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关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成为当前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由于小學生认知发展不完善,而数学学习又具有抽象性,所以数学成为常常令小学生感到头疼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开始逐步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走上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道路。本文我们就对信息技术对于营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意义,以及运用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字: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一、 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高校课堂的意义
1、使教学资源得以丰富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案往往都是以做笔记的方式被记载,无法形成可以直接再现的影响,为现代教学研究所用。文字记载的方式难以达到绘声绘色的传神效果,很难使人体会到当时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对于研究如何生成优秀教学思路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难题迎刃而解。我们不仅可以把优秀教学过程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录制,还可以直接把教学流程以电子PPT的方法直接存档,使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程序都以完整的方式得以保存,丰富了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
2、 使教学范围得以拓展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教学方式、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辅助手段。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当前的数学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解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素材,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动手实验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张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把学习活动融于形式多样的小游戏,或者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提高。
3、 使师生情感得以升华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过于严厉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的教学态度,都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得以改善。在全新教学思路的引导下,教师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的提高好了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良苦用心必然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再加上富有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和生活帮助的过程中,有效增进师生对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支持,进而使师生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双向互动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协作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学生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单独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因而家庭和学校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行为方式、知识构成都对学生的成长形成直接影响,家长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通讯系统,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传递,为数学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教师通过向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倾向,了解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的方式和程度,可以达到有效把控学生的学习进度的目的。教师通过及时跟家长沟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产生的问题,可以达到有效帮助学生后顾之忧的目的。在教师和家长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以及时汇总,学习方向得以及时调整,学习态度得以及时端正。
2、 设置教学情境
由于数学教学涉及到的公式、定理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具有认知发展不完善的特点,再加上他们不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性格特征,使得数学教学遭遇困境。如何将高度抽象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感性认识,从而简化小学生的知识接受方式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生活场景是学生最熟悉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富有趣味的实践中学有所得。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有关超市购物的视频片段,使学生感受购物情境,熟悉购物流程,进而把此场景真实的还原于数学课堂,带领学生开展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的音效、特技的烘托下,使学生产生切身体会,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把抽象问题形象化
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准话方式,使静态的数学理论转化为动态的数学常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例如,在小学方程的路程追击问题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把具体的追击方向,追击路线,追击距离,以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加以呈现,并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线路图,使学生对追击问题产生清醒的认识,进而理清解题思路,快速解得答案。
参考文献:
[1]耿美芬. 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1:33-34.
[2]徐敏杰. 关于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J]. 青年文学家,2013,04:68.
[3]李兴山.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01:145.
[4]何芳.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中国校外教育,2012,35:33.
关键字: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一、 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高校课堂的意义
1、使教学资源得以丰富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案往往都是以做笔记的方式被记载,无法形成可以直接再现的影响,为现代教学研究所用。文字记载的方式难以达到绘声绘色的传神效果,很难使人体会到当时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对于研究如何生成优秀教学思路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难题迎刃而解。我们不仅可以把优秀教学过程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录制,还可以直接把教学流程以电子PPT的方法直接存档,使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程序都以完整的方式得以保存,丰富了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
2、 使教学范围得以拓展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教学方式、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辅助手段。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当前的数学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解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素材,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动手实验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张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把学习活动融于形式多样的小游戏,或者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提高。
3、 使师生情感得以升华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过于严厉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的教学态度,都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得以改善。在全新教学思路的引导下,教师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的提高好了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良苦用心必然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再加上富有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和生活帮助的过程中,有效增进师生对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支持,进而使师生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双向互动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协作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学生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单独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因而家庭和学校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行为方式、知识构成都对学生的成长形成直接影响,家长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通讯系统,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传递,为数学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教师通过向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倾向,了解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的方式和程度,可以达到有效把控学生的学习进度的目的。教师通过及时跟家长沟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产生的问题,可以达到有效帮助学生后顾之忧的目的。在教师和家长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以及时汇总,学习方向得以及时调整,学习态度得以及时端正。
2、 设置教学情境
由于数学教学涉及到的公式、定理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具有认知发展不完善的特点,再加上他们不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性格特征,使得数学教学遭遇困境。如何将高度抽象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感性认识,从而简化小学生的知识接受方式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生活场景是学生最熟悉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富有趣味的实践中学有所得。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有关超市购物的视频片段,使学生感受购物情境,熟悉购物流程,进而把此场景真实的还原于数学课堂,带领学生开展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的音效、特技的烘托下,使学生产生切身体会,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把抽象问题形象化
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准话方式,使静态的数学理论转化为动态的数学常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例如,在小学方程的路程追击问题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把具体的追击方向,追击路线,追击距离,以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加以呈现,并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线路图,使学生对追击问题产生清醒的认识,进而理清解题思路,快速解得答案。
参考文献:
[1]耿美芬. 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1:33-34.
[2]徐敏杰. 关于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J]. 青年文学家,2013,04:68.
[3]李兴山.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01:145.
[4]何芳.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中国校外教育,2012,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