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阜左手”之剧变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lcl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扬州八怪中,有唯一的一位北方名家,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经历了民入官,后又入民,中年步入仕途却被诬陷丢掉前程,这偶然的事故,使他受伤废右,同时也成就了独树一帜的左手绘画风格特点——妙趣巧拙之意。他就是“南阜左手”高凤翰,艺术名士、才高八斗的一代大家。高凤翰的作品可以视为两个阶段,是以55岁(1737)废右为区分。早期右手所画的是以山水和花鸟为主,风格偏向巧细一方,细致灵动,秀丽淡雅;55岁后,画风剧变,改用左臂挥笔洒墨,飒野又天趣。本文从关键时间点前后各选一幅作品进行比较赏析,通过作品最直接的表现,引出高凤翰的不羁、不馁,同时总结其绘画成就和艺术造诣。
  关键词:高凤翰 左手画 花鸟画
  一、高凤翰生平简介
  高凤翰(1683—1749),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村人。清朝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收藏家,甚嗜砚,其作不拘于传统的限制,生动而富有妙趣。汉族,字西园,号园客,又号山东书生、苦书生,别号老呆、髯高等40多个,晚年因病风痹,用左手作书画,又号尚左生、废道人、丁巳残人等。
  高凤翰工于花鸟山水,宋风壮气和元风清雅都在画作中有所展露,艺术造诣深厚妙趣。高凤翰自成风格,被人归于“扬州八怪”,也有人将其划至“画中十哲”里。其传世画作有《玉照清辉图》等,并著《南阜山人诗集》《砚史》等书。
  1712年,高凤翰科考中秀才,1713年继续乡试,两次赶省,皆以失败告终。至1728年,方以诸生荐得官,考列一等,赴任安徽歙县。为官不长,官场上不可避免的是派别斗争,作为卢见曾的座上宾,在其下台时受到牵连,高凤翰被关押,历经苦难沉冤得雪,但他也失去了贡献自己才华的志向。
  辞官回民,他隐居扬州,寄旅庙宇之内,以鬻字卖画为生。但天不如愿,54岁时,右臂抽痛始感疾病,在其“古青石砚砚铭”中有“丙辰十一月二十二日臂痛力疾书”的记载。后作《睡莲图》:“此丁巳年五月二十五日末,感痿病右手前一刻作也。右手书画如此绝迹。壬戌冬至,检旧纸有感,記之。归云老农南阜左手。付鳞孙留之。”①右臂急现风痹痛,至此废右。然高凤翰并未消沉气馁,而是越挫越勇,将自己与元代郑元祐相左,遂自号“南阜左手”。
  59岁(1741),高凤翰返归故里山东胶州,8年后(1749)病逝,享年67岁。
  二、高凤翰剧变前后的绘画风格
  高凤翰55岁废右后,绘画风格剧变。记于《四库全书·存目提要》②:“凤翰工于诗画,笔墨洒脱,不主故常。风痹后,右臂已废,乃以左臂挥洒,益疏野有天趣。间作诗歌,不甚研练,往往颓唐自放,亦不甚局于绳尺。然天分绝高,兴之所至,亦时有清词丽句。”高凤翰非自然“左撇子”,可以从作品中看出,废右之前,其用笔线条是流畅细致、有质感的,尚左后,条件不允许继续做工笔画,即挥动笔墨,直书心胸意气,风格剧变。用笔松动,雄劲刚润,净沉色透,变成豪迈大气的写意。其书法作品也同样可以看出,废右前,他同大家一样是呈左低右高之斜势;尚左后,变为向右下走势。同样篆刻也用左手,呈现了朴拙妙趣的风格,为世人所推重。
  据悉,高凤翰32岁(1714)时,即有左手画名《花卉斗方》(现存四川美术学院陈列馆)。这幅作品的存在可以证明的是,高凤翰早已尝试用左手作画,并有一定的画工,大抵是有创新的想法。除此之外,也有学他人新奇技法之意,如高其佩的手指画,风格妙趣。种种迹象表明高凤翰是一直追求突破自己的大画家。也正因如此,哪怕废右,尚左也能达到“书画益奇”的境界。
  三、《玉照清辉图》与《高凤翰册页》
  高凤翰的《玉照清辉图》创作于雍正十二年(1734)。时值52岁,离废右仅有三年时间。这幅作品的特点明确:构图上繁紧复杂且有规律,用笔设色典雅洁净,所绘物象生性灵动。作品是以牡丹为主花卉,以山石做底,大片叶面衬托。牡丹品相不一,颜色实虚有序,色泽沉着;以传统的双钩敷染法作花,精妙的技法将牡丹的气息表现得栩栩如生;以墨绿浓淡作花叶,将花叶的阴阳向背、曲直变化通过墨笔和对自然的观察融合一体;花叶由突石衬托,配以不规则的山石和青草,石头以侧锋刚劲有力地刻出瘦硬挺立的笔墨线条,皴笔不重却笔笔在点;而对近景部分的细草刻画得非常精细灵动,浓密疏怡,排列成行,画作之中的景物完美地搭配在一起,将整幅画作的情趣凸显,堪称精品。不论是牡丹还是山石、叶筋,都用了独到高超的技法,可以看出右手对笔力的灵活控制熟练度极高。不得不说高凤翰对牡丹花的喜爱,或许是与家乡有关,他画作中的牡丹气势磅礴,有着明显的北方魄力,艳丽典雅却绝无俗气之意。他的诗中也曾记有“牡丹画多伤右手”,在情趣中又是那么遗憾。
