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薛立国(1990.06-),男,汉族,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大学,博士,金融。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斯密和李嘉图对于劳动价值论都有过自己的观点,马克思、斯密和李嘉图的论述对于劳动价值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斯密和李嘉图以及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其他方面有着差异。本文尝试着比较这些不同,以期望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斯密;李嘉图;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作为一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后来者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斯密在《国富论》的序论中就说明劳动生产一切价值: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假设不受市场状况影响,他认为一般商品价值的多少取决于生产者投入的劳动量,两者必须成正比。李嘉图坚持价值取决于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的原理,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一、关于价值和价值交换的问题
斯密的价值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国富论》一书中。斯密研究价值问题的时候,创先河地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行了区分。与此同时,他还阐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他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有它的交换价值决定。在斯密看来,商品是劳动的自然产物。但是使得劳动生产物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价值,这一系列变化发生的条件以及原因,斯密去没有认真考察过。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对这两种价值的划分,并且对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明确地指出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李嘉图说过,如果一个商品不能满足我们自身的欲望,并且没有什么用处,那么即使得到这件商品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件商品也不会有交换价值的。从这个我们可以发现,在李嘉图看来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他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了区分。李嘉图认为,价值是的决定是由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劳动,而交换价值是在交换过程中两种商品交换的数量关系。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体现了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他在《资本论》中这样写到“作为相同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将形成商品价值”。价值是由抽象劳动组合而成的。是无法具体用肉眼看到,用手摸到的,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富含于商品中,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二、关于价值的决定问题
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同时斯密也说,商品的真实价格是由在获得这个商品时所付出的辛苦来展现的。这其中透露出来的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看法就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这一原理。即,他肯定了两种商品的交换的基础是耗费的劳动。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商品交换就是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然而,劳动是不相同的。这就涉及到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关于这方面斯密也做了一些研究。在《国富论》中,他说“一个小时的困难工作要比一个小时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了更多的劳动量”,从他的观点中我们可以认为,一单位的复杂且艰苦的劳动所生产的商品往往可以交换两个单位甚至更多的简单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斯密已经提出了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的劳动的问题。但是由于历史背景以及思维和方法论上的局限性,造成了斯密没能在价值论上一贯坚持科学的观点。例如,他说商品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的劳动量决定的。
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的学说,在李嘉图看来,商品有两种:一种是罕见的艺术品,珍贵的葡萄酒等,这些商品不能有人类的劳动来增加,这些物品的价值与原来生产时所需要的劳动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是与想得到这些商品的人的自身财富以及对于这些商品的偏好程度决定的;另一种商品仅仅通过劳动者自身增加劳动量就可以增加这些商品的数量。这类商品的价值就是李嘉图的主要关注方向,这类商品的价值仅仅由商品中所含的劳动时间来决定,并且商品的价值和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之间呈现出正向的关系。与斯密的理论相比较,李嘉图坚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李嘉图指出斯密用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来决定商品的价值是错误的,因为这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李嘉图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商品的价值量上,他认为劳动才是价值的来源。因此,虽然李嘉图发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的必要劳动量而不是该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所用的劳动量决定的,但是李嘉图没有发现斯密的观点错误的根源。换句话说,就是李嘉图没有科学的解释为什么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以及怎么样使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的问题。鉴于李嘉图受到的自己资产阶级立场以及观点和方法的局限,他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具体分析到。
马克思认为,“作为价值,商品知识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不考虑在商品交换环节中供求不均衡的情况,马克思对于价值的定义剖析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由商品的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同时马克思也指出:“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这个定义考察了价值在社会层面上,在各种资本相互之间的竞争中形成的特性。
三、关于商品价值的构成
斯密认识到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但是又宣称,商品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分析斯密这种看法的成因,我们可以发现,从阶级立场来看,斯密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看问题,他只关心价值的增加,因为不变资本的价值对于价值的增加没有积极作用,因此,斯密只是重视可以创造的新的价值的劳动,从而忽视了资本的价值。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包括了两方面,其一就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其二就是生产这些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时所耗用的劳动。这是李嘉图劳动价值学说的又一杰出点。但是,究其本质,李嘉图并没有发现创造商品的同一劳动有两个方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指出价格商品中的劳动所表现出来的货币衡量形式,也就是一个货币称谓。在这种概念下,马克思认为生产费用和商品的价值是相等的。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商品时所要向社会索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构成了商品的价值的实体,这个实体借助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也就是生產费用来表现。同时,也以交换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家预付的东西叫做成本价格,虽然这个在资本家看来是资本的耗费。
四、原因分析
他们三者之所以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观点和结论的差异,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经济理论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虽然可能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但是也被当时的历史背景所局限。
2.不同的经济学家的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他们的观点。有人代表了资产阶级,有人代表无产阶级。
