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下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tv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月,白粉粉的杏花已经谢了。躲藏在绿叶间的毛茸茸的青杏,羞怯地望着这个似曾相识的中年人。
  他站在这杏树下,静静地垂着两条胳膊,满含深情地看着这株粗壮的果树。故乡山野的风夹带着春天的温暖,轻轻抚摩着他夹杂着几根银丝的乱发,抚摩着他的脸颊,抚摩着他的心。
  “杏树,你应该认识我。尽管我们分别了许多年,但我从来没有忘记你。当我在别处看到杨树、柳树、松树……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你,杏树;想起了她,小萍;想起了我们小时候。不过,那时你很小,我们也很小……”
  是的,他那时才十一岁,在村里的小学上三年级。她也只有十四岁,因为上学晚,念四年级。
  本来他们并不相识——一家在村东,一家在村西,村子太大,平时谁也见不着谁。虽说同住一村,可孩子们的世界总是那么小。就是上了学,分处两个年级不说,她比他大,还是个女生,他们从来没说过一句话。在这个年龄,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界限分明,他们都生活在各自的天地里,互不交往,互不侵犯。
  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他和小萍这样生疏,不仅仅是出于这些原因。那时,学校也有全体一起进行的活动和游戏,不分年级,不分大小,不分男女……他和她的这种生疏还是由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决定的。那时他家五六口人,就父亲一个人劳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用说,他是学校里穿戴最破烂的学生。可小萍呢,虽说她母亲也在农村,可她父亲是县城里的医生,家里就她一个宝贝疙瘩。她经常穿戴得像一个小公主,无疑是全校看起来最高贵的学生。
  他们是两个极端。他当时虽然只有十一岁,但已经懂得为自己的寒酸而害臊了。因此他总刻意躲避那些穿戴体面的同学,尤其是躲避小萍。在他看来,她大概时刻都在笑话他。其他人也躲着他,就是那些家境不怎么好的同学也尽量不与他为伍,以便证明自己高他一等。他总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孤独,特别是孩子的孤独。孤独的大人可以在自己的内心创造一个世界,以寻求安慰;而一个孤独的孩子,当外界和他之间有隔膜的时候,心灵中就只有一片又苦又咸的碱水了。
  可是,就在那天,就在这棵杏树下,发生了那样的事……他清楚地记得,那同样是四月的一天,春风就像今天一样抚摩着他粗糙的小脸蛋,抚摩着他忧伤的心。他靠在这棵杏树的树干上,看同学们玩“找朋友”的游戏。这就算乡下学校一年一度的春游吧,老师带着全校学生,来到山野里,尽情地玩呀,唱呀,跳呀,喊呀……同学们玩得多快乐呀,可是他脊背靠在这树干上一下也不敢动。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去玩。他也无法说出自己不去玩的原因。
  老师走过来,惊讶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去玩呢?”
  “我……肚子疼。”
  “疼得厉害吗?”
  “不,不厉害……”
  “那你现在回家去吧。”
  “不,不,等一会儿再回……”
  他此刻不能离开,只能脊背紧贴树干站着。这棵杏树对他来说像救命恩人。
  一直到大家要回学校的时候,他还是那样站着。
  集合的哨声响了,同学们排成四路纵队。他仍然没动。
  老师又走过来,有点生气地说:“你走不走?”
  “我……”
  老师发火了:“你为什么还站着?”
  他无话可答。
  同学们都将目光投向他,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你回不回?”老师生气地问。
  “我现在不回……”
  “为什么?”
  他“哇”的一声哭了。
  老师无奈地对队伍中的王小萍说:“王小萍,你留下,一会儿把他带回来……”
  小萍是高年级学生,又很体面,也懂事,老师常派她做一些在学生看来很重要的“工作”。
  此刻,杏树下,只剩下他和她。
  “你怎么啦?”她问。
  他不敢看她,也不回答。
  她走近他,大胆地用手在他汗淋淋的额头上摸了摸,看是不是发烧了。
  他感到额头像被烧红的烙铁烫了一下,扭过头,不看她,说:“我没病。”
  “你不是说肚子疼?”
  “不疼。”
  “那怎么啦?有什么你给我说,好吗?”她的口气像一个大姐姐。
  他犹豫了一下,说:“那你不能给别人说。”
  “我肯定不说。”
  “要是说了呢?”
  “那我就是小狗。”
  “我的裤子……破了。”
  “哪儿破了?”
