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还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课开设得大多都不尽人意,多数学校生物实验课开设率很低,有些学校的实验课虽然开设得相对较多,但往往被教师以验证性的实验来完成,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学生被动地完成整个实验,使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上的培养受到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经费的不足制约实验课的开展
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仪器损耗的填补、动态的配备实验仪器,无不与教育经费的不足相矛盾,制约了实验课的正常开设。此外,许多生物学实验要求及时购买新鲜的活体材料,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也使某些实验教师产生了畏难的想法。甚至有些老师图方便的心理,把很多探究实验改成了课内的书面实验设计。
2、实验考查方式流于形式
近年来,初中毕业考试中虽然增设了实验测试的环节,但也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达到考查的目的,导致了目前只“讲实验”而“不做实验”的现象。特别是为了中考,教师更看重考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便形成了目前实验课的传授方式——老师把实验讲熟讲透,让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来巩固实验的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验课难以开展。
3、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
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课改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模式,更要清楚认识到,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只是会考试的学生,更要有创新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为我国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变化较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甚至有些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方案,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这就要求老师由于本身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且这样的实验教学课堂,往往秩序较乱,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很不流畅,使很多老师感到很难受,逐步又恢复到老师“一言堂”。老师讲一讲,学生书面实验设计,实验现象由老师描述,实验结论由老师得出,表面上是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完成了知识性的教学任务。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体验不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发现时的快乐,抹杀了学生学习生物时的个性思维。
4、教材实验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某些实验在初中难以开展
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实验难以开展,例如:有些实验是由于实验时间跨度较长,或野外活动实施困难,特别是一些调查类的实验。再如前面提到的某实验要求及时购买新鲜的活体材料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改善当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有些教师自认为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低,不敢向学校积极申请—些条件,导致学校的某些领导和其它学科对生物教学存在偏见,不予重视。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利用一些优势。一方面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药品等。另一方面,广大生物教师也应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现有设备的作用,尽量能基本完成好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
2、更新观念,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把探究实验变成了知识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知识,实验探究的目的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有效的去实施实验教学。要有效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师本身对实验探究要有积极态度,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同时要善于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能力。对于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比如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力和兴趣的问题,教师还要有这些动手实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简单纸上的播放录像、讲解等。做为生物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对实验教学目的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应摆正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3、注重探究方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索—一归纳研究——迁移深化。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诱导准备阶段,课前,教师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诱导,使学生对探索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何做诱导准备呢?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准备。在实验探索阶段,要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分析实验原因,培养实验修养,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这样,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就会水到渠成.为最后的总结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探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创设质疑的环境,“以其所知,喻其不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类似的实验教学,我们会发现,学生从以前按部就班,逐步转变到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样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深入思考,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4、重视实验失败的原因的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即可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又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分析问题的习惯及思维方法,分享体验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快乐。否则,很多学生在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常常是马虎应付;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如:硬把无现象说成有现象,或是把错误现象说成正确现象;这样的教和学要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的,那是不可能的,学生对上实验课也就没有了信心,不感兴趣。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深挖教材,更新观念,引导学生生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
1、教育经费的不足制约实验课的开展
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仪器损耗的填补、动态的配备实验仪器,无不与教育经费的不足相矛盾,制约了实验课的正常开设。此外,许多生物学实验要求及时购买新鲜的活体材料,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也使某些实验教师产生了畏难的想法。甚至有些老师图方便的心理,把很多探究实验改成了课内的书面实验设计。
2、实验考查方式流于形式
近年来,初中毕业考试中虽然增设了实验测试的环节,但也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达到考查的目的,导致了目前只“讲实验”而“不做实验”的现象。特别是为了中考,教师更看重考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便形成了目前实验课的传授方式——老师把实验讲熟讲透,让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来巩固实验的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验课难以开展。
3、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
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课改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模式,更要清楚认识到,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只是会考试的学生,更要有创新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为我国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变化较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甚至有些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方案,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这就要求老师由于本身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且这样的实验教学课堂,往往秩序较乱,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很不流畅,使很多老师感到很难受,逐步又恢复到老师“一言堂”。老师讲一讲,学生书面实验设计,实验现象由老师描述,实验结论由老师得出,表面上是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完成了知识性的教学任务。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体验不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发现时的快乐,抹杀了学生学习生物时的个性思维。
4、教材实验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某些实验在初中难以开展
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实验难以开展,例如:有些实验是由于实验时间跨度较长,或野外活动实施困难,特别是一些调查类的实验。再如前面提到的某实验要求及时购买新鲜的活体材料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改善当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有些教师自认为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低,不敢向学校积极申请—些条件,导致学校的某些领导和其它学科对生物教学存在偏见,不予重视。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利用一些优势。一方面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药品等。另一方面,广大生物教师也应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现有设备的作用,尽量能基本完成好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
2、更新观念,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把探究实验变成了知识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知识,实验探究的目的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有效的去实施实验教学。要有效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师本身对实验探究要有积极态度,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同时要善于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能力。对于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比如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力和兴趣的问题,教师还要有这些动手实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简单纸上的播放录像、讲解等。做为生物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对实验教学目的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应摆正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3、注重探究方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索—一归纳研究——迁移深化。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诱导准备阶段,课前,教师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诱导,使学生对探索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何做诱导准备呢?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准备。在实验探索阶段,要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分析实验原因,培养实验修养,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这样,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就会水到渠成.为最后的总结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探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创设质疑的环境,“以其所知,喻其不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类似的实验教学,我们会发现,学生从以前按部就班,逐步转变到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样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深入思考,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4、重视实验失败的原因的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即可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又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分析问题的习惯及思维方法,分享体验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快乐。否则,很多学生在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常常是马虎应付;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如:硬把无现象说成有现象,或是把错误现象说成正确现象;这样的教和学要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的,那是不可能的,学生对上实验课也就没有了信心,不感兴趣。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深挖教材,更新观念,引导学生生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