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存在“数字短板”,导致运行事故及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有些造成重大损失甚至直接危害公共安全,已经成为地下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软肋。为此,笔者建议,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整体智治。
“数字短板”因何而生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发布的《2020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指出,城市地下空间的“数字短板”尤为突出,影响地下空间治理体系建设、规划建设、数据化信息化管理建设等多方面。“数字短板”主要体现为地下管线信息的复杂无序,复杂表现为种类多、源头多、标准多、存量多、风险多“五多”现象,无序表现为无统一标准、无统一平台、无法共享利用“三无”状态。究其根本是以下原因:
管理分散。从规划建设到投入使用,地下管线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管线规划属于规划部门,管线建设属于建设部门,管线开挖属于城管部门,管线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属于城建档案部门,地下管线事故引发交通问题由交管部门处理,灾害管理归应急部门。
权属多元。地下管线功能众多,不同公司负责各自的功能。自来水公司负责给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循环水、绿化水和中水;燃气公司负责提供煤气和天然气;排水公司负责污水、雨水及合流的管道;热力公司负责热水和蒸汽管线;电力公司负责生产、生活和道路交通供电;电信部门负责的市话、广播、电视、宽带等又分属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
管线信息载体各异。因地下管线分属不同领域,行业标准各异,施工建设规范不同,信息更新周期不同;管线信息载体各异,有的管线信息如燃气干管监测系统已经运用5G技术进行立体诊断和预警,有的管线增量信息已经纳入城市管廊系统管理,有的主城区管线信息还是纸质档案形式,甚至有的老旧小区因多次改造,地下管线的图纸都无处找寻。
“数字短板”如何破解
“数字短板”如何破解?笔者建议,要把握数字化改革机遇,着力地下空间数字治理的“新基建”,以数字空间重塑地下物理空间,实现城市地下管线整体智治,通过城市大脑实现智慧感知,下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手棋”,推进地下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
建构地下空间智慧感知公有云平台。由大数据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规划资源局、建委、城管等部门多方协同、专班运作,注重顶层设计,在城市大脑中建构独立地下空间智慧感知系统。系统围绕一个目标,法规规划—建设—管理—开发利用系统集成架构;建构一个机制,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跨层级,条块协同联动,探索“吹哨—报到一呼通中心”和应急专线;统一一个标准,地下空间信息集成,参考综治“统一地址库”思路,将地下空间按照每一立方米为单元构建网格化数字单元,将每一网格所涵盖的各种管线信息(静态+动态)和地质、水文等地理信息标准化,结合GIS运用,让地下空间每一立方米的管线信息+地质+水文+位置等信息,都能在一串类似身份证号码的数字中得到精准表达;建构一个场景,可以先以地铁站点为例,形成地下应用场景。
在建构智慧感知系統的过程中,各部门需注意几个关键点:在系统架构上,应整合已有地下空间信息资源,建立分布式地下空间数据库与信息共享平台、地下空间信息开发和应用平台;在数据标准规范制定上,最大限度容纳相关各种信息,防止出现行业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在云平台建设时,采用与国家(或城市)相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保证云平台建成后具备输入众源化和输出泛在化的特性;在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上,注重与地上业务和信息的连接。
建设完善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的“地下管线之家”。管廊建设和监管单位要以管廊建设为契机,运用政策激励实施“应纳尽纳”,把上述标准地址库的信息结构作为入廊纳管信息标准,搭建地下空间管网信息的底层数据库;通过实现干线“主动脉”和缆线“毛细血管”的有机连接,发挥综合管廊的系统效应,在规划审批前完成存量信息报备,以增量带存量,不断完善丰富地下空间管网信息公有云平台。
做好安全监管勘测与存量信息归集。由城管牵头,地下管线各权属单位摸清家底,对存量信息进行梳理归集,如有变化或无法核实马上启动勘测机制,核实校准后逐一挂牌销号,最后汇入统一平台;开放接口,最大限度吸纳核实后的存量信息;组建专业力量全力推进,从消除地下安全隐患(空洞)入手,对地下空间管线进行第三方勘测检测;把安全监管勘测与信息归集结合起来,在空间和权属不变的前提下,以数字空间重塑城市地下空间智慧感知系统。
建构云上信息库和安全预警系统。由规划资源局牵头进行地质勘测,建构城市地下空间(地质+水文)等信息构成的城市云上地质库及地质风险安全预警系统。对存量的排查及数据化,可采用室内定位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质雷达、地下测量机器人等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并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作为海量数据快速处理和分析的工具,最终形成城市地质水文动态数据库、地质风险预测三维可视图和地质安全风险监测网。
