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导演话美食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son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澜说,美食总是从牺牲一点健康开始的。我同意这话。那些打着养生旗号的饭馆,我基本不去,经验告诉我,那些东西必定特别难吃,养什么生呢?养生前能不能先把它做好吃了!
  我的理念是,横竖都要生病,不如带着好心情生病。那种装神弄鬼的饭馆我也绝对不去,一听到“独门秘籍”就不愿意去了。饭店的味道是不是独一无二,结论是食客得出的。正常的饭馆应该什么样呢?就是以做饭为生,没有这些过度的修饰。
  最好吃的食物,是能让你心灵得到慰藉的食物。比如独自一人深夜加班,下班遇到一家小店还开着灯,也没什么客人,做的东西又还不错,那种体验就会非常愉快。
  我写过一篇博文叫《一个人的面馆》,那是位于北京府右街的一家朝鲜冷面馆,我去过不下千次,它承载着我到北京之后的人生经历和记忆瞬间,于我而言,不是简单用“餐厅”二字就能概括的。
  我喜欢那些有明确厨师痕迹的饭馆,能让人感觉到“张师傅和李师傅不一样”,不是厨师学校培养出来的千篇一律,因此我很少向别人推荐连锁店,连锁店是对美食的巨大伤害。
  狭义地说,美食只跟味道有关,跟个人的味觉、嗅觉有关。我总说美食和性类似,很私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最私人的饮食好恶只有最亲近的人知晓。
  广义上,美食离不开分享,所以才会有美食家这个行业,会有饭局。这时候跟谁一起吃就很重要了,如果跟兴趣、志向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吃什么都不会开心。我一直有个固定的老男人饭局,几个朋友不定期聚在一起,就是聊天,或者什么也不说,这就叫饭局,跟美食本身没多大关系。
  西方的美食家很受人尊重,但国内我认为还没有成气候。曾经有位摄影家开玩笑说,咱们有两个行业门槛最低,一是摄影家,一是美食家———只要有钱,又有这个爱好,你就必须是了。呵呵。
  我喜欢那些不把享受美食看得特别神圣、特别高深的人,这方面我就很敬佩蔡澜、沈宏非。真正的讲究,说穿了就是没那么多讲究,达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满足就好。
  有些美食家在饭局上特别喜欢教别人先吃什么、后吃什么、该怎么吃才不会“吃错”,这很矫情,那种盲目自信让人感觉特别可怜。他们对食物本身的了解还是太少,对食物的源流理解得也不够深入,以为把原料搞明白、规矩弄清楚就可以写就一篇传世文章。
  美食和其他学问一样,越研究越感到自己无知。这条路没有穷尽,需要不断地补充知识。对美食的享受,很大程度上会受相关背景的影响。比如看到《东京梦华录》里讲到烧臆子,我就特别想去开封。到了开封之后专门去找,但再也吃不出书里的味道。《扬州画舫录》里讲到一种鸡,用昂贵食物喂养而成,后来我在皖南找到了一种只喂果仁的鸡,真的很香甜。不管结果怎样,追寻味道的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像是完成了一种使命。
  (本刊编注:作者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其他文献
与大陆不同,台湾最受追捧的绝非什么大酒店、大餐厅,而是一系列被当地人称为扣子餐厅的小小食府。扣子,来源于英文Cozy,大意是指小而温暖、小而惬意的空间。后来被台湾人拿来直接音译,形成了独有的扣子餐厅。  大名鼎鼎的圆山饭店,一墙之隔有一家叫小蚊子的餐厅,创办人姓文,曾是圆山饭店的主厨,一手宁波菜做得尤其精湛,深得蒋介石喜爱。  我在朋友的带领下去了小蚊子,果真是很“扣子”,进门就是一个老客栈式的木
一天,我们的一位香港朋友到巴黎来,他邀请我们到巴黎有名的大酒店布雷斯托饭店吃饭。  服务是第一流的。一道道菜上上来,有条不紊,上热菜时,服务员总要提醒一句:“小心盘子烫手。”不仅菜热,连装菜的盘子也是加过热的。据说,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温,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热气的蒸发,让顾客闻到菜的香味。  吃完热菜,服务员推着一辆车过来,彬彬有礼地说:“请选奶酪。”车上有牛奶酪、绵羊奶酪、山羊奶酪;有鲜奶酪,也有陈奶
