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已经在学前教育体系中处于日益显著的地位,它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核心是做人教育。幼儿期既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期。所谓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系统中,不断地掌握社会交往技能、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幼儿期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为能初步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极为关键的转折时期,在此阶段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从小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方法,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养成健康的心理,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新一代。
关键词:幼儿教育 社会性 家园教育
当前,幼儿园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等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居住在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等等,都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儿童需要学习。”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教育的意义。
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中大班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热爱幼儿园,认识自我,养成好习惯,爱家庭,了解他人,学习有关社会知识、技能等等。其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渗透人际智力的培养,即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能力,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发展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社会。
认识自我、养成好习惯应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开始。我们可以从认识小手开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独立生活能力。如教幼儿用毛巾擦脸,进而教他们学会自己洗脸,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由此及彼,教育幼儿爱清洁、爱护用具等。学习认识五官,知道它们的用途,如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并教给幼儿正确 的刷牙方法,使之形成习惯。通过这些,让幼儿学会注意公共卫生,保持了环境的清洁等等。孩子都害怕打针,可他们又免不了生病,平时也要经常打预防针,因此,让孩子认识到打针的意义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请幼儿园的保健医生给幼儿讲一讲预防感冒,为什么要打预防针,让孩子认识几种简单的医疗器械。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打针时孩子哭闹挣扎的麻烦,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勇敢精神。学习文明行为时,我们可以教育幼儿要走路轻,说话轻,放东西轻,懂得动作轻不妨碍别人活动,做事时想着别人。让幼儿学会关心人,帮助人,如看到别人跌跤,不应不理不睬,而应该把他扶起来,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获得别人帮助和帮 助别人的时候学会说“谢谢”“不客气”等。同时,利用各种游戏如“学做小客人”,让幼儿学说“请”“你 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并在生活中体验礼貌用语的作用。我们还可以请家长配合,经常带孩子出门做客,有意识地让他们与人打交道,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的礼节。帮助幼儿理解怎样做是谦让,如与同伴相处时,学会说“你先……”。如讲述故事《孔融让梨》,让幼儿说一说孔融为什么不挑大梨,并以这个故事教育幼儿对人要谦让。从分享食物、玩具到分享爱、分享快乐。教师还应具有使每个幼儿融入集体活动的脑力,在集体活动中与其他幼儿建立平等亲密的关系,这直接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教师可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让幼儿学会分享,如开展“大家一起玩”“好书大家看”“分享玩具”等活动,让幼儿轮流分享,体验与别人分享的快乐。也可提出问题:“我想玩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怎么办?”“两个小朋友想玩同一个玩具,怎么辦?” 等等,让幼儿充分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渐达成共识。
为帮助幼儿减少分离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除了带领幼儿熟悉 幼儿园,如知道喝水、上厕所、上课的地方,还可以开展“大带小”,即让幼儿参加中、大班的活动等。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和大家一起玩,到集体中,帮他们找朋友,给他们一些玩的时间,使他们从中获得欢乐。教育幼儿与小朋友相处要有礼貌,友爱,学习过集体生活,克服孤僻、不合群的性情。帮助幼儿了解与他人一起生活的基础是交往。在交往中,幼儿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去行动,逐渐学习能体会和理解他人。角色游戏是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像爸爸一 样送孩子上幼儿园,去单位上班,去获得一种切实的体验,以引起情感和行为上的实际变化。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帮助幼儿自己协调、解决交往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及各种问题,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如看图书,两三个幼儿争看同一本新书,教师随机引导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尽可能想出各种解决方法:三个人一起看,主动让给别人看,交换看,轮流看等。问题解决了,幼儿既学习了社会交往技能,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此外,我们还通过其它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看清马路上的来往车辆,慢慢走不乱跑,见车会避让,到街上跟着父母或老师,不单独出去,如果找不到父母和老师,要去找警察叔叔,不在马路上玩等。这样做,有助于幼儿接触新事物,增长知识,益于培养幼儿敢于尝试和遇事不慌的好习惯。秋天,我们带领孩子去拾落叶。在拾落叶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识各种树木,培养了劳动习惯,同时,在劳动中细心观察自然现象,学习自然知识,增长保护环境整洁的意识。通过拾落叶,蹲下、弯腰等一系列的动作既增强了活动能力,也促进了动作的发展。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与周围生活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整体协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幼儿社会教育不能只限于社会领域,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儿童发展多个领域和课程要素之间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整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的培养目标出发,才能让幼儿在自发、自主的活动中学习掌握社会技能,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巴特尔;;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2.余艳楠;;浅谈教师的角色意识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5期
