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阵地,运用家文化来进行学生社团的建设,使社团更具有凝聚力,在促进社团发展的同时,也使社团成员获得自身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家文化、社团、建设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是一个最重要的词汇,是维系我们民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地方。 “家”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我们的根。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创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构建特色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的家文化
任何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一所学校有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爱校如家”“以校为家”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话,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力军团,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锻炼组织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找到一种归属感。
跆拳道协会、轮滑社、书画协会……这些都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个社团就像一个个家庭,要想让这一个个“家庭”和谐文明健康地发展,社团文化是最重要的内容。社团文化是高校学生自己的文化,通过不同社团的建设,体现学生自身文化以及对于外在世界的感知。家文化是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对校园思想文化建设有指导作用。而“家文化”是学生社团本来就应该具备的,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着力体现互助、创新、坚持、自我的“爱的文化”,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动力,提升执行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并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社团的凝聚力差、活动开展不利、上下届衔接不力等,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间的差异较大。目前高校招生范围普遍较广,不同区域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上存在很多差异。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招生方式多样,质量层次各异,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能很快达成一致,使得“家庭成員”间不能友好合作,给后续工作带来影响。
2.能力的欠缺。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社团运行方面缺乏实际经验,在举办活动时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经费管理不善。另外存在举办活动时不能顾及部分成员的意愿,有的成员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有些活动在策划后没有办法成功实施,或实施效果不佳。
3.社团成员稳定性差。在参与某个社团以后,如果后续的活动不能有效地吸引成员积极参与,或者社团成员觉得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就会产生离开这个“家”的想法。
4.社团内部沟通不畅。社团成员之间了解程度不够,不能人尽其才,导致社团成员协作能力低下。
5.制度问题。还有一些社团成立之初想法很好,但缺乏明确分工,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也会使社团运行出现问题。
6.资源问题。社团建设的经费、场地、设备等投入不足,使得一些活动得不到顺利开展,也阻碍了社团建设。
三、通过家文化建设促进社团发展
在社团建设中,首先要明确社团建设的目标,加强社团内的协作,社团间的合作,平衡社团工作与生活、学习的关系,提升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1.提升归属感,共建“小家”。
一个幸福的家,会让人感受到安全、温暖和强大的凝聚力。建设家文化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道不同不相为谋”,社团成员要从内心认可社团这个家,才会有归属感,即使在日常工作或活动时出现矛盾,也能够互相理解。
一个优秀的社团,离不开学校这个“大家”的支持,学校为社团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依据社团的特点和社团成员的爱好进行布置,既体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特色,又能使成员有家的感觉,固定的活动场所给社团成员提供了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在这样的家庭里,社团领导作为“家长”是社团的核心,领导最主要的任务是抓好大局,协调人、事关系,充分发挥成员自身的能力,提高社团运行效率。管理社团开展内、外部建设活动,通过外联,给社团争取到更多的资源,给社团成员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成员潜能,成员感觉自己通过参与活动能够提升自己,自然就会自觉地维护社团形象,更愿意为社团贡献自己的力量,使社团更具有凝聚力,促进社团健康发展。
2.以爱的名义。
无论在外延还是内涵上,家文化都应该是“LOVE文化”。在高校社团建设上,大家因为兴趣、爱好一致而自发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社团。“家”的和谐能够带给人幸福的感觉,也是多种美好情感的寄托。成员之间要互相关爱,领导更要给予成员家人般的关怀。通过关爱凝聚人心,用真情营造和谐,形成统一的社团核心价值观,培养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更强的凝聚力。通过家文化的建设,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社团成员很快地融入到社团这个家庭中来。
3.以身作则,砥砺前行。
一个组织必须有规范、科学的管理。一个优秀的社团,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要建立健全的社团章程,把社团章程作为社团的行为准则,社团的发展才能更加规范有序。领导要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培养社团学生骨干,即使换届也不会影响到社团的发展。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励他人,与成员相互信任,精诚团结。定期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服务师生、校园、社会,获得社团和自身的成长。
“家”是港湾,“家”也是责任,要想让“家”更美好,离不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付出和努力,构建科学和谐的家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地对社团建设模式进行探索,不断创新,带给社团成员的自豪感会进一步把实现个人和社团发展相统一,从而产生强大精神动力,凝聚团队力量,促进个人成长,实现社团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毓卓:《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出路与走向》;《亚太教育》2016(7)
2.马宗方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科教导刊》2016(2)
