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807.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211-02
1 问题的提出
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的强弱,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体质的强弱,是关系到国力强弱和民族盛衰的大事。学校体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直接目的,兼有“育身”与“育心”两方面的任务。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也就必然和体育理论、生物学、教育学及心理学一样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
2 研究与分析
2.1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识、动机的不同,在教学工作中应提出不同要求。
兴趣、爱好、认识、动机是人的重要心理现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动机应作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喜悦、满足或不理想、压抑的心理体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分析教学中学生这些方面的心理变化,有助于我们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教学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心理条件有两个:一是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二是能运用恰当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能使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进行愉快而有创造性的学习,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要求和选择,成绩好坏无所谓,说明学习动机带有不强烈、不稳定、肤浅和尝试的特点。应通过教学手段使之产生兴趣、爱好、体高技能,使其运动后产生满意情绪;能自我体验强化其兴趣、认识体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而促使其以后自觉积极的学习。
有些教师想提高教学质量,但取得的效益与主观愿望差距较大,事半功倍。为什么学生对体育课积极性不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与缺乏必要的体育心理因素是分不开的。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忽略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也是不行的。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心状态具有特定年龄特征,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动机上也是不同的。如:女生的既想锻炼,又感到难为情的复杂心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研究学生心理特征,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年龄阶段,有的放矢,着力于动机、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不断巩固发展。要注意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的发展,绝不是随年龄增长,技能提高而自发产生的,而是随个性的健康发展,理想世界观的发展而变化的。研究证明,中学生几乎没有一个是抱着单一动机上体育课和坚持锻炼的。因此动机、兴趣、爱好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其引向高级阶段,使学习动机高尚、深刻而稳定。首先做的就是立足于上好每节体育课,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充沛,久而久之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就会提高,会把体育锻炼视为内心需要,甚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升学、就业,从而走上体育之路,也可能就此奠基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2.2 体育课中学生表现出的若干心理状态
2.2.1 体育课课前的心理状态
a、精神振奋:这类学生属大多数。他们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希望增长知识、锻炼身体、自觉刻苦。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是从兴趣出发,希望在教学中学到“绝活”或想提高自己运动成绩的技术水平,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明显的专项性、时间性、和阶段性。
b、情绪低落:表现为上课无物质思想准备,缺乏信心。这种学生一般体质差,打听询问上课内容,若运动量大、难度大的内容就请假,这部分学生可分为暂时性和延续性,占有少数。此种情况一是没有得到教师正确引导,二是意志力薄弱。或者不能正确对待教师的严厉批评,但这部分学生随时间推移,教师教法得当,积极性会调动起来。
c、过度兴奋状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对动作的知觉印象不连贯,易急躁,这是大脑拟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加强的结果,这与年龄个性、技能水平、品德修养有关。
d、过度紧张状态:当课前得知内容项目时,就开始心情紧张,以致使课中的体能和技术不能正常发挥,而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可能是压抑、不满足、懊悔,但随活动的进行也可能兴奋起来,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此时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取得好的效果。
2.2.2 课中的心理状态
a、跃跃欲试、兴奋活跃、注意力集中、积极练习,能较快形成正确鲜明的运动印象,掌握动作快。
b、情绪不稳定,神经系统紧张,动作不协调,对技术动作的学习产生障碍作用,思维力、记忆力下降,并使原有的运动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
c、意志薄弱、恐惑,常灰心、胆怯,心情忐忑不安,逃避教师的提问和辅导,怨天尤人,练习自觉性不高。
2.2.3 课后的心理状态
a、课后继续学习,甚至继续询问技术上的问题并产生喜悦、满足的心理体验,这是大部分学生在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所具有的多功能特性决定的,但也是有情绪低落和不满足的心理体验。这里要说明的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体验都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同时也可能发展为消极的心理因素,这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关键是教师能否掌握学生这些心理变化特点加以正确引导来进行教学。
b、体质差或活动剧烈产生疲劳状态,而不愿在运动。这也包括心理疲劳,使之产生注意力分散,四肢乏力。这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不完全因体力消耗大而引起的,主要是教师的语言、教法枯燥乏味,还常过分严厉批评、态度生硬而引起的。
c、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心理活动的停止,课后的心理体验可形成印象,记忆和思想的升华。因此课后的心理体验并不像课前、课中的心理体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对以后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2.3 体育课中女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体育课中女生一般不如男生积极主动,原因是女生生理特征开始明显,形态技能发育不如男生,好静怕动爱打扮,对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或有点基础的项目喜爱参加,这主要是女性特征明显,身体素质较差,生理负荷量小,尤其在沙坑翻滚等练习更不愿意参加。所以教师要注意女生课中的心理特点:一是尽可能选择有锻炼价值学生又感兴趣的教材,如:艺术感和韵律感较强适当配上音乐,把美育带到教学中使之精神振奋。二是做好服务器材准备,减少女生练习时怕脏怕累的思想顾虑,场地、器材清洁安全。男、女分组练习时注意间隔距离要远一点。对体弱的女生要多鼓励帮助,不要讽刺伤其自尊心。三是注意培养女生骨干,解决某些体操项目不愿让男教师保护,而不保护危险性又大的练习,同时教师要严于律己,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信。
3 结论与建议
3.1 体育教学中,不仅存在生理负荷,而且存在心理负荷。体育教学与心理之间影响是双向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结果。
