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阿太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打记事起,我就搬到了新家,只有每年年初和寒暑假的时候,才会和大家一起,拜访老屋。
  老家是开小店的,五角钱的话梅蜜饯,两块钱的山楂片和三块半的柠檬汽水……一件件货品摆满柜台。初春,我又回到老家,看到了我的阿太。这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女人们在灶台边烧火做饭,摆出一桌大宴席,男人们谈论着点点往事,诉说生意上的起起落落。
  只有我和阿太被置于热闹之外。自然,我们也有的是法子找乐子。我们往铁盒掷糖子,拨弄算账用的大算盘,用寻常物件拼凑出我们的乐趣。临走时,阿太也总会塞给我两个柑橘、几块糖和两罐炼乳,空明澄澈的眼中射出秋日晚霞的光芒万丈。
  当我再一次摸进这家小店时,每个人都对我示意性地笑笑,这其中却没有阿太。我在门口伫立了好一会儿,阿太才艰难地从侧屋里走出来。当我再一次看到她时,她的眸子中再见不到空明澄澈,只有那来自西伯利亚的朔风,吹出了万顷萧条,衣服上也蹭满了灰——曾经一个如此贤惠整洁的女子,竟在老了的时候,埋头于这样的破烂堆里。
  父亲出门前已经告诉过我,阿太老了。是真的老了!
  那个在海边听着海风长大的女子,再也察觉不到海浪搏击心灵的震颤。她得了老年痴呆症,整天与破落货为伍。也许是寻找太公早已消逝的身影,也许是想揽入大海的号呼,前不久,她出走了。她沿着海边走,时而走上堤坝,时而踏上小路,时而迈上田垄。海风撕扯着回忆,飘散在空中,化作几缎白鸥。她的生命被刮进了冬天。她仿佛“自私的巨人”,急于建造心灵的围城,来防止太公残存的音容笑貌和太多转瞬即逝的幸福流淌出去。而那些与其朝夕相处的大人们都在忙着筑起各自心里的围城,一层一层围墙,一道一道关隘,闭塞了阿太与外界的所有通道。她只知道曾经垃圾值钱,就去捡垃圾,她只知道曾经面朝大海時,一派春暖花开,她就出走。
  也正是这次出走,吓坏了我们。她清晨出走,我们却直到傍晚喊她吃饭时才发现她不见了。这时,无数次的熟视无睹终于不得不引起注意了。去找!东南西北各派人手去找,去报案,去贴传单,去发微信……
  终于,阿太停下了。她脚一崴,扭倒在一个浅浅的泥坑里。大地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那声音仿佛一声乌鸦的嘶鸣,一阵黑色的旋风在低空盘桓着,一点一点向下逼近,一点一点啃噬着生命最后的温热,只留下冬天的死寂。
  终于熬过了一个夜,第二天早晨,一辆拖拉机驶过,车上的人对这挣扎在大地上的微弱脉搏嗤之以鼻。幸而寻人的小叔路过,终于在路边找了垂垂将死的阿太。阿太获救了,她又回到了那剥落着红漆的小木门边,用茫然的眼神打量着肃杀的寒冬。大人们也回去了,回到了各自的生活,封锁了各自的围城。
  冬天之所以成为冬天,是人们采撷了春之繁花、夏之乔木和秋之硕果,然后自私地占有,漠然地看待,直到围城内的风雪愈来愈大,愈来愈大,便成了冬。
  “阿太!”我失声喊了出来。“啊?”阿太缓缓把双手拍起来。两个柑橘、几块糖和两罐炼乳,晕着温润的色彩,湿答答地在我的脸上糊开。
  我相信,那被严寒冻得近乎凝固的血液,终将沸腾起来。
  我相信,在这纷纷扬扬,落满每个人心头的冬天里,阿太一定不会被冻住。
其他文献
人生于世,俯仰之间,若碌碌终日,不懂思考,便是一具白白存世的躯壳,如行尸,若走肉,有身而无心。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思想、会思考。有时面对窗外喧嚣的世界,我们这样问自己:究竟我是为何存在?有时面对静谧夜空的繁星,我们也会问自己:我们存在为了什么?我的答案是,我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华丽的躯壳,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善总结、能做事的人,成为一个“行成于思”,对社会有
期刊
家乡的路是最熟悉的。闭上眼,田埂村庄,大路小路,每一个分叉口都清晰可见,我曾自信满满:在这里我不会迷路。  顺着这条走了四十多年的大路骑车由东向西行走,我心情舒畅,哼唱着喜欢的小曲儿,任凭风掠过耳旁。两旁又在修路,不知已经是多少次重修了。记得最先是土路,大多数人开“十一号”,鲜有骑自行车的。后来修成可以两车并行的柏油路,我和老师同学曾经踏着新修的路面,步行着去城里第一次看五光十色、美丽灿烂的烟火,