  《高凤翰册页》是高凤翰年64岁(1746)尚左之中的佳品。册页有十二,十页是以花卉入画,余为题跋。册页是予其侄子长元而作。花卉有最爱牡丹、气节竹菊,配以芭蕉、苍树和硬石,笔墨精简概练,用色朴实净雅,构图相得益彰,书画融合一体,用笔苍劲雄厚,画质生性灵动,有言“气韵弥漫”。观册页所画,尚左后所作山石与花卉行笔上略有迟缓放慢之势,然线质更为刚劲朴着,色墨的运用上也根据用笔线条发生了风格上的剧变,展露出与众不同的气韵。而观题跋落款也可以看出尚左书法的不同,灵活度不如右手行书,提按不显,提笔较为别手,细笔的表现较之右手也略少感觉。但高凤翰在尚左后遇到的问题中不停地锻炼自己,从各方面中突破出属于自己的左手书画风格。
  在两幅作品的比较中即可看出,尚左后,高凤翰的握笔问题是一定发生变化的,用手的突然转变,是一个需要适应和改变习性的过程。然稳着的执笔,是笔墨技法的前提,更是灵活用笔作画的基础,这是一种境界。高凤翰从书法入手,练习用笔用线,以左手书写,始必笔力笨拙,气息不通,手无力,线无质,笔带颤,气不顺。在经过一个艰难时期的转变后,高凤翰能较正确地刻写所作之物的外形,线质也开始流畅,行气开始生动了。
  与此同时,他也联想到手中的毛笔对自己的影响。以僵直不灵活的左手执笔,再配以同样较硬的狼毫笔,写出的线条之硬哪怕是毛笔的弹力都柔化不了。由此,高凤翰开始更换成轻柔的羊毫笔,利其软化手僵,当然,也有很大的成效,废右后的高凤翰为使自己重回画坛,也是煞费苦心。   绘画工具问题虽得以解决,但左手绘画本身就对其有很大的难度。高凤翰为了适应左手绘画,改变了许多之前的习惯。在构图上,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废右以后的作品里细细观察可以看到,枯木、树梢的造型整体都有了新规律,有自左向右的生长,也有聚生左侧伸展。观其现世作品,高凤翰以古木黑鸦为内容的画作中,大有此规律,形成了左实右虚的独特风格,这也是他于世画作评析的一条不可少的依据。
  同样改变的习惯还有高凤翰自研使用的一种书画姿势。在绘画过程中为顺势应行笔方向,给左手、左臂一个伸展空间,他在绘画时会有一个新的姿势,在《左笔画卷》中写道:“南向侧身东走笔”,顾名思义,站南以面东北,则留东侧空间给左手行笔。以这个适合自己的姿势,使他的左手画更流畅了些许,他为自己篆刻一方印,书以“一臂思扛鼎”。
  当然,在动笔作画时,更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古人书以左向右之势,以左手作画必然会挡住左手做好的画面,画画停停不断给自己加笔加墨,画面效果也会多有影响。且以左手作画所需要的腕力要比正常右撇子所用的腕力更大,不加以锻炼,用的力不在点上只能是费力。这种行笔方式使高凤翰更习惯于由左向右行笔,能提高运笔空间的同时,也使画面视野更加宽阔,对画面的掌握也會更好。这种行笔习惯会出现一个特定的现象,即右下方墨浓而左上方墨淡的画面效果,这是左手画家都会有的一个特点。
  中国画除没骨法外,均以墨线为主。尚左的高凤翰想写出长线条是有一定困难的,一定要写也会出现颤笔等问题。为此,他以抖克抖,使用了一种更为抖动的线条,在上下颤动时,巧妙地避开了自己行笔上的不足。当然,这种线条与其废右前纤细的笔力线条是大不相同的。恰是这颤抖、看似没劲却笃定的线质,使他尚左后的画作有了一种巧涩、简拙、质朴的独特美感。随着左手的熟练,后期的左手书画还形成更为强烈的弯折曲线用笔,极具活性和动感的用笔风格。
  对比两幅画也可以看出,废右前的高凤翰偏工花卉,写实性较强,这是尚左以后做不到的。这时他作的花叶色块多为不规则块面,偏向非写实,却也有“似”与“不似”的另一番意境。与时俱进的高凤翰后来的作品中又有了“线面一笔”的笔法,堪称古今独步。右手行笔沿顺时针呈下半段弯线巧成“面”的画法,高凤翰独具慧眼,以左手用笔弯线走逆时针,却使用了这种“线面一笔”的画法,多用在花瓣的用笔上,甚至用来表现立体明暗一笔勾的独特技法。
  对于一名画家,最重要的是解决自己绘画审美价值的问题,“审美取向”的重新形成是画家成功的关键,自我独特风格的形成尤为重要。高凤翰以其一生的绘画经验和鉴赏能力,走出了自己刻意又自然、反其道而行的生、拗、涩、拙的画风,成就了个性的笔意、变形的造型、夸张的用笔、独到的大写意风格,开创出“奇拙逸宕”的道路。
