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新的理念的软件的支持,新的理念决定了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需要采用新的方式、方法;需要我们建立起与新理念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新理念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了学生“潜能力”“潜意识”的培养,但在实践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表面化”“潮流化”,操作起来其“可行性”也有一定的障碍。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怎样建立起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评价机制,已成为摆在课改专家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这些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改体验,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决定有什么样的评价机制。我国新的课程标准,根据义务教育的需要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理念指导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根据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也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是在學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而应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体验、探索等方面。
在活动探索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知识技能的形成。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提高自身的从教水平,教师的点拨、指导、合作等作用的发挥,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例如:在学习“字母能表达什么”一节时,教材中创设摆火柴棒的情境,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很容易的说出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摆两个正方形需要7根火柴,在这种情景下,教师应有意识的加大学生的思维力度,问摆10个这样正方形的需要多少根火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这样不同的表现,意味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的思维深度,在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下,教师顺水推舟提出摆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这时有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说明了参与程度的不同。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了学生的潜能力的培养
交流与合作、情感与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空间观念等这些词汇不断地涌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眼前,不断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潜能力、潜意识,作为教师应怎样去培养、激励、评价呢?我个人认为合理、有效的评价将会对学生潜能力、潜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新课程这一“载体”,将“交流与合作”等潜能力、潜意识“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学会与他人交流是未来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从事各项工作都必须有合作精神,都需要善于与人交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是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指导学生从点滴做起——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见解,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策略,交流获得的结果等。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宏观”调控,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是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指导学生把握交流合作的时机,该交流的交流,不该交流的不交流,不能使学生将合作与交流变成“人云亦云”,养成学生惰性的思维,所以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时机、合理的安排,用合理的评价去激励学生正确、有效的“交流、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交流、合作意识的目的。
空间观念、符号感、数感在新课程中的体现的更加明显,对于我们比较熟悉的“知识技能”都是“看的见”“摸得着”的,而“空间观念、符号感、数感”似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它对学生的“思维”“操作”“生活”“感悟”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这些潜在意识,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的标准,引导学生的成长。例如:在学习“认识一百万有多大?”“认识百万分之一”这样的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对数的感受的过程,指导学生从“重量”“体积”“面积”“人口”“高度”等不同的侧面加以感受,这种亲身的感受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真谛。
三、对现实中的评价操作的一点反思
(一)评价的表面化、潮流化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一些改革理念还没有被深刻理解之前,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表现出“表面化”“潮流化”。例如:在评价学生方面多数学校给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而这些记录并没有很好地与学科结合,其中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变成了没有条理的资料容器,而且资料缺乏目标性、针对性,丧失了成长记录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所以类似的评价方法,如何提高其评价信度和效度,如何发挥其关注学生发展过程的优势,都有待提高。
(二)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强
新的评价方式体现出“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种种阻力,如“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哪些内容?标准又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哪些资料?评价结果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一线教师的面前,需要解决。
学生学习的评价在学校教育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力争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力争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结果,不关注过程的评价方式;力争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机制,并以此为“航标”调控教学工作开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怎样建立起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评价机制,已成为摆在课改专家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这些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改体验,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决定有什么样的评价机制。我国新的课程标准,根据义务教育的需要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理念指导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根据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也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是在學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而应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体验、探索等方面。
在活动探索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知识技能的形成。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提高自身的从教水平,教师的点拨、指导、合作等作用的发挥,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例如:在学习“字母能表达什么”一节时,教材中创设摆火柴棒的情境,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很容易的说出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摆两个正方形需要7根火柴,在这种情景下,教师应有意识的加大学生的思维力度,问摆10个这样正方形的需要多少根火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这样不同的表现,意味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的思维深度,在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下,教师顺水推舟提出摆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这时有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说明了参与程度的不同。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了学生的潜能力的培养
交流与合作、情感与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空间观念等这些词汇不断地涌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眼前,不断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潜能力、潜意识,作为教师应怎样去培养、激励、评价呢?我个人认为合理、有效的评价将会对学生潜能力、潜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新课程这一“载体”,将“交流与合作”等潜能力、潜意识“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学会与他人交流是未来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从事各项工作都必须有合作精神,都需要善于与人交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是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指导学生从点滴做起——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见解,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策略,交流获得的结果等。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宏观”调控,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是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指导学生把握交流合作的时机,该交流的交流,不该交流的不交流,不能使学生将合作与交流变成“人云亦云”,养成学生惰性的思维,所以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时机、合理的安排,用合理的评价去激励学生正确、有效的“交流、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交流、合作意识的目的。
空间观念、符号感、数感在新课程中的体现的更加明显,对于我们比较熟悉的“知识技能”都是“看的见”“摸得着”的,而“空间观念、符号感、数感”似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它对学生的“思维”“操作”“生活”“感悟”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这些潜在意识,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的标准,引导学生的成长。例如:在学习“认识一百万有多大?”“认识百万分之一”这样的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对数的感受的过程,指导学生从“重量”“体积”“面积”“人口”“高度”等不同的侧面加以感受,这种亲身的感受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真谛。
三、对现实中的评价操作的一点反思
(一)评价的表面化、潮流化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一些改革理念还没有被深刻理解之前,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表现出“表面化”“潮流化”。例如:在评价学生方面多数学校给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而这些记录并没有很好地与学科结合,其中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变成了没有条理的资料容器,而且资料缺乏目标性、针对性,丧失了成长记录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所以类似的评价方法,如何提高其评价信度和效度,如何发挥其关注学生发展过程的优势,都有待提高。
(二)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强
新的评价方式体现出“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种种阻力,如“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哪些内容?标准又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哪些资料?评价结果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一线教师的面前,需要解决。
学生学习的评价在学校教育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力争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力争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结果,不关注过程的评价方式;力争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机制,并以此为“航标”调控教学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