3.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是造成理论不同的原因。(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 《国富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2]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4]晏智杰 《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斯密和李嘉图对于劳动价值论都有过自己的观点,马克思、斯密和李嘉图的论述对于劳动价值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斯密和李嘉图以及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其他方面有着差异。本文尝试着比较这些不同,以期望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斯密;李嘉图;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作为一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后来者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斯密在《国富论》的序论中就说明劳动生产一切价值: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假设不受市场状况影响,他认为一般商品价值的多少取决于生产者投入的劳动量,两者必须成正比。李嘉图坚持价值取决于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的原理,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一、关于价值和价值交换的问题
斯密的价值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国富论》一书中。斯密研究价值问题的时候,创先河地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行了区分。与此同时,他还阐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他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有它的交换价值决定。在斯密看来,商品是劳动的自然产物。但是使得劳动生产物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价值,这一系列变化发生的条件以及原因,斯密去没有认真考察过。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对这两种价值的划分,并且对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明确地指出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李嘉图说过,如果一个商品不能满足我们自身的欲望,并且没有什么用处,那么即使得到这件商品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件商品也不会有交换价值的。从这个我们可以发现,在李嘉图看来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他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了区分。李嘉图认为,价值是的决定是由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劳动,而交换价值是在交换过程中两种商品交换的数量关系。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体现了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他在《资本论》中这样写到“作为相同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将形成商品价值”。价值是由抽象劳动组合而成的。是无法具体用肉眼看到,用手摸到的,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富含于商品中,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二、关于价值的决定问题
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同时斯密也说,商品的真实价格是由在获得这个商品时所付出的辛苦来展现的。这其中透露出来的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看法就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这一原理。即,他肯定了两种商品的交换的基础是耗费的劳动。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商品交换就是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然而,劳动是不相同的。这就涉及到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关于这方面斯密也做了一些研究。在《国富论》中,他说“一个小时的困难工作要比一个小时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了更多的劳动量”,从他的观点中我们可以认为,一单位的复杂且艰苦的劳动所生产的商品往往可以交换两个单位甚至更多的简单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斯密已经提出了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的劳动的问题。但是由于历史背景以及思维和方法论上的局限性,造成了斯密没能在价值论上一贯坚持科学的观点。例如,他说商品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的劳动量决定的。
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的学说,在李嘉图看来,商品有两种:一种是罕见的艺术品,珍贵的葡萄酒等,这些商品不能有人类的劳动来增加,这些物品的价值与原来生产时所需要的劳动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是与想得到这些商品的人的自身财富以及对于这些商品的偏好程度决定的;另一种商品仅仅通过劳动者自身增加劳动量就可以增加这些商品的数量。这类商品的价值就是李嘉图的主要关注方向,这类商品的价值仅仅由商品中所含的劳动时间来决定,并且商品的价值和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之间呈现出正向的关系。与斯密的理论相比较,李嘉图坚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李嘉图指出斯密用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来决定商品的价值是错误的,因为这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李嘉图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商品的价值量上,他认为劳动才是价值的来源。因此,虽然李嘉图发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的必要劳动量而不是该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所用的劳动量决定的,但是李嘉图没有发现斯密的观点错误的根源。换句话说,就是李嘉图没有科学的解释为什么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以及怎么样使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的问题。鉴于李嘉图受到的自己资产阶级立场以及观点和方法的局限,他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具体分析到。
马克思认为,“作为价值,商品知识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不考虑在商品交换环节中供求不均衡的情况,马克思对于价值的定义剖析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由商品的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同时马克思也指出:“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这个定义考察了价值在社会层面上,在各种资本相互之间的竞争中形成的特性。
三、关于商品价值的构成
斯密认识到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但是又宣称,商品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分析斯密这种看法的成因,我们可以发现,从阶级立场来看,斯密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看问题,他只关心价值的增加,因为不变资本的价值对于价值的增加没有积极作用,因此,斯密只是重视可以创造的新的价值的劳动,从而忽视了资本的价值。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包括了两方面,其一就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其二就是生产这些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时所耗用的劳动。这是李嘉图劳动价值学说的又一杰出点。但是,究其本质,李嘉图并没有发现创造商品的同一劳动有两个方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指出价格商品中的劳动所表现出来的货币衡量形式,也就是一个货币称谓。在这种概念下,马克思认为生产费用和商品的价值是相等的。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商品时所要向社会索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构成了商品的价值的实体,这个实体借助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也就是生產费用来表现。同时,也以交换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家预付的东西叫做成本价格,虽然这个在资本家看来是资本的耗费。
四、原因分析
他们三者之所以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观点和结论的差异,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经济理论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虽然可能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但是也被当时的历史背景所局限。
2.不同的经济学家的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他们的观点。有人代表了资产阶级,有人代表无产阶级。
3.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是造成理论不同的原因。(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 《国富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2]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4]晏智杰 《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