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具有的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的作用。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培育,学会用语文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利用优秀文本陶冶学生情操;进行心灵交流陶冶学生情操;开展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情操
在中学学习过程中,语文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学习科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从众多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和性格都有很强的可塑造性,所以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培育,学会用语文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中学语文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具有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利用语文课既学到文化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利用优秀文本陶冶学生情操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有情感,情感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冶”。教材,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我们可以把它细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审美的情感,包括愉快、悲哀、热情、憎恨、喜悦、神往等情感。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所编选的当代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風格和审美情趣,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可以听到运河边那淙淙的流水声,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而且可以饱览河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可以体察到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而同样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来自《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往复,魂不守神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学者陶涛把它归纳为四美——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因此,可以想象它带给人的美感可以说非常丰富的。
第二类可以称为道德的情感,包含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其中爱国主义更是著名诗人艾青作品中的一个永远唱不尽的主题,选入九年级下册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尤为突出。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第三类叫做理智情感,它包括求知欲、好奇感、兴趣感等。我们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几篇课文为例,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用四个图形来引发议论,层层推理,引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创新性思维,得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的结论;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中,也认为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从而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这样的文章,在我们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2 进行心灵交流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在课堂,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言经验去解读写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言经验,进而提高学习者自身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心灵感染。而在课外,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学完一篇课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学《巨伞下的城市》之后,学生能写本地一处风景的解说词;学习寓言后,学生能自己设想一个寓意写一则寓言故事;学完童话,让学生介绍一篇自己最喜爱的童话等等。这种“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的教学让学生透过多种渠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连系起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在情感教育追求最高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3 开展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告诉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实践是达到目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样,也要通过语文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要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课外活动。
因此,老师陶冶学生的情操除了借助常规的语文课堂之外,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一些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斗争,同样是陶冶学生情操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细心观察,发现情况适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要做到“寓教于乐”,使每个学生都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老师可以根据课文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比如,在学到朱德《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对身边的老人进行采访,了解战争年代的生存环境,并且进行汇总,让学生对当时的艰苦条件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更突出主人公朴实、无私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老师可以利用节日,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办一场独特的晚会,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遇到问题自己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自身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不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合作的问题,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经过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会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形成良好的性格,陶冶自己的情操。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具有学生培养审美情感、铸造学生美好心灵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诗歌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披文”中“入情”,在“入情”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目的,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情操
在中学学习过程中,语文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学习科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从众多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和性格都有很强的可塑造性,所以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培育,学会用语文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中学语文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具有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利用语文课既学到文化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利用优秀文本陶冶学生情操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有情感,情感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冶”。教材,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我们可以把它细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审美的情感,包括愉快、悲哀、热情、憎恨、喜悦、神往等情感。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所编选的当代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風格和审美情趣,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可以听到运河边那淙淙的流水声,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而且可以饱览河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可以体察到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而同样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来自《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往复,魂不守神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学者陶涛把它归纳为四美——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因此,可以想象它带给人的美感可以说非常丰富的。
第二类可以称为道德的情感,包含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其中爱国主义更是著名诗人艾青作品中的一个永远唱不尽的主题,选入九年级下册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尤为突出。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第三类叫做理智情感,它包括求知欲、好奇感、兴趣感等。我们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几篇课文为例,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用四个图形来引发议论,层层推理,引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创新性思维,得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的结论;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中,也认为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从而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这样的文章,在我们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2 进行心灵交流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在课堂,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言经验去解读写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言经验,进而提高学习者自身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心灵感染。而在课外,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学完一篇课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学《巨伞下的城市》之后,学生能写本地一处风景的解说词;学习寓言后,学生能自己设想一个寓意写一则寓言故事;学完童话,让学生介绍一篇自己最喜爱的童话等等。这种“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的教学让学生透过多种渠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连系起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在情感教育追求最高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3 开展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告诉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实践是达到目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样,也要通过语文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要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课外活动。
因此,老师陶冶学生的情操除了借助常规的语文课堂之外,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一些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斗争,同样是陶冶学生情操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细心观察,发现情况适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要做到“寓教于乐”,使每个学生都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老师可以根据课文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比如,在学到朱德《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对身边的老人进行采访,了解战争年代的生存环境,并且进行汇总,让学生对当时的艰苦条件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更突出主人公朴实、无私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老师可以利用节日,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办一场独特的晚会,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遇到问题自己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自身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不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合作的问题,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经过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会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形成良好的性格,陶冶自己的情操。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具有学生培养审美情感、铸造学生美好心灵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诗歌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披文”中“入情”,在“入情”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目的,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