  “在后边……”
  “唉,我说你怎么不玩呢!让我看看。”
  “不。”
  “怕什么哩!我帶了针线,我给你缝。”
  “不。”
  她不管他同意不同意,已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荷包,开始笨拙地往针眼里穿线。他立刻紧张得像医生要给他打针一样。
  “转过来!”她命令道。
  他不动。她走过来,用手使劲把他掀转身。他一下子伏在杏树上哭了。
  小萍一句话也不说,开始给他缝破了的裤子。针时不时扎在他的屁股蛋上,他疼得喊叫起来,她却在后面咯咯地笑着,说:“快好了……”
  鼓捣了很长时间,她终于缝完了。她抬头望了望树上的青杏,说:“毛杏子最好吃了,酸酸的……现在咱们回学校吧?”
  “我先不回去,你先走吧……”
  她冲他笑了笑,就走了。走出不远,她又回过头叮咛:“你快点回来!”
  她走了,消失在山下的小土路上。
  他抬起头,望了望绿叶间那一颗颗毛茸茸的青杏子。尽管不太会爬树,他还是挣扎着往这棵杏树上爬去。他勉强爬上去,刚摘了一颗杏子,就因没站稳,一下子从树上摔了下来。
  他跌坐在地上,听见屁股后面“哧”的一声。天啊,刚刚缝好的裤子又一次破了!泪水再一次盈满他的双眼。这次使他伤心的是,他无法把手中的这颗杏子送到小萍手里了。正是为了报答她,他才冒险上树的。现在总算摘到一颗杏子,但付出了裤子再一次被扯破的代价……他在地上呆呆地坐了一会儿,决定非把这颗杏子送给她不可。于是他硬着头皮从山上下来,来到学校门前的小河边。他看见同学们正在院子里大扫除,不敢走上前去。
  这时,小萍走出教室倒垃圾。她看见了他,喊:“你快回来!”
  他没动。
  她站了一会儿,看他这样子,就从校门口的小路上走了下来。
  她站在他面前,问:“你怎么不回去?”
  “给!”他把那颗杏子递到她面前。尽管这杏子已被他的汗手弄得又脏又黑,小萍还是惊喜地一把夺过去,扔进自己的嘴巴里。她一边吃,一边说:“真好吃,酸酸的……咱们回……”
  “我要回家啦……”
  “现在还没放学呢!”
  “我的裤子又破了……”他说完,掉转头就跑,并且没忘记用一只手遮住他不幸的屁股蛋……
  从那以后,他和小萍之间就渐渐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友谊——一个富足人家的女儿和一个穷苦人家孩子的友谊。
  一年以后,小萍突然离开了村子。不是她一个人,而是全家都搬走了。听说她父亲报名去支援西藏,到一个叫日喀则的地方去工作了。
  从此,他再也没有见过她。
  多少年过去,如今他站在这杏树下,望着绿叶间那毛茸茸的青杏,两颗泪珠不知不觉从眼角滑了出来——为了那逝去的愉快和忧伤,为了那又酸又甜的回忆,他微笑着哭了。此刻,他似乎又听见了那欢乐的、稚气的歌唱:找呀,找呀,找朋友。
  他用手绢擦了擦眼泪,然后像小时候一样,笨拙地攀上这棵杏树。
  他摘了一颗青杏,又从树上跳下来。他把这杏子扔进嘴里,细细地品尝那股酸酸的滋味,然后便告别了杏树,走下山去。
  四月的风轻轻抚摩着他夹杂着几根银丝的乱发,抚摩着他留有泪痕的脸颊,抚摩着他那颗孩子一样的心……
  (留夷摘,李晨图)
其他文献
給每一种情感赋予一种个性,让每一种心境拥有一颗心灵。姑娘们成群结队地走过来,她们边走边唱,歌声里充满欢乐的气氛。我不知道她们是谁,也不知道她们是做什么的。我站在远处聆听片刻,我听到一种悲伤,不为我,而为她们,这种悲伤打动我的心灵。  为她们的未来?为她们的无意识?或许,并非直接为她们,终究,只是为我自己。
期刊
写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没有手脚的人,只在嘴里叼着一根铅笔。  ——库尔特·冯内古特  我病了。我想写作,可是心烦意乱——散文让我作呕。  ——亚历山大·普希金  我不知道副动词后面该写什么,我怎么也挑不出一個主句来,虽说我是文学家。  ——安东·契诃夫  没什么好写的……只有想到有人比我更痛苦时,我才感到一丝安慰。  ——弗吉尼亚·伍尔夫  脑子里没有任何思路。我刚用“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作
期刊
古典美的核心是理想,甚至是梦想。  古典诗歌中对消极性的表达,如《北征》《羌村三首》等,其文字的消解能力和文字后面的意境情懷,使你仍然向往你是那个说话者,因为他对苦难的态度,对博大情怀的关注,会使你向往。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杜甫碰见李龟年的情景。  想当年李龟年是第一歌手,唱诵诗人们的诗词,他是贵族府邸的贵宾、皇宫的座上客。后来出事了,这么一个明星就四下流落。他代表着文艺的雅致、生活的富贵,
