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高学年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地成长。这一情况下的有效教学,是对中学教师的重大考验。作为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语文,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那么,语文教师在新条件下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树立一种新的健康的教学观,那就是要享受课堂,乐活语文。这一新语文教学观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要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在适应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例如,教师给予优生的应该是雄心,因为优生的基础较扎实,他的进度相对较快。那么就要鼓励他们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相对于优生,中等学生是绝大多数。教师面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时,应该对他们抱有信心,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差距,鼓励他们保持自信,努力进步。在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有上进心。当他们出现懈怠、甚至放弃时,不能听之任之,要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正确认识学生的新情况,用心倾听学生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教育也受到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情况: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基础学年段发展空前,学生在进入初中时,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已有雏形,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认识和丰富的知识资源。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住学生呈现出的新情况,从而把握教学的方法和进度。
要正确把握住学生的新情况,就是要认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学生主体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任凭学生发挥、也不是弱化教师的功能。对这一观点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强调并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强调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而非控制。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这一点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充分地表现。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一能力体现在实际教学中的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能进行有效引导的主要是听、说、读三大能力。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能够给学生话语权,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几十个学生就有几十种思考;他们的天性是活跃的,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说心里最想说的话。教师要做的,不是控制课堂、牵住学生的思维。而是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语言,去享受一个思维不断碰撞的活跃课堂。要学会从学生的语言中去发现闪光点,要懂得适时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方向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正确方法。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同时把握课堂流程的主要方向,让课堂气氛活跃又不失方向性,让语文教学生动又不失知识性。这样才是一个健康有序的课堂,能让教师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会教语文
在语文教学与课程论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初中语文教师是否会教语文,其决定因素除了正确把握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语文学科。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学?这是必须明白的问题。语文是语言与文字,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运用语言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做题和考试。考试只是现阶段较为有效地检验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而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的真正体现应该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这也说明,教师教的应该是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方法,培养的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同时也是初一班主任,更应该给予学生的是人文性的关怀和行为上的影响。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开展工作。初中,是学生的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重要学段,也是他们个性养成、气质沉淀的关键时刻。作为陪伴学生三年重要时光的班主任,毫无疑问,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认为,一个初一班主任首先确立这样一个观念:优秀的习惯是美丽人生的开端。
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它是一个人习惯的体现。只有有优秀习惯的人,才会重视微小的细节,进而取得成功。
我们面对的是初一的学生,初一的学生刚刚结束较为自由发展小学生活。他们能完成小学向初中的知识对接,但在心理意识层面,他们还不能认识到初中与小学的不同。如果说小学是老师亲手扶着学生学步,那么初中阶段,就可以说是老师在旁指导学生竞走。初中生在学习中要学会的是行为和心理上的双重独立。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要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健康的初中生状态,关键就是在初中一年级这一段时间。在初一,学生刚刚离开小学,他们的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表明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习惯,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是从学生的层面来说的。就班主任而言,在初一阶段,在明确地认识到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迅速提升。比成绩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要培养好习惯,教师就要善于去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用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他们改变。
老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知道,学生正处于十二、三岁的年纪,他们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年龄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自我思维。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用规定、措施强硬地要求他们,强制性的规定只会损伤学生的天性,有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我们要宽容地允许他们保持天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话语时间,听他们去表达,用“疏”取代“堵”,引导他们学会在合适的时机说适当的话。
作为老师,还需要告诉学生的是,自由发言不能等同于随时说话。自由发言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说,向学生强调,在课堂上发言要学会举手,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同学发言时,不能随意打断,要用心去听,尊重同学。当然,这些习惯不是提醒一次或两次就能让学生记住的。教师要给初一学生一个从小学向中学过渡的时间,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需要教师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关注和及时地引导。
一个优秀的习惯,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它甚至会改变一个班级的风貌和教学氛围。班主任,要追求的不只是学生的优秀成绩,比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长远的发展。作为教师,承担的是,打开学生美丽人生的重要责任。