  高凤翰废右后可谓“得失参半”。他的经历迫使自己左笔书画发展进入一个崭新层次的艺术境界。郑燮于乾隆六年写于《咏高凤翰》③:“病废后,用左臂,书画更奇”,可见高凤翰以他的自强不息扭转乾坤,成就了为世人所喜的左手书画。“南阜左手”,名垂当时,并在中国画史上留下一笔重彩。高凤翰的一生经历是由蚕成蛹、由蛹化蝶的蜕变,也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以自己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向往艺术之心,从低谷达到了新的高度。
  注释:
  ①李金新、郭玉安:《高凤翰年谱》,《扬州八怪年谱(上)》,江苏省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324页。
  ②季羡林总编纂及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③周积寅:《郑板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年版,第67页。
  (作者简介:张熙胤,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研究方向:国画)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屠格涅夫素有“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之美誉,普里什文也堪称苏联“自然随笔”的第一人。可以说,两位作家的创作都可以归为特殊体裁类型,且有着继承性的关联。本文主要从普里什文对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及散文诗的继承性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两位作家的小说创作介于诗与散文之间,同时得出抒情性是二者共有的主要特征却又带有不同抒情风格的结论。  关键词:普里什文 小说 体裁  一、对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苏
期刊
摘要:本文拟从语言、题材、修辞三方面探讨奥威尔的写作风格,旨在让文学爱好者对乔治·奥威尔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希望本文对文学研究者关于英国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 创作思想 写作风格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风格”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乔治·奥威尔的文字通俗易懂,其简单的文字背后却隐藏着大量的信息和豐富的情
期刊
摘要: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必定塑造出一个、两个或更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可以表达出某种永恒性,为读者留下“永恒的个体”,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超越时代,在未来的岁月中获得恒久的意义与价值。D.H.劳伦斯曾是一位饱受争议的英国作家,但无可否认的是,劳伦斯用自己的笔紧紧抓住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走向衰败的时代特征,用自己的笔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又一位有血有肉、有激情的人物。本文
期刊
摘要:“胡仁乌力格尔”为蒙古语,“胡仁”意为四胡,“乌力格尔”意为“故事”,因此“胡仁乌力格尔”即四胡伴奏的说书。此类说唱音樂广泛流传于科尔沁地区。本文以胡尔奇甘珠尔扎布演述的《土木堡之战》局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故事、表演、文本的剖析,进而为胡仁乌力格尔的口传性特征寻找规律。  关键词:胡仁乌力格尔 《土木堡之战》 故事 表演 文本  蒙古族历史悠久,地域和部落风格迥异,其音乐体裁也多样化。胡仁
期刊
