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入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浪漫之激情,既有气势洁翰,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性格非常独特,旷世少有。与一般盛唐士人相比,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他不愿走科举仕入之途,他想像古代策士那样,“编干诸侯”,“历低卿相”,寄希望于风云际会,一鸣惊人;要么如豪侠之士平交王侯,建立功名后再隐江湖。所以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兼容天下”的思想,想要“济沧生”,“安黎民”;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的自由。但李白这种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在实现中是很难实现的,浪漫与严峻的现实矛盾也常使他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
李白约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开元十八年(公元730)抵达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因失意而归。天宝元年(公元742),因受贺知章引荐,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因醉后让高力士脱靴而激怒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泪止。白身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骛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新唐书·李白传》)李白准备一展鸿图的初衷一度变为失望,他狂饮纵乐,傲睨权贵:“榆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因而谗毁交至:“白壁竟何辜,青绳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他终于在天宝三载(744)上疏自请放还。“这是他的理想与现实相矛盾,酷爱自由,蔑视权贵的性格同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相冲突的必然结果。”(《古国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三年的长安政治生活,使李白对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曾有过“济苍生”“安社稷”抱负的李白,随政治理想的破灭而苦闷失落。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从而也加深了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的信念。
天宝十载至十二载间,李白曾游幽燕,看到安禄山的骄横跋扈,识破了他滋事邀动,图谋不轨的野心。但他奔告无门,理想再度破灭的失望和对祸乱将作的深忧使他内心的痛苦更甚于前。由于理想屡遭挫折,失败打击接踵而至,所以李白这时期的诗歌交织着自信与绝望,追求与颓废,消极与怨恨,崇高与庸俗的复杂矛盾。《将进酒》就是在这种复杂矛盾交织的情绪下写成的。
《将进酒》一诗约作于天宝十载左右,这恰逢李白失意苦闷之时,颓废消沉之际,故而《将进酒》一诗中他将自己的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积金樽空对月。”人生岁月之匆匆,一去而不回,所以作者慷慨而叹:镜中之发朝如青丝,而暮如白雪,既不复青,与河水无异,人生易老如此,何不及时建功立业?但由当时政治腐败,他只能负剑长叹,故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消极行乐情绪,用以抵制现实。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钟鼓馔玉,虽为富贵,但不过一时之乐。《唐诗合解》谓:“‘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此句曰:自古以来,虽圣贤之人能建功立业者,今皆寂寞而无闻矣。唯有饮者能留其名于后世,世虽久而名不泥也,何心拘拘于事功乎?”李白想建功立业,但世事并非如此。“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张翰传》)李白强烈的自信虽然形成了个体理想的最高峰,但客观现实却义不容辞的取代了诗人的自我意识。一方面,他对自我理想有过高的奢望,使他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吻合,这无疑是他思绪苦闷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强烈的自信,使他对功名和政治前景抱有过于美好的幻想,这无疑是他消极的重要因素。诗人以饮酒而寄寓名留后世,不拘于事功,其实是解除这种苦闷的消极情绪的再现。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五花之马,千金之裘,价虽贵重,亦不自惜,以换美酒,同消万古之愁,以馨一日之欢。”(《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诗人怀才不遇,始以自慰。“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为诗人苦闷之时一泄而出之句。虽有慷慨淋漓,老骥伏枥之感,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消极犹然可见。五花之马可以代步,干金之裘可以御寒,囊内无钱,故呼儿将以换其美洒。“因与岑夫子,丹丘生念明镜之白发,圣贤之寂寞,相与对酌以销万占之愁也。而富贵遇合.何庸心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是每个封建士子都有的一种心态,在仕途上一但碰壁,便会产生一系列苦闷与消极情绪。李白在《将进酒》中抒发的便是这种子盾所致的消极情绪。李白在出世与人世的苦闷中不能自救而出,于是他只能到山林、醉乡仙境中寻找精神寄托,吟咏隐居学道和放情纵酒,酒既不能消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神道仙境也虚无缥缈:“每恩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所以他在诗中流露出一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悲观虚无的消极思想。