期刊
尼采论但丁:“一只在墓头上写诗的土狼。”  纳博科夫论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缺乏品位。他对那些患上弗洛伊德情结的人物做着单调处理,他沉溺于描写人类尊严的悲剧性厄运——所有这一切都令人难以欣赏。”  H.G.威尔斯论萧伯纳:“一个在医院尖叫的白痴儿。”  康拉德论劳伦斯:“肮脏。除了下流什么也没有。”  爱默生论奥斯丁:“奥斯丁小姐的小说……在我看来似乎音调粗俗,艺术创新贫瘠,禁锢在英国社
期刊
秦少游与苏东坡制墨斗谜,秦少游作诗曰:  “吾有一间房,半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东坡随即答诗曰:  “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人的理性与感性,也说明了生命自有其原则与趣味,而在生活里,人格与风格同样重要。  人的心中有一具墨斗,雖然里面有个轮子转得很快,墨线却是一丝不苟的。这是说人对生命要有不可
期刊
东坡自云,他饮酒终日也不过半升,天下之不善酒者,再也没有比他酒量小的了。但闲居时未尝一日无客,有客未尝一日无酒,他喜欢看别人喝。看人举杯徐引,他心中就浩浩焉、落落焉,油然而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兴味,比客人的快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之好飲者,没有能超过他的。  东坡还说,天底下最快乐的,莫如身无病而心无忧。可他身无病而常备药,不能饮而常酿酒,有人不解,问他这都是为了什么。东坡笑了:“病者得药,我为之体轻
期刊
把衬衫塞在裤子里合理吗  和《丁丁历险记》中的阿道克船长在睡觉时因应该把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而烦恼一样,现代人也经常会自问:“应该把衬衫塞在裤子里还是放在裤子外?”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可以,有些衬衫是被特意设计为要塞进裤子里的,而另一些被设计成要放在裤子外面。想要区分这两种衬衫,不仅要够聪明,还要有品位。因此,如果你突然想把一件厚衬衫塞进裤子里,就会发现腰部出现了叠起的布料,和把一件羊绒披肩
期刊
12歲的阿卜杜和妈妈、5个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在新疆和田,母子7人靠政府每月发放的低保金和妈妈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活。阿卜杜7岁那年,不慎触电,生命垂危,前后做了8次手术才保住性命,却永远失去了右臂。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和变故之后,阿卜杜依然活泼开朗,让妈妈很是欣慰。  可是当阿卜杜进入校园后,却逐渐变得内向起来,一天到晚总是低着头,不爱说话,即便回家和兄弟姐妹在一起,也显得无精打采,有时还装病不想去上
期刊
相爱?相杀?  类型学摄影的代表人物贝歇夫妇说:“我们的照片会给人们留下工业时代的记忆,这些记忆将随着建筑物的拆除而消失。”在20世纪60年代,夫妻二人在灰暗的天空下用无情感、无表情、无瑕疵的构图拍攝面临关闭的重工业建筑群,这项拍摄活动持续了40年。  他们于1957年相识,1961年结婚,从此开始了长达一生的摄影之旅。作为“贝歇学派”的创始人,贝歇夫妇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20年。他们影响了一
期刊
在月亮里洗沙 在月亮的深处   牵出一匹马 打开栅栏 看见阳关之上   刁斗高悬 法号庄严   人世间又开始了一场春风拂面   于是 在月亮里種花 在一池   闪烁的金鱼中 找见那一只   走失的仙鹤 请它秘密地施法   辞退戈壁 拿走砾石和泪水   让长路上的人们 饮下   步步生莲的朝露与晚霞 接着   在月亮里写经 在月亮的身上   伐下一株丹桂 供奉在莫高窟以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