摘要: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及《续结婚十年》,以苏青本人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素材,书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的世俗生活状态。小说通过对战时社会生活场景的刻画,直观地反映出普通社会民众在战时的生活境遇以及心理特征,并凸显了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注入的精神导向。同时,小说通过女性视角的观照呈现出女性知识分子在战时环境中的特殊遭遇和隐秘的内在性别特征,建构了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女性成长叙事,从而在战
期刊
摘要:建窑建盏起源于中国,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由衰到兴,再由边缘化到中心。本文通过对建窑建盏近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探讨建窑建盏的特点和影响,提出对建窑建盏的保护措施以及建窑建盏的烧制技艺对佛山石湾陶塑技艺的传承、启示,以期为佛山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湾陶塑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建窑建盏 石湾陶塑 传承 发展  一、建窑建盏的起源和品种  建窑建盏是中国古代名窑名瓷之一,其主窑场为今
期刊
摘要:罗季昂·康斯坦丁诺维奇·谢德林是当代俄罗斯享负盛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人民艺术家及社会活动家。谢德林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以俄罗斯文化为基础,体裁涉及宽泛、题材丰富明晰,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因受到巴赫、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影响,谢德林创作出很多复调作品,《钢琴小品集》(Op.20)中的《两首复调小品》在1961年完成创作,是作曲家早期的钢琴复调作品,第一首为《二部创意曲》,第二首为《固定低
期刊
摘要: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具有保护、征集、收藏、陈列、研究人类和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还是社会为大众提供知识的具有文化教育性的场所。这样的性质就证明博物馆是一个对社会大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以教育、学习、娱乐为目的的非营利的公益机构。这样一个在社会上占据十分重要地位的公共机构,在面对信息时代的浪潮时就更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本文将以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为中心,阐述在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长期笼罩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中,女子的女性意识一直被压制,甚至在文学作品中男性也拥有着绝对话语权。这就使得中国古典文学中爆发的每一次女性意识都显得难能可贵,而探讨我国古典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透视古代女性自我意识成长的历程。本文通过对《白头吟》中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张扬来探究古代女性意识发展的一隅。  关键词:《白头吟》女性意识 觉醒 张扬 汉代女性地位  《
期刊
摘要:博物馆对于馆内藏品必须严格实施藏品管理办法,旨在保护珍贵的馆内藏品文物,避免存在损毁或者丢失藏品的不良现象与后果。目前,博物馆应当通过完善馆内的文物管理机制,达到完整保存各种文物藏品的目的,依靠馆内文物的安全管理制度来约束相关人员行为。本文针对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保护和管理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博物馆 文物藏品 文物管理  博物馆本身具有公益性,博物馆实施内部管理的最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