3.葛晓英;;浅谈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6期
4.叶小红;牵手·搭手·放手[J];幼儿教育;2005年Z2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 社会性 家园教育
当前,幼儿园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等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居住在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等等,都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儿童需要学习。”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教育的意义。
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中大班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热爱幼儿园,认识自我,养成好习惯,爱家庭,了解他人,学习有关社会知识、技能等等。其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渗透人际智力的培养,即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能力,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发展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社会。
认识自我、养成好习惯应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开始。我们可以从认识小手开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独立生活能力。如教幼儿用毛巾擦脸,进而教他们学会自己洗脸,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由此及彼,教育幼儿爱清洁、爱护用具等。学习认识五官,知道它们的用途,如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并教给幼儿正确 的刷牙方法,使之形成习惯。通过这些,让幼儿学会注意公共卫生,保持了环境的清洁等等。孩子都害怕打针,可他们又免不了生病,平时也要经常打预防针,因此,让孩子认识到打针的意义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请幼儿园的保健医生给幼儿讲一讲预防感冒,为什么要打预防针,让孩子认识几种简单的医疗器械。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打针时孩子哭闹挣扎的麻烦,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勇敢精神。学习文明行为时,我们可以教育幼儿要走路轻,说话轻,放东西轻,懂得动作轻不妨碍别人活动,做事时想着别人。让幼儿学会关心人,帮助人,如看到别人跌跤,不应不理不睬,而应该把他扶起来,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获得别人帮助和帮 助别人的时候学会说“谢谢”“不客气”等。同时,利用各种游戏如“学做小客人”,让幼儿学说“请”“你 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并在生活中体验礼貌用语的作用。我们还可以请家长配合,经常带孩子出门做客,有意识地让他们与人打交道,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的礼节。帮助幼儿理解怎样做是谦让,如与同伴相处时,学会说“你先……”。如讲述故事《孔融让梨》,让幼儿说一说孔融为什么不挑大梨,并以这个故事教育幼儿对人要谦让。从分享食物、玩具到分享爱、分享快乐。教师还应具有使每个幼儿融入集体活动的脑力,在集体活动中与其他幼儿建立平等亲密的关系,这直接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教师可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让幼儿学会分享,如开展“大家一起玩”“好书大家看”“分享玩具”等活动,让幼儿轮流分享,体验与别人分享的快乐。也可提出问题:“我想玩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怎么办?”“两个小朋友想玩同一个玩具,怎么辦?” 等等,让幼儿充分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渐达成共识。
为帮助幼儿减少分离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除了带领幼儿熟悉 幼儿园,如知道喝水、上厕所、上课的地方,还可以开展“大带小”,即让幼儿参加中、大班的活动等。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和大家一起玩,到集体中,帮他们找朋友,给他们一些玩的时间,使他们从中获得欢乐。教育幼儿与小朋友相处要有礼貌,友爱,学习过集体生活,克服孤僻、不合群的性情。帮助幼儿了解与他人一起生活的基础是交往。在交往中,幼儿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去行动,逐渐学习能体会和理解他人。角色游戏是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像爸爸一 样送孩子上幼儿园,去单位上班,去获得一种切实的体验,以引起情感和行为上的实际变化。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帮助幼儿自己协调、解决交往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及各种问题,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如看图书,两三个幼儿争看同一本新书,教师随机引导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尽可能想出各种解决方法:三个人一起看,主动让给别人看,交换看,轮流看等。问题解决了,幼儿既学习了社会交往技能,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此外,我们还通过其它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看清马路上的来往车辆,慢慢走不乱跑,见车会避让,到街上跟着父母或老师,不单独出去,如果找不到父母和老师,要去找警察叔叔,不在马路上玩等。这样做,有助于幼儿接触新事物,增长知识,益于培养幼儿敢于尝试和遇事不慌的好习惯。秋天,我们带领孩子去拾落叶。在拾落叶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识各种树木,培养了劳动习惯,同时,在劳动中细心观察自然现象,学习自然知识,增长保护环境整洁的意识。通过拾落叶,蹲下、弯腰等一系列的动作既增强了活动能力,也促进了动作的发展。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与周围生活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整体协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幼儿社会教育不能只限于社会领域,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儿童发展多个领域和课程要素之间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整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的培养目标出发,才能让幼儿在自发、自主的活动中学习掌握社会技能,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巴特尔;;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2.余艳楠;;浅谈教师的角色意识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5期
3.葛晓英;;浅谈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6期
4.叶小红;牵手·搭手·放手[J];幼儿教育;2005年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