颓废行乐的消极情绪构成了《将进酒》的主要思想倾向,其中讲到人生短暂,应痛饮尽欢等思想,也是当时士大夫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绪。李白于天宝十一载(752)北游蓟门幽州,后来到江南。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报国之心加入永王的暮府,当永王叛乱罪被肃宗李享下令讨伐时,他也因反叛罪而蒙冤,并长流夜郎。参与政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世,历代文人都似乎如此,从整体上说,他们都无从摆脱政治给他们带来的消极与颓废。李白在屡遭打击,失意苦闷之时写成《将进酒》,难免会染上消极低落之情绪。因为无论是人还是人的情感,都无法逃离社会,社会环境的力量十分巨大,社会心理不可能不侵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作品内在结构上就不可能不带有社会心理的成分,诗人毕竟是创作的主体。
李白约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开元十八年(公元730)抵达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因失意而归。天宝元年(公元742),因受贺知章引荐,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因醉后让高力士脱靴而激怒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泪止。白身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骛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新唐书·李白传》)李白准备一展鸿图的初衷一度变为失望,他狂饮纵乐,傲睨权贵:“榆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因而谗毁交至:“白壁竟何辜,青绳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他终于在天宝三载(744)上疏自请放还。“这是他的理想与现实相矛盾,酷爱自由,蔑视权贵的性格同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相冲突的必然结果。”(《古国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三年的长安政治生活,使李白对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曾有过“济苍生”“安社稷”抱负的李白,随政治理想的破灭而苦闷失落。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从而也加深了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的信念。
天宝十载至十二载间,李白曾游幽燕,看到安禄山的骄横跋扈,识破了他滋事邀动,图谋不轨的野心。但他奔告无门,理想再度破灭的失望和对祸乱将作的深忧使他内心的痛苦更甚于前。由于理想屡遭挫折,失败打击接踵而至,所以李白这时期的诗歌交织着自信与绝望,追求与颓废,消极与怨恨,崇高与庸俗的复杂矛盾。《将进酒》就是在这种复杂矛盾交织的情绪下写成的。
《将进酒》一诗约作于天宝十载左右,这恰逢李白失意苦闷之时,颓废消沉之际,故而《将进酒》一诗中他将自己的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积金樽空对月。”人生岁月之匆匆,一去而不回,所以作者慷慨而叹:镜中之发朝如青丝,而暮如白雪,既不复青,与河水无异,人生易老如此,何不及时建功立业?但由当时政治腐败,他只能负剑长叹,故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消极行乐情绪,用以抵制现实。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钟鼓馔玉,虽为富贵,但不过一时之乐。《唐诗合解》谓:“‘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此句曰:自古以来,虽圣贤之人能建功立业者,今皆寂寞而无闻矣。唯有饮者能留其名于后世,世虽久而名不泥也,何心拘拘于事功乎?”李白想建功立业,但世事并非如此。“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张翰传》)李白强烈的自信虽然形成了个体理想的最高峰,但客观现实却义不容辞的取代了诗人的自我意识。一方面,他对自我理想有过高的奢望,使他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吻合,这无疑是他思绪苦闷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强烈的自信,使他对功名和政治前景抱有过于美好的幻想,这无疑是他消极的重要因素。诗人以饮酒而寄寓名留后世,不拘于事功,其实是解除这种苦闷的消极情绪的再现。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五花之马,千金之裘,价虽贵重,亦不自惜,以换美酒,同消万古之愁,以馨一日之欢。”(《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诗人怀才不遇,始以自慰。“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为诗人苦闷之时一泄而出之句。虽有慷慨淋漓,老骥伏枥之感,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消极犹然可见。五花之马可以代步,干金之裘可以御寒,囊内无钱,故呼儿将以换其美洒。“因与岑夫子,丹丘生念明镜之白发,圣贤之寂寞,相与对酌以销万占之愁也。而富贵遇合.何庸心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是每个封建士子都有的一种心态,在仕途上一但碰壁,便会产生一系列苦闷与消极情绪。李白在《将进酒》中抒发的便是这种子盾所致的消极情绪。李白在出世与人世的苦闷中不能自救而出,于是他只能到山林、醉乡仙境中寻找精神寄托,吟咏隐居学道和放情纵酒,酒既不能消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神道仙境也虚无缥缈:“每恩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所以他在诗中流露出一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悲观虚无的消极思想。
颓废行乐的消极情绪构成了《将进酒》的主要思想倾向,其中讲到人生短暂,应痛饮尽欢等思想,也是当时士大夫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绪。李白于天宝十一载(752)北游蓟门幽州,后来到江南。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报国之心加入永王的暮府,当永王叛乱罪被肃宗李享下令讨伐时,他也因反叛罪而蒙冤,并长流夜郎。参与政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世,历代文人都似乎如此,从整体上说,他们都无从摆脱政治给他们带来的消极与颓废。李白在屡遭打击,失意苦闷之时写成《将进酒》,难免会染上消极低落之情绪。因为无论是人还是人的情感,都无法逃离社会,社会环境的力量十分巨大,社会心理不可能不侵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作品内在结构上就不可能不带有社会心理的成分,诗人毕竟是创作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