3.廖仁梅:《以营造班级“家文化“为核心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教师》2013(20)
关键词:家文化、社团、建设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是一个最重要的词汇,是维系我们民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地方。 “家”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我们的根。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创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构建特色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的家文化
任何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一所学校有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爱校如家”“以校为家”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话,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力军团,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锻炼组织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找到一种归属感。
跆拳道协会、轮滑社、书画协会……这些都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个社团就像一个个家庭,要想让这一个个“家庭”和谐文明健康地发展,社团文化是最重要的内容。社团文化是高校学生自己的文化,通过不同社团的建设,体现学生自身文化以及对于外在世界的感知。家文化是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对校园思想文化建设有指导作用。而“家文化”是学生社团本来就应该具备的,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着力体现互助、创新、坚持、自我的“爱的文化”,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动力,提升执行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并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社团的凝聚力差、活动开展不利、上下届衔接不力等,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间的差异较大。目前高校招生范围普遍较广,不同区域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上存在很多差异。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招生方式多样,质量层次各异,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能很快达成一致,使得“家庭成員”间不能友好合作,给后续工作带来影响。
2.能力的欠缺。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社团运行方面缺乏实际经验,在举办活动时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经费管理不善。另外存在举办活动时不能顾及部分成员的意愿,有的成员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有些活动在策划后没有办法成功实施,或实施效果不佳。
3.社团成员稳定性差。在参与某个社团以后,如果后续的活动不能有效地吸引成员积极参与,或者社团成员觉得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就会产生离开这个“家”的想法。
4.社团内部沟通不畅。社团成员之间了解程度不够,不能人尽其才,导致社团成员协作能力低下。
5.制度问题。还有一些社团成立之初想法很好,但缺乏明确分工,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也会使社团运行出现问题。
6.资源问题。社团建设的经费、场地、设备等投入不足,使得一些活动得不到顺利开展,也阻碍了社团建设。
三、通过家文化建设促进社团发展
在社团建设中,首先要明确社团建设的目标,加强社团内的协作,社团间的合作,平衡社团工作与生活、学习的关系,提升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1.提升归属感,共建“小家”。
一个幸福的家,会让人感受到安全、温暖和强大的凝聚力。建设家文化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道不同不相为谋”,社团成员要从内心认可社团这个家,才会有归属感,即使在日常工作或活动时出现矛盾,也能够互相理解。
一个优秀的社团,离不开学校这个“大家”的支持,学校为社团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依据社团的特点和社团成员的爱好进行布置,既体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特色,又能使成员有家的感觉,固定的活动场所给社团成员提供了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在这样的家庭里,社团领导作为“家长”是社团的核心,领导最主要的任务是抓好大局,协调人、事关系,充分发挥成员自身的能力,提高社团运行效率。管理社团开展内、外部建设活动,通过外联,给社团争取到更多的资源,给社团成员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成员潜能,成员感觉自己通过参与活动能够提升自己,自然就会自觉地维护社团形象,更愿意为社团贡献自己的力量,使社团更具有凝聚力,促进社团健康发展。
2.以爱的名义。
无论在外延还是内涵上,家文化都应该是“LOVE文化”。在高校社团建设上,大家因为兴趣、爱好一致而自发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社团。“家”的和谐能够带给人幸福的感觉,也是多种美好情感的寄托。成员之间要互相关爱,领导更要给予成员家人般的关怀。通过关爱凝聚人心,用真情营造和谐,形成统一的社团核心价值观,培养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更强的凝聚力。通过家文化的建设,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社团成员很快地融入到社团这个家庭中来。
3.以身作则,砥砺前行。
一个组织必须有规范、科学的管理。一个优秀的社团,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要建立健全的社团章程,把社团章程作为社团的行为准则,社团的发展才能更加规范有序。领导要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培养社团学生骨干,即使换届也不会影响到社团的发展。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励他人,与成员相互信任,精诚团结。定期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服务师生、校园、社会,获得社团和自身的成长。
“家”是港湾,“家”也是责任,要想让“家”更美好,离不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付出和努力,构建科学和谐的家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地对社团建设模式进行探索,不断创新,带给社团成员的自豪感会进一步把实现个人和社团发展相统一,从而产生强大精神动力,凝聚团队力量,促进个人成长,实现社团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毓卓:《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出路与走向》;《亚太教育》2016(7)
2.马宗方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科教导刊》2016(2)
3.廖仁梅:《以营造班级“家文化“为核心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教师》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