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舵手与磁石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总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前进速度有多快上,盯着时间不放。其实比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指南针,相比你人生跑得多快,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确实,无论是航海、探险、旅行还是生活,如果没有了指南针,就注定会迷路。教学亦如此,课堂上也需要指南针来明确教学的方向,同时借助舵手的引导,朝磁石的方向前行。
  一、学生是课堂上的“指南针”
  《蝙蝠和雷达》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其中介绍了科学家们为了弄清楚蝙蝠夜晚飞行的秘密,在一百多年前做的三次实验。
  教学中,一个学生的提问成了课堂走向的“指南针”:“能不能只做两次实验就可以得到结论?”顺着“指南针”所指引的方向,我组织学生向这个问题前行。
  一个学生说:“可以只做两次实验。环境不变,第一次试验可以让蝙蝠蒙上眼睛。第二次试验给蝙蝠塞上耳朵并且封住嘴巴。”另一个学生说:“第一次实验给蝙蝠蒙上眼睛,第二次实验给蝙蝠塞上耳朵,或者封住嘴巴。”这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是把书上的后两次实验做了整合。
  很快出现了反对的声音。首先针对第一种意见:“如果这样做的话,第二次实验把耳朵和嘴巴都堵住了,两个器官各自的作用就会混淆,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了。”针对第二种方法的反对意见也表明得清晰:“如果只塞住耳朵或是封住嘴巴,这样只能证明耳朵或者嘴巴有用,卻不能知道,耳朵与嘴巴两者需要联合起来才真正起到作用。”
  这些精彩的声音,让课堂产生思维的光芒。而这些光芒并不来源于教师课前的预设,而源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挖掘、探索和发现,是学生这个“指南针”引领我们迈向思维的深处,向更完整的、更立体的知识海洋漫溯。
  二、教师是课堂的“舵手”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这样写道:“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教育想要带给儿童光明,教师就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成为优秀的“舵手”。
  还以《蝙蝠和雷达》的教学为例。当学生明确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后,我顺势追问:“是总共做了三次吗?”学生如同指南针一般敏感,快速地捕捉到言外之意:“不是三次,而应该是很多次。”
  一个学生说:“也有可能是蝙蝠的翅膀发出某种信号,让耳朵接收到,所以我觉得可能会有把挡住翅膀作为条件的一次实验。”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蒙住眼睛的纱布会有不同的厚度,可能会用厚纱布做一次,薄纱布做一次。”其他学生也补充了不同的实验猜想。一个学生总结道:“我们从这三个实验只能知道眼睛、耳朵、嘴巴对于蝙蝠飞行的作用,而其实科学家们一定做了无数的实验。最终才能得到这样的三个结果,作者只是选取了三个实验而已。”
  经过热烈的讨论交流,学生对实验的过程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对科学研究的精神与态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场对话其实是由教师的一个问题激发开来的,教师应当在合适的时机给出恰当的引导,做课堂的舵手和播种人。
  三、语文是“指南针”指向的磁石
  我继续抛出问题:“那么,在那么多次的实验中,为什么只选这三次来写呢?”