作者简介:
曹婷(1993~ ),女,四川南充人,四川师范大学,专业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师范生,2015年毕业。
一、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要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在适应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例如,教师给予优生的应该是雄心,因为优生的基础较扎实,他的进度相对较快。那么就要鼓励他们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相对于优生,中等学生是绝大多数。教师面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时,应该对他们抱有信心,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差距,鼓励他们保持自信,努力进步。在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有上进心。当他们出现懈怠、甚至放弃时,不能听之任之,要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正确认识学生的新情况,用心倾听学生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教育也受到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情况: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基础学年段发展空前,学生在进入初中时,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已有雏形,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认识和丰富的知识资源。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住学生呈现出的新情况,从而把握教学的方法和进度。
要正确把握住学生的新情况,就是要认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学生主体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任凭学生发挥、也不是弱化教师的功能。对这一观点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强调并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强调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而非控制。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这一点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充分地表现。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一能力体现在实际教学中的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能进行有效引导的主要是听、说、读三大能力。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能够给学生话语权,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几十个学生就有几十种思考;他们的天性是活跃的,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说心里最想说的话。教师要做的,不是控制课堂、牵住学生的思维。而是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语言,去享受一个思维不断碰撞的活跃课堂。要学会从学生的语言中去发现闪光点,要懂得适时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方向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正确方法。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同时把握课堂流程的主要方向,让课堂气氛活跃又不失方向性,让语文教学生动又不失知识性。这样才是一个健康有序的课堂,能让教师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会教语文
在语文教学与课程论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初中语文教师是否会教语文,其决定因素除了正确把握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语文学科。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学?这是必须明白的问题。语文是语言与文字,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运用语言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做题和考试。考试只是现阶段较为有效地检验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而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的真正体现应该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这也说明,教师教的应该是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方法,培养的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同时也是初一班主任,更应该给予学生的是人文性的关怀和行为上的影响。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开展工作。初中,是学生的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重要学段,也是他们个性养成、气质沉淀的关键时刻。作为陪伴学生三年重要时光的班主任,毫无疑问,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认为,一个初一班主任首先确立这样一个观念:优秀的习惯是美丽人生的开端。
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它是一个人习惯的体现。只有有优秀习惯的人,才会重视微小的细节,进而取得成功。
我们面对的是初一的学生,初一的学生刚刚结束较为自由发展小学生活。他们能完成小学向初中的知识对接,但在心理意识层面,他们还不能认识到初中与小学的不同。如果说小学是老师亲手扶着学生学步,那么初中阶段,就可以说是老师在旁指导学生竞走。初中生在学习中要学会的是行为和心理上的双重独立。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要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健康的初中生状态,关键就是在初中一年级这一段时间。在初一,学生刚刚离开小学,他们的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表明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习惯,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是从学生的层面来说的。就班主任而言,在初一阶段,在明确地认识到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迅速提升。比成绩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要培养好习惯,教师就要善于去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用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他们改变。
老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知道,学生正处于十二、三岁的年纪,他们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年龄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自我思维。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用规定、措施强硬地要求他们,强制性的规定只会损伤学生的天性,有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我们要宽容地允许他们保持天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话语时间,听他们去表达,用“疏”取代“堵”,引导他们学会在合适的时机说适当的话。
作为老师,还需要告诉学生的是,自由发言不能等同于随时说话。自由发言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说,向学生强调,在课堂上发言要学会举手,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同学发言时,不能随意打断,要用心去听,尊重同学。当然,这些习惯不是提醒一次或两次就能让学生记住的。教师要给初一学生一个从小学向中学过渡的时间,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需要教师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关注和及时地引导。
一个优秀的习惯,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它甚至会改变一个班级的风貌和教学氛围。班主任,要追求的不只是学生的优秀成绩,比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长远的发展。作为教师,承担的是,打开学生美丽人生的重要责任。
作者简介:
曹婷(1993~ ),女,四川南充人,四川师范大学,专业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师范生,2015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