3.2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如:教学中学生掌握运动知识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学生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规律,教学中的品德心理、教学与学生心理卫生等等,还需我们长期深入的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的强弱,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体质的强弱,是关系到国力强弱和民族盛衰的大事。学校体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直接目的,兼有“育身”与“育心”两方面的任务。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也就必然和体育理论、生物学、教育学及心理学一样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
2 研究与分析
2.1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识、动机的不同,在教学工作中应提出不同要求。
兴趣、爱好、认识、动机是人的重要心理现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动机应作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喜悦、满足或不理想、压抑的心理体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分析教学中学生这些方面的心理变化,有助于我们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教学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心理条件有两个:一是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二是能运用恰当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能使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进行愉快而有创造性的学习,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要求和选择,成绩好坏无所谓,说明学习动机带有不强烈、不稳定、肤浅和尝试的特点。应通过教学手段使之产生兴趣、爱好、体高技能,使其运动后产生满意情绪;能自我体验强化其兴趣、认识体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而促使其以后自觉积极的学习。
有些教师想提高教学质量,但取得的效益与主观愿望差距较大,事半功倍。为什么学生对体育课积极性不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与缺乏必要的体育心理因素是分不开的。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忽略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也是不行的。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心状态具有特定年龄特征,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动机上也是不同的。如:女生的既想锻炼,又感到难为情的复杂心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研究学生心理特征,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年龄阶段,有的放矢,着力于动机、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不断巩固发展。要注意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的发展,绝不是随年龄增长,技能提高而自发产生的,而是随个性的健康发展,理想世界观的发展而变化的。研究证明,中学生几乎没有一个是抱着单一动机上体育课和坚持锻炼的。因此动机、兴趣、爱好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其引向高级阶段,使学习动机高尚、深刻而稳定。首先做的就是立足于上好每节体育课,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充沛,久而久之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就会提高,会把体育锻炼视为内心需要,甚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升学、就业,从而走上体育之路,也可能就此奠基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2.2 体育课中学生表现出的若干心理状态
2.2.1 体育课课前的心理状态
a、精神振奋:这类学生属大多数。他们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希望增长知识、锻炼身体、自觉刻苦。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是从兴趣出发,希望在教学中学到“绝活”或想提高自己运动成绩的技术水平,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明显的专项性、时间性、和阶段性。
b、情绪低落:表现为上课无物质思想准备,缺乏信心。这种学生一般体质差,打听询问上课内容,若运动量大、难度大的内容就请假,这部分学生可分为暂时性和延续性,占有少数。此种情况一是没有得到教师正确引导,二是意志力薄弱。或者不能正确对待教师的严厉批评,但这部分学生随时间推移,教师教法得当,积极性会调动起来。
c、过度兴奋状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对动作的知觉印象不连贯,易急躁,这是大脑拟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加强的结果,这与年龄个性、技能水平、品德修养有关。
d、过度紧张状态:当课前得知内容项目时,就开始心情紧张,以致使课中的体能和技术不能正常发挥,而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可能是压抑、不满足、懊悔,但随活动的进行也可能兴奋起来,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此时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取得好的效果。
2.2.2 课中的心理状态
a、跃跃欲试、兴奋活跃、注意力集中、积极练习,能较快形成正确鲜明的运动印象,掌握动作快。
b、情绪不稳定,神经系统紧张,动作不协调,对技术动作的学习产生障碍作用,思维力、记忆力下降,并使原有的运动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
c、意志薄弱、恐惑,常灰心、胆怯,心情忐忑不安,逃避教师的提问和辅导,怨天尤人,练习自觉性不高。
2.2.3 课后的心理状态
a、课后继续学习,甚至继续询问技术上的问题并产生喜悦、满足的心理体验,这是大部分学生在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所具有的多功能特性决定的,但也是有情绪低落和不满足的心理体验。这里要说明的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体验都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同时也可能发展为消极的心理因素,这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关键是教师能否掌握学生这些心理变化特点加以正确引导来进行教学。
b、体质差或活动剧烈产生疲劳状态,而不愿在运动。这也包括心理疲劳,使之产生注意力分散,四肢乏力。这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不完全因体力消耗大而引起的,主要是教师的语言、教法枯燥乏味,还常过分严厉批评、态度生硬而引起的。
c、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心理活动的停止,课后的心理体验可形成印象,记忆和思想的升华。因此课后的心理体验并不像课前、课中的心理体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对以后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2.3 体育课中女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体育课中女生一般不如男生积极主动,原因是女生生理特征开始明显,形态技能发育不如男生,好静怕动爱打扮,对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或有点基础的项目喜爱参加,这主要是女性特征明显,身体素质较差,生理负荷量小,尤其在沙坑翻滚等练习更不愿意参加。所以教师要注意女生课中的心理特点:一是尽可能选择有锻炼价值学生又感兴趣的教材,如:艺术感和韵律感较强适当配上音乐,把美育带到教学中使之精神振奋。二是做好服务器材准备,减少女生练习时怕脏怕累的思想顾虑,场地、器材清洁安全。男、女分组练习时注意间隔距离要远一点。对体弱的女生要多鼓励帮助,不要讽刺伤其自尊心。三是注意培养女生骨干,解决某些体操项目不愿让男教师保护,而不保护危险性又大的练习,同时教师要严于律己,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信。
3 结论与建议
3.1 体育教学中,不仅存在生理负荷,而且存在心理负荷。体育教学与心理之间影响是双向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结果。
3.2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如:教学中学生掌握运动知识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学生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规律,教学中的品德心理、教学与学生心理卫生等等,还需我们长期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