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沙坦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40例,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联合沙坦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为81.4%,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胺碘酮联合沙坦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较胺碘酮的单一治疗方案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胺碘酮 沙坦 老年阵发性房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16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06-02
阵发性心房颤动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多重折返小波引起的间歇性快速而不规则的心房节律,大多数患者起病急骤,有明显心前区不适及焦虑不安,严重者可出现心律衰竭或休克[1]。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胺碘酮作为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常规药物,但是胺碘酮窦性心律维持率为45-75%,并且伴有较为明显的毒副作用。我院采用胺碘酮联合沙坦为老年阵发性房产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4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62例;年龄62-86岁,平均年龄(78.7±4.3)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3.4年;左心房内径为(42.3±4.5)mm。140例入选患者中,共有37例合并高血压,23例合并糖尿病。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对照组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5.3±3.6)岁,观察组70例,男47例,女23例,年龄73-86岁,平均年龄(79.3±4.5)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等方面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70名对照组患者仅服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第1周,每日服用600mg胺碘酮,每天3次;第2周,每日服用400mg,每天2次;第三周,每日服用200mg,每天2次,此后按此剂量及服用方法进行治疗。
1.2.2 观察组。70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沙坦类药物进行治疗。在开始服用胺碘酮前3天开始服用沙坦类药物,每日40mg,如无异常于第4天将剂量增加至80mg,并维持服用。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检测患者血压情况,如果发现患者血压下降至100/60mmHg,要将沙坦类药物剂量减小。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并每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复查和24h动态心电图分析,将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等指标记录备案。
1.3 疗效评判标准。依据我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的《心血管药物临床指导用药疗效评价指标》[2],将疗效评定标准设置为: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显著改善,达75%以上,房颤次数明显减少;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部分改善,达30%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有效改善,少于30%,房颤症状改善不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为81.4%,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阵发性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作时心跳在120-180次/分之间,且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相关文献曾报道,心房肌的重构是造成永久性房颤的重要因素[3]。若未经治疗,阵发性房颤可转变为慢性房颤,因此尽早治疗阵发性房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药物治疗仍为绝人多数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胺碘酮来减少房颤发生次数,保持窦性心律和复率后的窦律维持,并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4]。沙坦类药物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从而降低血压并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常用药物如缬沙坦,厄贝沙坦等[5]。本研究采用胺碘酮联合沙坦类药物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97.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2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上述结果可看出,胺碘酮联合沙坦类药物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有效控制阵发性房颤的总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同时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显著优于胺碘酮的单一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胺碘酮联合沙坦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杰.替米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12(6):140-141
[2]赵美丽,刘敏,刘大钧.替米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121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12(3):1454-1456
[3]徐建鸥,卢益中,陈小芬.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12(6):93-94
[4]邓辉,王成芳,王爱玲.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0,15(7):1950-1952
[5]耿继光.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12,33(1):49—50
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40例,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联合沙坦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为81.4%,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胺碘酮联合沙坦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较胺碘酮的单一治疗方案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胺碘酮 沙坦 老年阵发性房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16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06-02
阵发性心房颤动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多重折返小波引起的间歇性快速而不规则的心房节律,大多数患者起病急骤,有明显心前区不适及焦虑不安,严重者可出现心律衰竭或休克[1]。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胺碘酮作为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常规药物,但是胺碘酮窦性心律维持率为45-75%,并且伴有较为明显的毒副作用。我院采用胺碘酮联合沙坦为老年阵发性房产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4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62例;年龄62-86岁,平均年龄(78.7±4.3)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3.4年;左心房内径为(42.3±4.5)mm。140例入选患者中,共有37例合并高血压,23例合并糖尿病。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对照组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5.3±3.6)岁,观察组70例,男47例,女23例,年龄73-86岁,平均年龄(79.3±4.5)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等方面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70名对照组患者仅服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第1周,每日服用600mg胺碘酮,每天3次;第2周,每日服用400mg,每天2次;第三周,每日服用200mg,每天2次,此后按此剂量及服用方法进行治疗。
1.2.2 观察组。70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沙坦类药物进行治疗。在开始服用胺碘酮前3天开始服用沙坦类药物,每日40mg,如无异常于第4天将剂量增加至80mg,并维持服用。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检测患者血压情况,如果发现患者血压下降至100/60mmHg,要将沙坦类药物剂量减小。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并每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复查和24h动态心电图分析,将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等指标记录备案。
1.3 疗效评判标准。依据我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的《心血管药物临床指导用药疗效评价指标》[2],将疗效评定标准设置为: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显著改善,达75%以上,房颤次数明显减少;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部分改善,达30%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有效改善,少于30%,房颤症状改善不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为81.4%,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阵发性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作时心跳在120-180次/分之间,且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相关文献曾报道,心房肌的重构是造成永久性房颤的重要因素[3]。若未经治疗,阵发性房颤可转变为慢性房颤,因此尽早治疗阵发性房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药物治疗仍为绝人多数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胺碘酮来减少房颤发生次数,保持窦性心律和复率后的窦律维持,并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4]。沙坦类药物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从而降低血压并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常用药物如缬沙坦,厄贝沙坦等[5]。本研究采用胺碘酮联合沙坦类药物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97.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2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上述结果可看出,胺碘酮联合沙坦类药物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有效控制阵发性房颤的总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同时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显著优于胺碘酮的单一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胺碘酮联合沙坦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杰.替米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12(6):140-141
[2]赵美丽,刘敏,刘大钧.替米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121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12(3):1454-1456
[3]徐建鸥,卢益中,陈小芬.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12(6):93-94
[4]邓辉,王成芳,王爱玲.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0,15(7):1950-1952
[5]耿继光.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12,33(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