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澜说,美食总是从牺牲一点健康开始的。我同意这话。那些打着养生旗号的饭馆,我基本不去,经验告诉我,那些东西必定特别难吃,养什么生呢?养生前能不能先把它做好吃了!
我的理念是,横竖都要生病,不如带着好心情生病。那种装神弄鬼的饭馆我也绝对不去,一听到“独门秘籍”就不愿意去了。饭店的味道是不是独一无二,结论是食客得出的。正常的饭馆应该什么样呢?就是以做饭为生,没有这些过度的修饰。
最好吃的食物,是能让你心灵得到慰藉的食物。比如独自一人深夜加班,下班遇到一家小店还开着灯,也没什么客人,做的东西又还不错,那种体验就会非常愉快。
我写过一篇博文叫《一个人的面馆》,那是位于北京府右街的一家朝鲜冷面馆,我去过不下千次,它承载着我到北京之后的人生经历和记忆瞬间,于我而言,不是简单用“餐厅”二字就能概括的。
我喜欢那些有明确厨师痕迹的饭馆,能让人感觉到“张师傅和李师傅不一样”,不是厨师学校培养出来的千篇一律,因此我很少向别人推荐连锁店,连锁店是对美食的巨大伤害。
狭义地说,美食只跟味道有关,跟个人的味觉、嗅觉有关。我总说美食和性类似,很私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最私人的饮食好恶只有最亲近的人知晓。
广义上,美食离不开分享,所以才会有美食家这个行业,会有饭局。这时候跟谁一起吃就很重要了,如果跟兴趣、志向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吃什么都不会开心。我一直有个固定的老男人饭局,几个朋友不定期聚在一起,就是聊天,或者什么也不说,这就叫饭局,跟美食本身没多大关系。
西方的美食家很受人尊重,但国内我认为还没有成气候。曾经有位摄影家开玩笑说,咱们有两个行业门槛最低,一是摄影家,一是美食家———只要有钱,又有这个爱好,你就必须是了。呵呵。
我喜欢那些不把享受美食看得特别神圣、特别高深的人,这方面我就很敬佩蔡澜、沈宏非。真正的讲究,说穿了就是没那么多讲究,达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满足就好。
有些美食家在饭局上特别喜欢教别人先吃什么、后吃什么、该怎么吃才不会“吃错”,这很矫情,那种盲目自信让人感觉特别可怜。他们对食物本身的了解还是太少,对食物的源流理解得也不够深入,以为把原料搞明白、规矩弄清楚就可以写就一篇传世文章。
美食和其他学问一样,越研究越感到自己无知。这条路没有穷尽,需要不断地补充知识。对美食的享受,很大程度上会受相关背景的影响。比如看到《东京梦华录》里讲到烧臆子,我就特别想去开封。到了开封之后专门去找,但再也吃不出书里的味道。《扬州画舫录》里讲到一种鸡,用昂贵食物喂养而成,后来我在皖南找到了一种只喂果仁的鸡,真的很香甜。不管结果怎样,追寻味道的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像是完成了一种使命。
(本刊编注:作者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我的理念是,横竖都要生病,不如带着好心情生病。那种装神弄鬼的饭馆我也绝对不去,一听到“独门秘籍”就不愿意去了。饭店的味道是不是独一无二,结论是食客得出的。正常的饭馆应该什么样呢?就是以做饭为生,没有这些过度的修饰。
最好吃的食物,是能让你心灵得到慰藉的食物。比如独自一人深夜加班,下班遇到一家小店还开着灯,也没什么客人,做的东西又还不错,那种体验就会非常愉快。
我写过一篇博文叫《一个人的面馆》,那是位于北京府右街的一家朝鲜冷面馆,我去过不下千次,它承载着我到北京之后的人生经历和记忆瞬间,于我而言,不是简单用“餐厅”二字就能概括的。
我喜欢那些有明确厨师痕迹的饭馆,能让人感觉到“张师傅和李师傅不一样”,不是厨师学校培养出来的千篇一律,因此我很少向别人推荐连锁店,连锁店是对美食的巨大伤害。
狭义地说,美食只跟味道有关,跟个人的味觉、嗅觉有关。我总说美食和性类似,很私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最私人的饮食好恶只有最亲近的人知晓。
广义上,美食离不开分享,所以才会有美食家这个行业,会有饭局。这时候跟谁一起吃就很重要了,如果跟兴趣、志向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吃什么都不会开心。我一直有个固定的老男人饭局,几个朋友不定期聚在一起,就是聊天,或者什么也不说,这就叫饭局,跟美食本身没多大关系。
西方的美食家很受人尊重,但国内我认为还没有成气候。曾经有位摄影家开玩笑说,咱们有两个行业门槛最低,一是摄影家,一是美食家———只要有钱,又有这个爱好,你就必须是了。呵呵。
我喜欢那些不把享受美食看得特别神圣、特别高深的人,这方面我就很敬佩蔡澜、沈宏非。真正的讲究,说穿了就是没那么多讲究,达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满足就好。
有些美食家在饭局上特别喜欢教别人先吃什么、后吃什么、该怎么吃才不会“吃错”,这很矫情,那种盲目自信让人感觉特别可怜。他们对食物本身的了解还是太少,对食物的源流理解得也不够深入,以为把原料搞明白、规矩弄清楚就可以写就一篇传世文章。
美食和其他学问一样,越研究越感到自己无知。这条路没有穷尽,需要不断地补充知识。对美食的享受,很大程度上会受相关背景的影响。比如看到《东京梦华录》里讲到烧臆子,我就特别想去开封。到了开封之后专门去找,但再也吃不出书里的味道。《扬州画舫录》里讲到一种鸡,用昂贵食物喂养而成,后来我在皖南找到了一种只喂果仁的鸡,真的很香甜。不管结果怎样,追寻味道的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像是完成了一种使命。
(本刊编注:作者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