邓小平喜欢打桥牌我早就听说过,但水平如何我不清楚,那时我还没和他打过牌。有一次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当然地信口说道,邓小平的牌,就因为他是邓小平,所以不错。我这话比较含蓄,可以有多种含义:一是可以理解为因为你是邓小平,水平高,所以打得不错;二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你是邓小平,别人都让着你。  没过多久,也就是1984年的夏天,胡耀邦请我到北戴河休假。当时邓小平也在北戴河,听说我来了,邀我过去打牌,而且指名和
潘向黎  著名作家、首席编辑。著有小说、散文集多部,如《无梦相随》、《十年杯》、《红尘白羽》、《纯真年代》、《茶可道》等,其中《茶可道》獲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奖。  有享受下午茶传统的英国人,表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是这样表达的:“这不是我的那杯茶。”我喜欢这种用茶来代替“口味”、“兴趣”的表达,够含蓄,而且典雅,带着淡淡的幽默。回到茶本身,喝茶的人固然常常有自己的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杯茶,这不消
当年,很多去上海最早送漱口冰水的冰激凌店兴致勃勃尝鲜的人,都中了圈套。他们拿起冰水里的柠檬嘬了又嘬,或许以为这杯精美的饮料也是店招牌,所以下次去就会很诚恳地对服务生说,你们这里的东西都太甜,我就要上次那杯冰水吧,遭到服务生的耻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食物的误操作越来越多。那是因为吃东西的仪式感越来越强,于是乎,所谓高级和低级食物的泾渭也越来越分明,通过食物误操作来嘲笑人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多
老婆晚上不吃饭,理由是减肥,这让我欣喜若狂,因为这让我免于牵绊,有空间、有时间、有心情侍弄我的几个下酒菜。  第一个是炒花生米。我自创了一个完美的炒花生米法,名曰250法。怎么个250法呢?那就是炒时在心里数数。分三步走,先数100下,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催香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花生米开始有了那种隐约的、干燥的、芬芳的气息,这是初步胜利;在数第101下时,花生米开始烦躁起来,发出骇人的爆响,这时候
一日,阿凤气鼓鼓地走来,把什么物事塞到四眼手中,又气鼓鼓地走了。杰仔眼尖,瞥见是一张折成菱形的纸条,就大嚷是什么是什么。四眼苦笑,说阿凤把我写的情书给退回来了。什么?这年头居然有人写情书!这四眼也太色胆包天了。大伙儿发一声喊,就要按倒他从裤袋往外掏纸条。四眼扶了扶眼镜,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这情书完全可以公开的。  众人就眼睛直直地展开了那纸条看。怪不得四眼如此镇静,那上头哪有什么绵绵情话,硬是
“收拾”一词是整顿、修理的意思,但在关中,却有另一种含义:“收”者,收留也;“拾”者,把地上没人要的东西捡起来。具体到人,就是娶寡妇或“活人妻”(离婚的妇女),总之,就是娶一个身价不高的女人。河南的水灾,四川的镇反,甘肃的饥荒,流落到关中大量的妇女,正好填补上关中大旱时流落到山西去的妇女缺失。“收拾”这词,大概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收拾”老婆儿的波折  “兆庆要收拾老婆儿了!”在我去官村相亲
这是发生在1940年的事情。新郎姓王,名永安,是新四军的一位兵站站长。  这年的暮春时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派出了一位科长,前往兵站检查工作。使这位科长大惑不解的是,兵站站长竟然在贴有大红喜字的新房里接待他并向他汇报工作;尤其使这位科长惊讶的是,兵站站长的“工作汇报”中,居然有一条堂而皇之的内容———说自己结婚了。要知道,在当时抗战的大背景下,部队干部、战士结婚都有严格规定,并必须得到组织的批准。 
游走各地的美食节目主持人品尝美食之后,要展开一番评价,我总在为他们担心词穷这件事。台湾的主持人很喜欢形容这个吃食“很Q、弹牙”,或者很多汁,先是酸的,回味甘甜之类;内地的主持人早就用完了这些词,开门见山讲做法,你只能从他的表情判断东西是否好吃。但他们从不会流露出不好吃的表情,如果他们说“很特别”,相信我,这东西一定有怪味,很大的怪味。就像《交换空间》被装修完房子的主人摘下眼罩看到晴天霹雳的装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