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调查及数理统计法,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例,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进行调研,并对影响锻炼状况的社会因子、外界条件因子、自身因子进行分析,针对女大学生自身特点提出改进措施,为完善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大学生;锻炼行为;因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66-02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女大学生已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女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举国体制下大学生体质水平的高低。学生体质水平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因此,了解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特征,可以间接验证女大学生体质情况,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规划提出可参考的依据。找出制约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可以为提高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依据分层抽样原则,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13级、14级、15级为例,按汽车系、经贸系、生物系、计算机系、医学分院进行随机抽取40名女生,共200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确保样本所表现的特征能够正确反映总体现状的特征。
2.研究方法。基于研究目的,采用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通过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及信度检验,确定问卷的有效性、稳定性。随后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15份,回收率91.5%;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回收率90%。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形式的调查分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相互交流的平台。锻炼形式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女大学生一定社会形态和锻炼心态。
从表1中发现,各年级女大学生锻炼形式居于首位的皆为“与同学或朋友一起锻炼”。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效应尤为明显,很多女大学生喜欢约集朋友一起参与体育锻炼,希望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希望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来满足自身精神和社交方面的需要,充分验证了体育锻炼具有娱乐身心、促进人际交往的功能。
此外我们还看到,“没有固定锻炼形式”这项随着年级不断增加,这也从侧面说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大一是有固定体育必修课,大二是体育俱乐部形式,而大三则是没有任何体育课程安排。总之,各年级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形式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年级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差异。
2.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内容的调查分析。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女学生喜欢锻炼项目前三位依次是:健身健美类(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瑜伽),小球隔网对抗类(羽毛球、乒乓球),休闲类(散步、慢跑)。可见,带有艺术性、趣味性且蕴含美感、韵律感的安全性较高的体育项目受到女生的喜欢,她们希望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健身塑形、健心娱乐的效果(表2)。
对合职院女大学生经常锻炼项目进行调查(表3)可知,女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前三位依次是:小球隔网对抗类(乒乓球、羽毛球),单一动作结构类(散步、慢跑),健身健美类(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瑜伽)。这些项目对于场地要求不高,运动强度适中,具有一定的游戏性、乐趣性,而且基本技术动作容易掌握,因此成为女大学生经常参加的运动锻炼项目。
然而在表2与表3的对比中发现,女大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与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存在明显的差异,她们放弃平时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选择了一些较为简单的项目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其原因只要是体育设施与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室内场馆,经常会被男孩子占据,因此她们参加锻炼不得不选择一些受器材和场地限制较小的运动项目。主观意愿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迫使行为发生改变,必然会降低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频率、持续时间、强度的调查分析。了解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是为了掌握她们参与锻炼的规律,同时也可以客观地了解女大学生对参与锻炼的感兴趣程度。
体育锻炼的频率,即每周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性和规律性的反映,也是评定锻炼效果的前提条件。学院女大学生中,锻炼频率为2次/周的占总检查人数的41.2%,频率为1次/周的占22.5%,9.1%的女大学生不能实现1次/周的频率,甚至有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仅有27.2%女大学生能做到每周至少进行3次体育锻炼。可见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令人担忧。
体育锻炼持续时间是指每一次锻炼中持续的时间,运动持续时间是影响体育健身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确定锻炼强度的前提下,持续足够的锻炼时间可以更好地提高健身效果。在所有调查者中剔除那些锻炼少于1次/周的女大学生,调查其他参与锻炼的女大学生持续时间,得知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持续事案件在30~60min占65%,持续时间在60min以上占11%,可见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较长。
由表4得知,大多数女大学生锻炼的运动量保持在中等或小强度。这一现象正印证了前期调查中关于女大学生经常参加一些中小强度的体育项目的发现。此外,只有35.6%的女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能过保持中等及中等以上的轻度,这种现状反映了女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为小强度锻炼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并不乐观,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降低的重要原因。如果不科学的分析现象的内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改进措施,将很难实现“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
2.建议。学院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发展,积极执行政府为高校制定的政策;加大体育文化宣传的力度,重点扶持个别热门项目以形成特色;增加学校体育建设的经费投入,营造适合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圍。
完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以培养终身体育为目标,重视女大学生自身特点,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激发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董宝林,张欢.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5):91-98.
[2]李小健.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8,(3):83-84.
