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期课改”要求我们的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托勒密也曾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 落实“二期课改”的核心策略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师生互动、和谐发展为基石,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要如何学,而以“学案”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数学“学案模式”的简要流程一般是:教师布置学案(提出问题,展示目标)——指导学生完成学案(学法指导,解决问题)——交流展示学案(问题变式,提高创新). 显然,实施数学“学案模式”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学案模式”的课堂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从某种意义上说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有依赖感,久而久之,学生就易产生“反正老师会讲的,不用动脑筋了”的想法,另外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式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进步. 二期课改的数学课堂要求“参与性”、“生活性”、“探索性”,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学理念的改变,势必改变课堂模式,要求教师要有些变化,在课堂结构设计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提倡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疑、敢于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去理解、领悟.有时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同他们一道,引导他们共同去联想,去分析,去探索,去“碰壁”,去感受最后解决问题的喜悦.有时教师又要发挥一个“导演”的作用,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做到“教师引路”与“学生找路”,放中有导,导中有放,导放适中,使课堂气氛既开放又有序. 体现学生的“参与性”、“生活性”、“探索性”,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学案模式”数学课堂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1)“学案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探索为主,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到答案.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不受约束,始终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的意识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模式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而且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极其有益.
(2) “学案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适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这也正是“教是为了不教”. 如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些知识点是平行的,因此教师在讲述指数函数时,指导学生掌握研究这类函数的方法,归纳其性质,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 接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对数函数,还有引导学生借助正弦函数的图像性质,类比,归纳出余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类比模仿、归纳总结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体验到了快乐,增强了自信心.
(3) “学案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见. 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这是学案的关键.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在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泳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快速度猜准价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两位同学相互合作猜生日,看那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同学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2: 今天以后的某天是星期几?
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 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了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事实上,现阶段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引言均有这样的设置. 同时,教材增加了不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为数学教师提供了宽广的知识平台,为新课引入的设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 教师适时的“抛砖引玉”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进行猜想,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 其中恰到好处的提问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
二、数学“学案模式”问题的设计原则
原则一: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自主尝试、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完成基本的尝试练习 、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创造精神. 太难太偏、远远超出学生能力的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让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苹果”;同样,显而易见的问题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恰到好处的将知识点隐入一个个综合程序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的学习之中.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终生不忘”.
原则二:六条基本要求. 问题的编写,除了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之外,还必须重视所编问题应符合以下六条基本要求:①信息的准确性;②信息的系统性;③信息的思想性;④信息的启发性;⑤信息的多样性;⑥信息的针对性. 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将“不变的知识点”以“灵活多变的形式”蕴涵在问题之中. 使问题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使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去看书,有目的地记忆理解课本里的基础知识,真正做到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激发思考.
三、数学“学案模式”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1)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 所谓“心理自由”是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性和想象. 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的人格”. 因为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把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你的关心、启发、引导、激励,他才能接受. (2)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另外,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良好素质的核心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所以在教学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给学生提供融洽的、有利于萌发创新性言行的课堂学习氛围.
( 3) 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多一些宽容. 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对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行为及时加以肯定.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做进步的动力. 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 实行问题教学,对于学生提出幼稚的、古怪的问题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欢迎争辩. 通过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走出幼稚,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4)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案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另一方面,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同时,教师适当露拙,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否则,教师遮遮掩掩,只会扼杀问题教学.
(5) 是要尊重学生的知识现状,多创设难易适当,能够展示他们个性,使人人都有成功机会的问题情境,使他们的自然性、主要性、创造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展示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
(6) 数学课堂上不能追求场面热烈,一呼百应. 数学课堂活动应是每名学生智力参与的过程. 对每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大胆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力求每名学生都必须智力参与. 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留足空白,个别提问,适时点拨,相互补充,攻破一道道“难”题,在这一环节中,力戒没有独立思考的小组讨论,优生讲差生听的通病,力戒普遍采用的小组讨论,用个别学生发言来取代教师的讲解.
一、数学“学案模式”的课堂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从某种意义上说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有依赖感,久而久之,学生就易产生“反正老师会讲的,不用动脑筋了”的想法,另外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式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进步. 二期课改的数学课堂要求“参与性”、“生活性”、“探索性”,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学理念的改变,势必改变课堂模式,要求教师要有些变化,在课堂结构设计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提倡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疑、敢于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去理解、领悟.有时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同他们一道,引导他们共同去联想,去分析,去探索,去“碰壁”,去感受最后解决问题的喜悦.有时教师又要发挥一个“导演”的作用,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做到“教师引路”与“学生找路”,放中有导,导中有放,导放适中,使课堂气氛既开放又有序. 体现学生的“参与性”、“生活性”、“探索性”,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学案模式”数学课堂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1)“学案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探索为主,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到答案.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不受约束,始终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的意识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模式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而且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极其有益.
(2) “学案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适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这也正是“教是为了不教”. 如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些知识点是平行的,因此教师在讲述指数函数时,指导学生掌握研究这类函数的方法,归纳其性质,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 接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对数函数,还有引导学生借助正弦函数的图像性质,类比,归纳出余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类比模仿、归纳总结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体验到了快乐,增强了自信心.
(3) “学案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见. 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这是学案的关键.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在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泳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快速度猜准价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两位同学相互合作猜生日,看那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同学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2: 今天以后的某天是星期几?
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 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了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事实上,现阶段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引言均有这样的设置. 同时,教材增加了不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为数学教师提供了宽广的知识平台,为新课引入的设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 教师适时的“抛砖引玉”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进行猜想,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 其中恰到好处的提问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
二、数学“学案模式”问题的设计原则
原则一: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自主尝试、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完成基本的尝试练习 、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创造精神. 太难太偏、远远超出学生能力的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让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苹果”;同样,显而易见的问题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恰到好处的将知识点隐入一个个综合程序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的学习之中.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终生不忘”.
原则二:六条基本要求. 问题的编写,除了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之外,还必须重视所编问题应符合以下六条基本要求:①信息的准确性;②信息的系统性;③信息的思想性;④信息的启发性;⑤信息的多样性;⑥信息的针对性. 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将“不变的知识点”以“灵活多变的形式”蕴涵在问题之中. 使问题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使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去看书,有目的地记忆理解课本里的基础知识,真正做到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激发思考.
三、数学“学案模式”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1)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 所谓“心理自由”是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性和想象. 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的人格”. 因为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把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你的关心、启发、引导、激励,他才能接受. (2)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另外,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良好素质的核心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所以在教学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给学生提供融洽的、有利于萌发创新性言行的课堂学习氛围.
( 3) 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多一些宽容. 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对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行为及时加以肯定.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做进步的动力. 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 实行问题教学,对于学生提出幼稚的、古怪的问题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欢迎争辩. 通过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走出幼稚,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4)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案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另一方面,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同时,教师适当露拙,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否则,教师遮遮掩掩,只会扼杀问题教学.
(5) 是要尊重学生的知识现状,多创设难易适当,能够展示他们个性,使人人都有成功机会的问题情境,使他们的自然性、主要性、创造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展示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
(6) 数学课堂上不能追求场面热烈,一呼百应. 数学课堂活动应是每名学生智力参与的过程. 对每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大胆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力求每名学生都必须智力参与. 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留足空白,个别提问,适时点拨,相互补充,攻破一道道“难”题,在这一环节中,力戒没有独立思考的小组讨论,优生讲差生听的通病,力戒普遍采用的小组讨论,用个别学生发言来取代教师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