作者单位:杭州市绩效评估中心
“数字短板”因何而生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发布的《2020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指出,城市地下空间的“数字短板”尤为突出,影响地下空间治理体系建设、规划建设、数据化信息化管理建设等多方面。“数字短板”主要体现为地下管线信息的复杂无序,复杂表现为种类多、源头多、标准多、存量多、风险多“五多”现象,无序表现为无统一标准、无统一平台、无法共享利用“三无”状态。究其根本是以下原因:
管理分散。从规划建设到投入使用,地下管线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管线规划属于规划部门,管线建设属于建设部门,管线开挖属于城管部门,管线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属于城建档案部门,地下管线事故引发交通问题由交管部门处理,灾害管理归应急部门。
权属多元。地下管线功能众多,不同公司负责各自的功能。自来水公司负责给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循环水、绿化水和中水;燃气公司负责提供煤气和天然气;排水公司负责污水、雨水及合流的管道;热力公司负责热水和蒸汽管线;电力公司负责生产、生活和道路交通供电;电信部门负责的市话、广播、电视、宽带等又分属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
管线信息载体各异。因地下管线分属不同领域,行业标准各异,施工建设规范不同,信息更新周期不同;管线信息载体各异,有的管线信息如燃气干管监测系统已经运用5G技术进行立体诊断和预警,有的管线增量信息已经纳入城市管廊系统管理,有的主城区管线信息还是纸质档案形式,甚至有的老旧小区因多次改造,地下管线的图纸都无处找寻。
“数字短板”如何破解
“数字短板”如何破解?笔者建议,要把握数字化改革机遇,着力地下空间数字治理的“新基建”,以数字空间重塑地下物理空间,实现城市地下管线整体智治,通过城市大脑实现智慧感知,下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手棋”,推进地下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
建构地下空间智慧感知公有云平台。由大数据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规划资源局、建委、城管等部门多方协同、专班运作,注重顶层设计,在城市大脑中建构独立地下空间智慧感知系统。系统围绕一个目标,法规规划—建设—管理—开发利用系统集成架构;建构一个机制,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跨层级,条块协同联动,探索“吹哨—报到一呼通中心”和应急专线;统一一个标准,地下空间信息集成,参考综治“统一地址库”思路,将地下空间按照每一立方米为单元构建网格化数字单元,将每一网格所涵盖的各种管线信息(静态+动态)和地质、水文等地理信息标准化,结合GIS运用,让地下空间每一立方米的管线信息+地质+水文+位置等信息,都能在一串类似身份证号码的数字中得到精准表达;建构一个场景,可以先以地铁站点为例,形成地下应用场景。
在建构智慧感知系統的过程中,各部门需注意几个关键点:在系统架构上,应整合已有地下空间信息资源,建立分布式地下空间数据库与信息共享平台、地下空间信息开发和应用平台;在数据标准规范制定上,最大限度容纳相关各种信息,防止出现行业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在云平台建设时,采用与国家(或城市)相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保证云平台建成后具备输入众源化和输出泛在化的特性;在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上,注重与地上业务和信息的连接。
建设完善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的“地下管线之家”。管廊建设和监管单位要以管廊建设为契机,运用政策激励实施“应纳尽纳”,把上述标准地址库的信息结构作为入廊纳管信息标准,搭建地下空间管网信息的底层数据库;通过实现干线“主动脉”和缆线“毛细血管”的有机连接,发挥综合管廊的系统效应,在规划审批前完成存量信息报备,以增量带存量,不断完善丰富地下空间管网信息公有云平台。
做好安全监管勘测与存量信息归集。由城管牵头,地下管线各权属单位摸清家底,对存量信息进行梳理归集,如有变化或无法核实马上启动勘测机制,核实校准后逐一挂牌销号,最后汇入统一平台;开放接口,最大限度吸纳核实后的存量信息;组建专业力量全力推进,从消除地下安全隐患(空洞)入手,对地下空间管线进行第三方勘测检测;把安全监管勘测与信息归集结合起来,在空间和权属不变的前提下,以数字空间重塑城市地下空间智慧感知系统。
建构云上信息库和安全预警系统。由规划资源局牵头进行地质勘测,建构城市地下空间(地质+水文)等信息构成的城市云上地质库及地质风险安全预警系统。对存量的排查及数据化,可采用室内定位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质雷达、地下测量机器人等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并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作为海量数据快速处理和分析的工具,最终形成城市地质水文动态数据库、地质风险预测三维可视图和地质安全风险监测网。
作者单位:杭州市绩效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