[3]张云华,赵健.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及对策潍坊[J].潍坊学院学报,2009,(2):123-126.
关键词:女大学生;锻炼行为;因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66-02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女大学生已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女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举国体制下大学生体质水平的高低。学生体质水平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因此,了解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特征,可以间接验证女大学生体质情况,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规划提出可参考的依据。找出制约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可以为提高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依据分层抽样原则,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13级、14级、15级为例,按汽车系、经贸系、生物系、计算机系、医学分院进行随机抽取40名女生,共200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确保样本所表现的特征能够正确反映总体现状的特征。
2.研究方法。基于研究目的,采用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通过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及信度检验,确定问卷的有效性、稳定性。随后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15份,回收率91.5%;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回收率90%。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形式的调查分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相互交流的平台。锻炼形式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女大学生一定社会形态和锻炼心态。
从表1中发现,各年级女大学生锻炼形式居于首位的皆为“与同学或朋友一起锻炼”。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效应尤为明显,很多女大学生喜欢约集朋友一起参与体育锻炼,希望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希望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来满足自身精神和社交方面的需要,充分验证了体育锻炼具有娱乐身心、促进人际交往的功能。
此外我们还看到,“没有固定锻炼形式”这项随着年级不断增加,这也从侧面说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大一是有固定体育必修课,大二是体育俱乐部形式,而大三则是没有任何体育课程安排。总之,各年级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形式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年级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差异。
2.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内容的调查分析。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女学生喜欢锻炼项目前三位依次是:健身健美类(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瑜伽),小球隔网对抗类(羽毛球、乒乓球),休闲类(散步、慢跑)。可见,带有艺术性、趣味性且蕴含美感、韵律感的安全性较高的体育项目受到女生的喜欢,她们希望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健身塑形、健心娱乐的效果(表2)。
对合职院女大学生经常锻炼项目进行调查(表3)可知,女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前三位依次是:小球隔网对抗类(乒乓球、羽毛球),单一动作结构类(散步、慢跑),健身健美类(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瑜伽)。这些项目对于场地要求不高,运动强度适中,具有一定的游戏性、乐趣性,而且基本技术动作容易掌握,因此成为女大学生经常参加的运动锻炼项目。
然而在表2与表3的对比中发现,女大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与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存在明显的差异,她们放弃平时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选择了一些较为简单的项目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其原因只要是体育设施与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室内场馆,经常会被男孩子占据,因此她们参加锻炼不得不选择一些受器材和场地限制较小的运动项目。主观意愿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迫使行为发生改变,必然会降低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频率、持续时间、强度的调查分析。了解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是为了掌握她们参与锻炼的规律,同时也可以客观地了解女大学生对参与锻炼的感兴趣程度。
体育锻炼的频率,即每周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性和规律性的反映,也是评定锻炼效果的前提条件。学院女大学生中,锻炼频率为2次/周的占总检查人数的41.2%,频率为1次/周的占22.5%,9.1%的女大学生不能实现1次/周的频率,甚至有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仅有27.2%女大学生能做到每周至少进行3次体育锻炼。可见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令人担忧。
体育锻炼持续时间是指每一次锻炼中持续的时间,运动持续时间是影响体育健身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确定锻炼强度的前提下,持续足够的锻炼时间可以更好地提高健身效果。在所有调查者中剔除那些锻炼少于1次/周的女大学生,调查其他参与锻炼的女大学生持续时间,得知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持续事案件在30~60min占65%,持续时间在60min以上占11%,可见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较长。
由表4得知,大多数女大学生锻炼的运动量保持在中等或小强度。这一现象正印证了前期调查中关于女大学生经常参加一些中小强度的体育项目的发现。此外,只有35.6%的女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能过保持中等及中等以上的轻度,这种现状反映了女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为小强度锻炼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并不乐观,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降低的重要原因。如果不科学的分析现象的内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改进措施,将很难实现“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
2.建议。学院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发展,积极执行政府为高校制定的政策;加大体育文化宣传的力度,重点扶持个别热门项目以形成特色;增加学校体育建设的经费投入,营造适合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圍。
完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以培养终身体育为目标,重视女大学生自身特点,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激发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董宝林,张欢.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5):91-98.
[2]李小健.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8,(3):83-84.
[3]张云华,赵健.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及对策潍坊[J].潍坊学院学报,2009,(2):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