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追本溯源,从计划经济的特征到市场经济的特征进行分析,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提供最真实的依据,并据此提出可行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财务;财务管理
一、高校财务管理发展历程
(一)計划经济阶段
计划经济时期指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的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主要特征是:政治经济高度集中,集中管理统一分配,所有单位都是采用行政指令式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运作,高校的教师和管理者由国家选拔或任命,高校的经费由财政直接支持或拨付,政府是高校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甚至是所有者。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的自主权是极低的,各项管理和制度的运行都要依循政府的命令,对自身的发展都是覆盖在政府的任务之下的。这种长期处于集中管理和集中拨付的管理模式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是深远的,长期的行政色彩促使“去行政化改革”的寸步难行,导致财务管理的不严谨,导致财务的监督形同虚设。此外,高度的集权所造成的另一个影响则是财务管理的僵硬,使得每一次财务的预算和审批都缺乏足够的弹性,财力的使用更是进入两个极端,一是高层财务审批的缺乏,一是下层财务审批的僵硬,不利于财力的充分利用。
(二)市场经济阶段
市场经济阶段指的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阶段,包括改革开放初期到建立全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后来的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这个阶段的特征十分明显,即放开了政府的直接管理,破除了政府对高校的高度集中管理,高校开始有了办学自主权,在筹资方面尽管仍然需要财政的支持,但同时拥有了自主筹资或引资的权力。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的“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较高。并且,随着高校自主权力的不断扩大和落实,高校财务管理也更灵活,更具有弹性,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市场经济体制同样给高校财务管理留下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破除了高度集中管理导致高校在统筹上的低效率,导致对高校监督的不足,导致在财务管理上讲究所谓的自主灵活而丧失了重要的规划和监管。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困境
(一)财务管理的理财意识薄弱,成本收益观念较差
高校的财务管理有一个明顯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理财意识和成本意识。许多的领导和财务部的工作人员对于资金的拨付看成是一种公共资源的分配,而这种分配带有很强的公共性,大多抱着“不需要理财”,“理财不关自己事”等想法,财务人员甚至缺乏足够的权力来管理资金财务,仅仅只是一个行政授权的职位,固定的记账员而已。而高校的领导依旧带有传统的思想,即高校资金主要来自财政,因此没有足够的意识去引导资金进入学校,没有足够的思想意识去开拓资金渠道,仍然主要依靠财政的支持,因而在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一旦没有开辟财源的意识和行为,财务管理上依旧“等、靠、要”,高校的财务管理就进入到了一个狭窄的区域,资金缺乏活力,管理低效率。 此外,高校财务管理缺乏足够的成本意识,无论是教师岗还是行政岗的教师,在费用的申请上都极为轻松,只要有合理的理由,而不去注意资金的使用与收益的比例。
(二)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足,会计监督乏力
高校财务管理按理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方法上比较成熟,但事实上,高校的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会计监督的乏力导致所有的监督制度形同虚设。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财务的投资监督,最近许多高校在对外投资、基建项目等领域相继发生问题。高校没有足够的控制制度来监督对外的投资,没有持续的追踪制度控制外部的投资,最终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二是在内部控制上存在不足,主要是指费用的使用。一般在高校的内部资金使用上,看似每次的申请金额并不多,理由也十分合理,但关键在于,长此以往许多教师的多次申请累加起来的金额就非常多,甚至在审核上看不出问题。三是在内部监督制度上存在不足,对教师的申请事项缺乏后期的监督,也就意味着只要教师申请,有足够的理由就能获得需要的资金,导致学校资金存在着安全隐患。
(三)预算管理不健全
高校财务管理的另一个问题是预算管理的不完善、不健全。预算是对财务管理的计划和安排,它决定了高校财务的具体使用方向、具体的使用规模、甚至包括了收支的来源和方向等问题。但这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规划机制,会计制度,跟踪、分析和评价机制等才能完成对高校一年或一定时间内的财务预判。预算确保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益。但当前高校因长期缺乏经营观念,资金上大多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运作,学校领导没有长期的规划,没有开源理财意识,更没有预算管理的心理和制度准备,导致了学校在资金使用上的浪费,超支现象比较普遍。