期刊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喀嚓、喀嚓”的马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了。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在大厅停下来,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给我们听,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
期刊
2005年冬天,姥姥终于走完了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尘归尘,土归土。  我年少时在父母身边长大。那时候,人们大都囿于一方土地,在一天就能看完一辈子的生活里来回打转。时间的凝滞对成人来说,也许是乏味而痛苦的,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却因为可以整日与父母同享天伦而不必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冷漠与疏远。因此那时候的祖辈看顾孙辈,多是辅助帮忙之责,极少全面接手抚养第三代的义务。家中四位祖辈,奶奶1983年因食道癌撒手
期刊
有一座座城市叫圣彼得堡,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我想,这个世界上找不出其他地方像它一样,让我深深地厌着,又深深地爱着。  ——写在答辩结束当夜  喜欢。讨厌。两种矛盾却又共存的情绪,充斥着四年我在圣彼得堡生活的日子。  我喜欢你,彼得堡最惬意的夏天。永远不吝惜阳光的夏天。永远天空湛蓝的夏天。永远青草芬芳的夏天。永远鲜花盛开的夏天。最惬意不过的是在简陋的宿舍阳台上,放置两张休闲椅。仲夏,近子夜,两杯咖啡
期刊
读初二那年,我不小心从一棵榆树上摔下来,左脚骨折,父亲就买辆二手自行车接送我上学。两年过去了,我的脚也早已恢复正常,但父亲仍坚持骑着那辆破车送我上学。自行车浑身上下的斑斑锈迹,就像父亲那布满岁月沦桑的面庞。  那是一个星期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老师正安排周末事宜。父亲又照例穿越夹在道路两侧的众多的“别克”“朗逸”,颇为得意地将自行车停在教室窗户附近那处能透过玻璃望见我的位置。同桌娇娇推推我,递过一个
期刊
《罗马史》中记载,罗马暴君苏佩布的儿子在控制政局后,向父亲询问下一步目标,暴君一言不发地走向花园,用一根棍子用力一扫,把最高的罂粟花顶部切去,儿子立即明白,父亲希望他将地方上最具势力的集团铲除。后人给从中提炼出的故事含义取了一个颇具医学色彩的名字:高大罂粟花综合症。  在社会群体联系日益广泛的今天,这种症候更多地在意识形态中显现。通常,当某个人的知名度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时,总会引来社会群体不约而同
期刊
放学回家要经过很长的一段路,每天坐着公交车,行驶过宽阔的公路,日复一日。放学总是日暮时分,车窗外落日的样子也总是那么相似,悬在一栋栋的高楼空隙里,懒懒的。有时很幸运,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半开了窗,看着窗外匆匆回家的人们,总会觉得日子过得平静又踏实。  车并不总是在主干道上行驶,有时候会拐进幽深而狭窄的小巷,那风景就更是有趣。一进入小巷子,感觉时间都变慢了。巷子里弯弯曲曲的老街道纵横交错,各种营生都
期刊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家乡洛阳一直以“牡丹花城”闻名海内外,这样单调而古老的标签几乎是国人提起洛阳的第一印象,但对我而言,身为洛阳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家乡的佛教文化。  在洛阳城内,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寺庙——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古刹,佛教的“祖庭”。可能是这座寺庙看尽了洛阳的兴衰繁华与历史变迁,让我们这些生长在洛水河畔的当地人深深地感觉到它被赋予的历史痕迹,所以这座古刹常年香火旺盛。而
期刊
【读·美文】  父亲的旧怀表萨里娜·迈勒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对我说:“这是你父亲当年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