  学生再读课文,稍作思考。一个学生回应:“因为这是三个最关键的实验。是和最终结果紧密联系的实验。”这是一个从实验的重要性、关键性角度入手的回答。另一个学生也有想法:“因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要抓住重点,写出关键内容,而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需要写出来。”这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展开的思考。
  语文课,最终还是要回到了语文。
  语文就像是一块磁石,它具有磁性,对于学生和教师都充满着吸引力。语文让课堂洋溢着无限的魅力,彰显着神秘的张力,散发着强劲的活力。这种“磁性”牵引着教育教学的开展,让语文教学站立起来、舒展开来,语文教学便因此具有了方向感,学生和教师也便有了方向感。
  同时,语文也有“隐藏性”。伽达默尔曾经这样评价过文化:“我们每天都沐浴在文化之中,但倾我们之所知、所能也未必说出什么是文化。”语文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其本质属性也是文化。我们在学习语文,却又难以清晰、完整、准确地定义语文。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始终在被语文吸引着。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需要“指南针”,也需要“舵手”,一同朝着“磁石”前进,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其他文献
走进新学期,使用新教材,面对着活泼、淘气的小学生,老师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上岗,开始总会忐忑不安。因为学情变化莫测,教材深浅难辨,胸中无数,心里无底。更困惑的是,教学质量无法鉴别,教学效果不好评判。究竟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改进的策略何在?  的确,想做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非一日之功,无捷径可走,更非套用某个“模式”,运用“几招几式”就能奏效。现今,教师学历较高,知识
期刊
传统的教学根据课时划分教学内容,以知识讲授为中心,这种教学容易造成语文学习的碎片化、线性化、重复化等问题。而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经验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将学习主体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发现不同文本之间,文本内容与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设计出开放、有意义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不断获得语言运用的经
期刊
一、情景剧的喜剧性  情景剧的喜剧性要求演员在情景对话上,以幽默的语言方式打动人。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围绕主题编排情景剧,这就要求学生本着对观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仔细研究、认真推敲剧本中的遣词造句:人物的对话不仅要符合身份,更要有趣味性;人物的动作要精准到位;人物的神态必须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表演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于语句的理解不仅更加深刻,还能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表现出
期刊
整本书的阅读在于一个整体,学生阅读了一本书,留下些什么印象,感受到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同学间的互相督促、交流分享,老师指导的及时跟进,帮助学生由“他制”到“自制”,促使其能实实在在地读完一本书。这里我以《小水的除夕》 《400张图看世界史》这两本书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开展的整本书阅读的推进活动。  一、阅读《小水的除夕》  《小水的除夕》这本书中,作者用最简单的语言写出了最有趣的故事。每
期刊
探奇一:想象神奇  1. 老师将带你们去读保存中国神话最多的一本书,它是古代先民行走山海,观察山海,用天马行空的文字描绘山海的一本经典。我们一起走进《山海经》,去看看它到底是本什么书?同时,我们一起思考怎么去读这本书,又能读出些什么?  2. 我们可以在《山海经》里找一找神话故事的原型。由成语“补天浴日”引出“羲和浴日”神话故事,师生共读原文,用多种方法理解意思。  3. 由“羲和浴日”联想到“后
期刊
童话是儿童喜欢的一种阅读体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明确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的重要地位。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童话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三年级上册童话的分量就很大:编者安排了7篇童话故事的课文,1次“我来编童话”的习作训练,还有“快乐读书吧”的主题也是阅读童话系列的书籍。由此可见,统编小语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童话类文本的学习。在解读教材时,我发现7篇童话故事中,有5篇采
期刊
薛法根:本次论坛,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革命文化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是什么?第二,在语文课程中,为什么要进行革命文化传统教育,教材当中编排的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其教学价值在哪里?第三,在课堂中,如何让革命文化傳统教育题材的教学落到实处?前两个问题,是对革命文化传统教育这类题材的教学价值的追寻,即为什么我们要教这类文章。请吴永军教授给我们做一下理论的阐释和引领。  吴永军:各位老师好。我那天给学生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六上第三单元中,出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课文由四篇材料组成,是由非连续性文本串连了说明文、故事、图片、平面示意图等文本样式而成的,这有别于之前所见的简单的、形式单一的非连续性文本。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非连续性文本”(以下简称“非连”)一词在语文学科中正式出现,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
期刊
2019年秋季开学,全新的统编版教材如约跟小学高年级师生见面了。统编版教材增加了古诗文学习的比重和课外阅读书目的引导,同时将大量的名家经典之作编入教材,浓浓的语文味和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爱不释手。纵观五、六年级教材,郭沫若、梁晓声、巴金、老舍、朱自清等众多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选入课本。这些文章语言或典雅优美、或朴实无华、或含蓄隽永、或活泼灵动,呈现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无论哪种风格的语言,阅读这样
期刊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四单元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是统编教材的创新编排之一。  本单元编排的阅读策略是“预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作为“预测”阅读策略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旨在学习预测,对预测策略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掌握预测的一般方法。  所谓“预测”,就是读者根据一定的线索去猜测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学生在以往的阅读过程中,预测的行为其实早就已经发生,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