三、改善和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确立成本管理,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上的成本意识不足,缺乏足够的成本收益分析,因此需要倡导高校建立成本管理制度,从意识上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较快,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的合理利用,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是关键。因此,建立成本管理制度,按成本收益分析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向是必然之举,只有通过严格的成本收益分析才能将资金用在最关键的地方,才能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发展迅速,开放性极强,高校如果没有严谨的制度设计,其在资金的使用上不注意成本效益原则,最终将会导致学校运转的失败。只有在充分的成本分析基础上,有效地运用资金,不断地提升高校的收益,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才能最终提高学校的生存能力。
(二)统一领导,开展全面预算
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不足本质上是缺乏统一的领导,缺乏严格的统一管理,导致在内部控制上的不足。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所应对的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所谓自由市场的副作用。自由市场的背景下要求学校财务的自由和灵活,但一旦这种自由和灵活缺乏足够的领导和统一的监管,就会失去方向性和针对性,财务的管理和资金的使用就会陷入利益之争,会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不断的消耗。最终导致利益失衡或利益均沾,工作低效率运转。无论是何种情况,高校的财务都必须有着集中统一的管理才能高效运转。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统一领导并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中,而是在财务的管理和使用上有着高层的统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除了加强统一领导和实现全面的预算制度以外,我们还需要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的管理,将责任确定到每一个资金申请者和资金使用者。责任制的建立是通过在高校内部建立若干责任单位,赋予每个单位一定的资金自主权力,充分发挥每一个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资金渠道,合理安排使用已有的财务资源。责任制度即要求高校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各院系和各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应是在分级分类管理的背景下进行。各院系和各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应主动接受学校的考核和审核,通过高校统一的管理和统一的方针政策,各院系和各单位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分级管理,将责任确定到每一个申请者和使用者。责任制度还有利于各院系建立自己的预算制度,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并且在集中管理和分权灵活上取得平衡。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财务;财务管理
一、高校财务管理发展历程
(一)計划经济阶段
计划经济时期指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的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主要特征是:政治经济高度集中,集中管理统一分配,所有单位都是采用行政指令式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运作,高校的教师和管理者由国家选拔或任命,高校的经费由财政直接支持或拨付,政府是高校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甚至是所有者。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的自主权是极低的,各项管理和制度的运行都要依循政府的命令,对自身的发展都是覆盖在政府的任务之下的。这种长期处于集中管理和集中拨付的管理模式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是深远的,长期的行政色彩促使“去行政化改革”的寸步难行,导致财务管理的不严谨,导致财务的监督形同虚设。此外,高度的集权所造成的另一个影响则是财务管理的僵硬,使得每一次财务的预算和审批都缺乏足够的弹性,财力的使用更是进入两个极端,一是高层财务审批的缺乏,一是下层财务审批的僵硬,不利于财力的充分利用。
(二)市场经济阶段
市场经济阶段指的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阶段,包括改革开放初期到建立全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后来的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这个阶段的特征十分明显,即放开了政府的直接管理,破除了政府对高校的高度集中管理,高校开始有了办学自主权,在筹资方面尽管仍然需要财政的支持,但同时拥有了自主筹资或引资的权力。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的“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较高。并且,随着高校自主权力的不断扩大和落实,高校财务管理也更灵活,更具有弹性,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市场经济体制同样给高校财务管理留下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破除了高度集中管理导致高校在统筹上的低效率,导致对高校监督的不足,导致在财务管理上讲究所谓的自主灵活而丧失了重要的规划和监管。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困境
(一)财务管理的理财意识薄弱,成本收益观念较差
