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阅读教学;兴趣;方法;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93—01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
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通过图片、音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欲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直觉,根据教学需要,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地震情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地震的可怕以及地震带来的灾难之大,然后结合一张惨不忍睹的画面讲解:在地震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同时又是坚强的,有一对父子在地震面前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直观的画面,加上教师的激情讲解,把学生的心紧紧地系在地震中的父子身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 开展活动,培养兴趣。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故事会、经典诵读、演讲赛等,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要闻、民情风俗、奇闻怪事,跟大家交流,可以是个人发言,也可以是集体辩论,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读书心得体会。同时,也可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就稳定和保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教给阅读方法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就是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略读即浏览全文,读书前,要指导学生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理清文章大概内容,借此获得重要有用的信息。只有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才能既提高阅读的速度,又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2. 摘录与随笔相结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内化吸收,学以致用。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作好读书笔记,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写读后感。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相互交流阅读心得,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做到摘抄与练习写作相结合。
3. 范读和朗读相结合。教师范读要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老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要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朗读前,教师要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能复述出课文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形声的摹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让学生阅读后,结合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说明性的文章,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基本观点,认真思考获取主要信息;如果是小说,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如果是议论文,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区分观点,明辨事非;如果是古诗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注意积累特殊字词的含义;如果是现代诗词,要让学生尽可能的背诵。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可见,学生只有学到了读书的方法,才能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我想读、我会读。
三、培养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 制订阅读计划。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读书规划,确立读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
2. 创设阅读环境。在班级图书角里,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或让学生办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或办一些刊物,出几期学生作品。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良好地读书氛围可使学生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93—01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
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通过图片、音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欲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直觉,根据教学需要,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地震情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地震的可怕以及地震带来的灾难之大,然后结合一张惨不忍睹的画面讲解:在地震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同时又是坚强的,有一对父子在地震面前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直观的画面,加上教师的激情讲解,把学生的心紧紧地系在地震中的父子身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 开展活动,培养兴趣。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故事会、经典诵读、演讲赛等,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要闻、民情风俗、奇闻怪事,跟大家交流,可以是个人发言,也可以是集体辩论,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读书心得体会。同时,也可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就稳定和保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教给阅读方法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就是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略读即浏览全文,读书前,要指导学生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理清文章大概内容,借此获得重要有用的信息。只有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才能既提高阅读的速度,又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2. 摘录与随笔相结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内化吸收,学以致用。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作好读书笔记,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写读后感。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相互交流阅读心得,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做到摘抄与练习写作相结合。
3. 范读和朗读相结合。教师范读要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老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要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朗读前,教师要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能复述出课文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形声的摹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让学生阅读后,结合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说明性的文章,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基本观点,认真思考获取主要信息;如果是小说,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如果是议论文,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区分观点,明辨事非;如果是古诗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注意积累特殊字词的含义;如果是现代诗词,要让学生尽可能的背诵。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可见,学生只有学到了读书的方法,才能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我想读、我会读。
三、培养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 制订阅读计划。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读书规划,确立读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
2. 创设阅读环境。在班级图书角里,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或让学生办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或办一些刊物,出几期学生作品。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良好地读书氛围可使学生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