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由于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限制以及课外读物较少等原因,学生把习作当成一个包袱,对习作的畏难现象就更为常见。如何发掘农村优势,激发农村孩子的写作兴趣,变“作文恐惧症”为“快乐习作”呢?根据多年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快乐入门,解放心灵
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这种现象与教师作文教学时重形式轻内容,命题死板,要求太多、太高有直接关系。因而要想使学生快乐写作,首先要解放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写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这就要求教師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和学生开展心灵对话,同时降低作文要求,减少束缚,提倡学生放开胆量去写作文,不一定要追求立意的高远、词语的华丽、结构的严谨,写童心之言、童真之言、童趣之言、童性之言就行。
二、走入生活,激发真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身边虽没有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装备,没有丰富的都市生活,但却有广阔的天地,辽阔的农村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不能不说是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有利因素,让学生描写身边的事,描绘身边的景,抒发身边的情,从而让这块沉寂已久的“农家”生活土壤在学生的笔尖下“乐”起来……
三、快乐赞赏,享受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动力,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该热情、真诚地赞赏孩子们的习作,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乐于习作,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这种赞赏,一方面来自教师,另一方面也来自同学与家长。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在细心品味每个孩子习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每一篇习作都写上带有鼓励性和启发性的批语。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伴与家长的赞赏。同学互批时的批语或全班朗读作文后的掌声,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同伴的鼓励,还会品尝到自豪与快乐,从而增强了信心。同样,来自家长的赞誉,让学生品尝到的是来自亲人的鼓励。
四、快乐交流,展示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谁,都有一种渴望别人认同自己劳动成果的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创造机会,尽量创造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的作文多得到些认同,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首先,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将优秀作文在课堂上进行宣读,哪怕是部分章节、部分句子,只要是有特色的,都可以在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其次,我们可以将优秀作文在《学习园地》中张贴,或推荐到小学广播站广播。再者,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投稿,让他们的文字变成铅字或发表于网上。通过交流、展示,让学生品尝到劳动的快乐、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再加上品尝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五、快乐积累,拓宽视野
古人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荀子在《劝学》中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因为平时看的故事书少,电视节目单调,生活范围窄,更需要通过丰富阅读,扩展生活面,增加语言和生活积累。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1.课内积累。教材中的课文不但优美词汇、精彩片断多,还能学习作者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每一篇课文,读懂字、词、句,读懂整篇课文,对课文的好词佳句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
2.课外积累。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使其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阅读应该达到145万字。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阅读各种题材、体裁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拓宽视野。
3.日记积累。读书时坚持做笔记,不仅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同时,鼓励学生坚持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一写,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长期坚持,点滴积累,从词句到表达,时间长了,自然会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作文应该成为快乐的事,让我们将快乐贯穿于习作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在赞赏中获得自信,在交流时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阅读中丰富积累,让作文不再是农村孩子头痛的事。
一、快乐入门,解放心灵
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这种现象与教师作文教学时重形式轻内容,命题死板,要求太多、太高有直接关系。因而要想使学生快乐写作,首先要解放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写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这就要求教師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和学生开展心灵对话,同时降低作文要求,减少束缚,提倡学生放开胆量去写作文,不一定要追求立意的高远、词语的华丽、结构的严谨,写童心之言、童真之言、童趣之言、童性之言就行。
二、走入生活,激发真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身边虽没有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装备,没有丰富的都市生活,但却有广阔的天地,辽阔的农村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不能不说是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有利因素,让学生描写身边的事,描绘身边的景,抒发身边的情,从而让这块沉寂已久的“农家”生活土壤在学生的笔尖下“乐”起来……
三、快乐赞赏,享受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动力,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该热情、真诚地赞赏孩子们的习作,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乐于习作,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这种赞赏,一方面来自教师,另一方面也来自同学与家长。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在细心品味每个孩子习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每一篇习作都写上带有鼓励性和启发性的批语。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伴与家长的赞赏。同学互批时的批语或全班朗读作文后的掌声,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同伴的鼓励,还会品尝到自豪与快乐,从而增强了信心。同样,来自家长的赞誉,让学生品尝到的是来自亲人的鼓励。
四、快乐交流,展示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谁,都有一种渴望别人认同自己劳动成果的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创造机会,尽量创造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的作文多得到些认同,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首先,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将优秀作文在课堂上进行宣读,哪怕是部分章节、部分句子,只要是有特色的,都可以在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其次,我们可以将优秀作文在《学习园地》中张贴,或推荐到小学广播站广播。再者,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投稿,让他们的文字变成铅字或发表于网上。通过交流、展示,让学生品尝到劳动的快乐、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再加上品尝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五、快乐积累,拓宽视野
古人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荀子在《劝学》中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因为平时看的故事书少,电视节目单调,生活范围窄,更需要通过丰富阅读,扩展生活面,增加语言和生活积累。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1.课内积累。教材中的课文不但优美词汇、精彩片断多,还能学习作者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每一篇课文,读懂字、词、句,读懂整篇课文,对课文的好词佳句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
2.课外积累。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使其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阅读应该达到145万字。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阅读各种题材、体裁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拓宽视野。
3.日记积累。读书时坚持做笔记,不仅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同时,鼓励学生坚持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一写,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长期坚持,点滴积累,从词句到表达,时间长了,自然会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作文应该成为快乐的事,让我们将快乐贯穿于习作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在赞赏中获得自信,在交流时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阅读中丰富积累,让作文不再是农村孩子头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