高校的财务管理有一个明顯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理财意识和成本意识。许多的领导和财务部的工作人员对于资金的拨付看成是一种公共资源的分配,而这种分配带有很强的公共性,大多抱着“不需要理财”,“理财不关自己事”等想法,财务人员甚至缺乏足够的权力来管理资金财务,仅仅只是一个行政授权的职位,固定的记账员而已。而高校的领导依旧带有传统的思想,即高校资金主要来自财政,因此没有足够的意识去引导资金进入学校,没有足够的思想意识去开拓资金渠道,仍然主要依靠财政的支持,因而在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一旦没有开辟财源的意识和行为,财务管理上依旧“等、靠、要”,高校的财务管理就进入到了一个狭窄的区域,资金缺乏活力,管理低效率。 此外,高校财务管理缺乏足够的成本意识,无论是教师岗还是行政岗的教师,在费用的申请上都极为轻松,只要有合理的理由,而不去注意资金的使用与收益的比例。
(二)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足,会计监督乏力
高校财务管理按理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方法上比较成熟,但事实上,高校的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会计监督的乏力导致所有的监督制度形同虚设。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财务的投资监督,最近许多高校在对外投资、基建项目等领域相继发生问题。高校没有足够的控制制度来监督对外的投资,没有持续的追踪制度控制外部的投资,最终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二是在内部控制上存在不足,主要是指费用的使用。一般在高校的内部资金使用上,看似每次的申请金额并不多,理由也十分合理,但关键在于,长此以往许多教师的多次申请累加起来的金额就非常多,甚至在审核上看不出问题。三是在内部监督制度上存在不足,对教师的申请事项缺乏后期的监督,也就意味着只要教师申请,有足够的理由就能获得需要的资金,导致学校资金存在着安全隐患。
(三)预算管理不健全
高校财务管理的另一个问题是预算管理的不完善、不健全。预算是对财务管理的计划和安排,它决定了高校财务的具体使用方向、具体的使用规模、甚至包括了收支的来源和方向等问题。但这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规划机制,会计制度,跟踪、分析和评价机制等才能完成对高校一年或一定时间内的财务预判。预算确保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益。但当前高校因长期缺乏经营观念,资金上大多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运作,学校领导没有长期的规划,没有开源理财意识,更没有预算管理的心理和制度准备,导致了学校在资金使用上的浪费,超支现象比较普遍。
三、改善和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确立成本管理,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上的成本意识不足,缺乏足够的成本收益分析,因此需要倡导高校建立成本管理制度,从意识上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较快,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的合理利用,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是关键。因此,建立成本管理制度,按成本收益分析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向是必然之举,只有通过严格的成本收益分析才能将资金用在最关键的地方,才能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发展迅速,开放性极强,高校如果没有严谨的制度设计,其在资金的使用上不注意成本效益原则,最终将会导致学校运转的失败。只有在充分的成本分析基础上,有效地运用资金,不断地提升高校的收益,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才能最终提高学校的生存能力。
(二)统一领导,开展全面预算
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不足本质上是缺乏统一的领导,缺乏严格的统一管理,导致在内部控制上的不足。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所应对的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所谓自由市场的副作用。自由市场的背景下要求学校财务的自由和灵活,但一旦这种自由和灵活缺乏足够的领导和统一的监管,就会失去方向性和针对性,财务的管理和资金的使用就会陷入利益之争,会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不断的消耗。最终导致利益失衡或利益均沾,工作低效率运转。无论是何种情况,高校的财务都必须有着集中统一的管理才能高效运转。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统一领导并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中,而是在财务的管理和使用上有着高层的统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除了加强统一领导和实现全面的预算制度以外,我们还需要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的管理,将责任确定到每一个资金申请者和资金使用者。责任制的建立是通过在高校内部建立若干责任单位,赋予每个单位一定的资金自主权力,充分发挥每一个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资金渠道,合理安排使用已有的财务资源。责任制度即要求高校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各院系和各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应是在分级分类管理的背景下进行。各院系和各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应主动接受学校的考核和审核,通过高校统一的管理和统一的方针政策,各院系和各单位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分级管理,将责任确定到每一个申请者和使用者。责任制度还有利于各院系建立自己的预算制度,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并且在集中管理和分权灵活上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