说出答案。教师可“卖关子”说,“老师可在一分钟通过公式计算出答案。”学生就会比较好奇,此时教师可介绍说,“该组数据中,从60起,每一个数据与前一数据相差3,那么这里我们就可将这组数字定义为等差数列,而常数3就是公差,具体求和中就可运用求和公式。”如此逐步导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学生对“等差数列”概念就有更深认知。随后,教师可让学生举出等差数列例子,并予以论证说明。
2.巧妙导入“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一定共同性及相关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原有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并就此进行创新发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换言之,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参与到不同习题操作中,在操算中思考并总结,由特殊到一般,找出其中共性,以打开思维,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提升解题能力。
比如在《随机事件》一课教学中,教师便可采取一题多解进行教学。具体,教师可用盒子装着3个黄球和6个红球,设计“从盒子抽取球不放回,求第4次抽取黄球的概率”。经思考一一番后,教师可按照以下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一,考虑前4次球体抽取的基本事件,求出第4次黄球抽取概率;其二,排列每次抽取球体,将其视为基本事件而计算出总事件,最终得出第4次黄球抽取概率。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而学生可根据自我学情及认知规律选择适宜方法,以便下次遇到相似问题可转化角度进行解题,举一反三,以提升解题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理念
除了前文提及的两大途径,采取数形结合法介入教学也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有机结合数与形,灵活实现抽象思维与具象文字转化,可为思维辨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数形结合可从纵向、横向不同层次及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静态、动态思维发展。
比如在选修(一)《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中,教师应首先看到该章节内容都与“线段、方程”相关。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图形作画,根据题干信息进行描图,以直观图形产生“一目了然”的感知,然后引入公式进行运算。在教师长时间引导下,学生在遇到相关提问时,首先想到认真解读题干信息,并将关键信息作画到图形中,化抽象为具象,降低认知难度,然后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运算。
四、结语
总之,教师应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并积极在教学及习题讲解中生渗透“一题多解”、“数形结合”理念,以逐步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晓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02):115.
[2]朱亚珍.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J].科教文汇,2016(23):99.
[3]刘伟.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探讨[J].现代交际,2016(09):200.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形结合”;“一题多解”
一、前言
数学课程逻辑性、系统性比较强,对发展个人逻辑思维、严谨思辨能力有极大帮助。不同于小学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逐渐加大难度,涉及领域也比较广泛,可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其思维能力。而具体教学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一般是通过学生问题解答表现出来。然而,当前高中生数学解题大体情况不容乐观,为此,教师应重视发展及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事实上,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大多数习题解题存在共同性。为此,教师在习题解答教学中可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思想,善于将知识转化迁移,有机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再者,部分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学生无法根据自我思维进行理解,为此教师可引入“数形结合法”突破思维限制,降低知识难度。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关于解题教学的情况
自新课改以来,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发生明显改变。然而,受高考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在知识巩固、习题练习中仍旧采用“题海战术”,力求通过大量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及解题能力。不可置否,该种教学方法可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但长时间机械化、固定化、模板化习题操作容易挫伤学生的创新意识,极易出现“习题疲倦”,束缚个性化发展。甚至,有教师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常在课堂中“一股脑”引入多种不同题型教学,简单介绍数学概念或公式后直接让学生做题,如此反而降低教学成效。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建设性途径
针对上文提及的情况,高中数学教师应首先重视数学概念教学,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数学知识的概念、价值及运用,明白“这个知识与我的生活有关么?”“我学习这个知识用实际意义吗?”。再者,教師应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规律及变化发展,迎合学生学科学习发展的需求进行教学革新,巧妙导入“一题多解”“数形结合法”等技巧优化教学,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1.重视数学概念教学,提升知识认知
概念是知识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数学学科也不例外。高中数学的习题多由数学定律、基本概念转化过来,逐步形成概念、性质、定理或法则,可见数学概念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课堂教学应重视数学概念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概念的来源、含义及运用方向,并在典型题目中灵活运用,在做中思、在思中学,提升自我解题能力。
比如在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等差数列》一课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入例子进行举例教学,导入“首项”、“公差d”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然后让学生用具体例子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教师可以“57,60,63,66,69”为例,让学生找出该组数据变化规律。经观察后发现,学生回答说,“前后两个数据之间都是相差3,如60比57大3。”至此教师可进入教学正题,“那么我们来看看谁可以以最快速度计算出该组数据总和,”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一听到,只见大部分学生都着急动手一个个进行加法求和。随后,有学生都纷纷说出答案。教师可“卖关子”说,“老师可在一分钟通过公式计算出答案。”学生就会比较好奇,此时教师可介绍说,“该组数据中,从60起,每一个数据与前一数据相差3,那么这里我们就可将这组数字定义为等差数列,而常数3就是公差,具体求和中就可运用求和公式。”如此逐步导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学生对“等差数列”概念就有更深认知。随后,教师可让学生举出等差数列例子,并予以论证说明。
2.巧妙导入“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一定共同性及相关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原有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并就此进行创新发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换言之,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参与到不同习题操作中,在操算中思考并总结,由特殊到一般,找出其中共性,以打开思维,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提升解题能力。
比如在《随机事件》一课教学中,教师便可采取一题多解进行教学。具体,教师可用盒子装着3个黄球和6个红球,设计“从盒子抽取球不放回,求第4次抽取黄球的概率”。经思考一一番后,教师可按照以下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一,考虑前4次球体抽取的基本事件,求出第4次黄球抽取概率;其二,排列每次抽取球体,将其视为基本事件而计算出总事件,最终得出第4次黄球抽取概率。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而学生可根据自我学情及认知规律选择适宜方法,以便下次遇到相似问题可转化角度进行解题,举一反三,以提升解题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理念
除了前文提及的两大途径,采取数形结合法介入教学也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有机结合数与形,灵活实现抽象思维与具象文字转化,可为思维辨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数形结合可从纵向、横向不同层次及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静态、动态思维发展。
比如在选修(一)《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中,教师应首先看到该章节内容都与“线段、方程”相关。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图形作画,根据题干信息进行描图,以直观图形产生“一目了然”的感知,然后引入公式进行运算。在教师长时间引导下,学生在遇到相关提问时,首先想到认真解读题干信息,并将关键信息作画到图形中,化抽象为具象,降低认知难度,然后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运算。
四、结语
总之,教师应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并积极在教学及习题讲解中生渗透“一题多解”、“数形结合”理念,以逐步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晓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02):115.
[2]朱亚珍.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J].科教文汇,2016(23):99.
[3]刘伟.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探讨[J].现代交际,2016(0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