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类文本的教学解读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tj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传类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检验,具有史学和文学的双重特色。作为史学著作,它通过记人叙史来总结历史规律,探寻事理逻辑,揭示人生哲理;作为文学作品,它用语精要,构思独特,表现古人对是非善恶、荣辱沉浮等历史、人事的思考总结,融汇了人们对历史的睿智评价。这种文质兼美的文本更有利于学生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同时,感悟文字叙述的情理之美,进而走进历史,思考人生。本文拟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来例释史传类文本的独特教学价值。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看似浅易通俗。但前人有评:“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清·朱彝尊《经文考》)“高深若山海”于本文何从见得?看似浅易通俗的叙述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耐人寻味的深意?
  一、“简笔”蕴深意
  所谓“简笔”,是指在叙述上用语精练又含义丰富的句子。在惜墨如金的优秀史家眼里,简笔是一种常用的创作手段,简而不陋、简而不凡是其基本原则。例如,首段第一句话:“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这句话简要说明晋秦伐郑的原因。晋伐郑,是晋公子重耳(即文中的晋侯)逃亡之时在郑国没有得到礼遇,心有嫌怨所致,故曰“以其无礼于晋”。《史记·晋世家》也有记载:
  “郑叔瞻谏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曰:‘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
  可是,矛盾明明在于晋郑两国,况且,也没有特别重大的矛盾。晋伐郑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真实目的是要吞并郑。那么,秦为何参与其中?
  郑是微末小国,夹在晋楚两国之间,“且贰于楚也”一句表明,此时郑弃晋而倒向楚,楚是郑的“后台老板”。倘若晋伐郑,楚一定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凭一己之力难以战胜郑楚两国,晋很明智地请秦来助阵。秦出于对“一杯羹”的贪婪,自然就出兵了。这样,慑于晋秦两国的威力,楚也不敢轻易出手助郑了。可见,秦是被晋拉来做帮凶的。因此,在叙述上是“晋侯、秦伯围郑”而不是“秦伯、晋侯围郑”,晋侯、秦伯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首句仅17个字,却揭示出当时微妙的列国间关系和这场战争的深层原因,以及秦作为“第三者”参战的真实意图。一处简笔,可能会让人不屑一顾,但用心揣摩,细细品味出其中的深意后,就能领悟到作者用语的精要了。
  二、“繁笔”彰要害
  在叙述的紧要处、关键处泼墨,细致地刻画铺陈,即“繁笔”写法。“繁笔”是作者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文字,彰显创作的神韵,其重要性当然不容小觑。
  晋郑交战,为利所驱的秦前来助阵,为何又仅在烛之武的一番游说后就轻易撤兵了呢? 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威力何在?细察文本,这段说辞共10句话125个字,是文本中最重要的一处繁笔: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⑩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序号和“‖”为笔者所加)
  如上文所示,笔者将烛之武的说辞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认清形势,放低姿态;第二层次正反对比,晓以利害;第三层次陈说历史,挑拨离间。第一层次是游说展开的基础,且“秦、晋围郑”,烛之武有意将“秦”放在“晋”之前,让秦伯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易于接受烛之武后面的陈说。第二层次将“亡郑”与“舍郑”对举,表明亡郑于秦无利有害:“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并且,秦希望割占郑的国土本就是幻想,好处终将落入晋的“腰包”,“焉用亡郑以陪邻”一语点醒梦中人,晋的壮大是对秦莫大的威胁。第三层次借当年秦晋两国由“秦晋之好”到“秦晋交恶”的历史恩怨,摆出晋贪婪成性的实例,推断秦在亡郑后也将一无所得;非但如此,实力壮大后的晋必将“肆其西封”,倒霉的必然是秦。烛之武言之凿凿,秦伯心有余悸。
  这处繁笔的妙处在于繁而不扰,每个句子都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作用,絲毫没有赘余之感。而且,句与句组合严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秦伯的情绪由“得意”到“惊讶”再到“后怕”,最终不得不接受烛之武的建议。这也突出了标题“烛之武退秦师”中“退”的内涵。
  三、“伏笔”出匠心
  “伏笔”是作者在叙述中设的“局”,目的是使文章在结构上严谨周密,在情理上前后观照、严丝合缝,让读者在阅读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段开头,佚之狐劝郑伯派烛之武出使游说秦伯。佚之狐自然是看出了晋伐郑的真实意图和晋秦联手的实际原因。在当时的形势下,郑若请求晋退兵必是徒劳,请求楚发兵支援也是妄想,唯一可行的就是说服秦退兵而脱离困境。从情理上分析,烛之武的游说必须有一个关键前提:烛之武夜访秦伯不能让晋侯知晓。否则,游说很难顺利进行,甚至烛之武此去会有性命之忧。而文本的叙述恰恰满足了这个条件,请看首段第二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正是因为晋、秦都自有打算,各怀鬼胎,联盟基础的不牢给了烛之武一个天机。“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一处伏笔,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了情理上的铺垫。史家匠心独运、心思缜密,令人叹服。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高中语文经典作品细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B-a/2016/02/5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
其他文献
观摩了特级教师徐金国老师执教的《卖炭翁》一课,并聆听了徐老师《关注文本内容,更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的讲座,笔者对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结合课例具体阐述。  一、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种专业化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语言形式,这应当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  徐老师的《卖炭翁》,整节课共分为四个板块,设计了有层进关系的四个学
期刊
批判性思维属于理性思维的一种,主要是指在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肯定、质疑或批判。初中生身心发育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不仅可以有效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丰富语文学习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深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禁锢,充分锻炼创造能力、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学习习惯。  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有益
期刊
周记自由活泼,能展现学生的灵气和才情,是让学生自由表达生活的重要途径。  其實,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乐意写周记的,初始阶段他们还是觉得非常头痛,主要是没东西可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立足教材,鼓励学生走进文本,体验和感悟教材中的精华,从而积极地孕育写作情感与写作的兴趣。如果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倾诉欲望。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写
期刊
在名著阅读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部分初中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不足,阅读方法欠缺。改变这一现状,可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探索解决之道。  老师与家长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明白经典阅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以此引导他们主动阅读。专家讲座、多媒体教学、电影观摩、片段鉴赏等,都可作为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突破口。  制订名著阅读计划,让学生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系统融入了名著阅读的整体设计与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进行指导?特别是当阅读对象是外国科幻作品,阅读群体是农村初中学生的时候。  去年,指导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这部名著时,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后,概括每章的情节,总结人物形象。结果发现,学生阅读的速度很慢,兴致不高。是不是学生普遍对这部名著不感兴趣呢?调查下来,却发现事实恰恰相反,许多学生很喜欢这部名著。那么,教师对学生名著阅
期刊
【编者按】“新优质初中”特指此前比较薄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本地生源流失明显,如今教育部门不仅在财政投入、硬件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更是通过课程开发、学科教研、科研送教等方式提升其教育质量的一批学校。“补偿教学”是指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以减少其课业学习困难和增进课业学习能力。一般情况下,这种针对性的补偿教学行为是“后置”的,强调知识的训练与巩固。但根据新优质初中学情,学生知识缺漏、学习动力不
期刊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还原教材情境,人为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场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即达到“景”“情”“语”浑然一体的境界。  下面笔者就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1.利用多媒体创设艺术情境,引发学生想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声音、画面等多媒体手段,将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进入情境,
期刊
在《关雎》中,对“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两个章节内容比较普遍的理解是“幻想说”,戴君恩、程俊英、刘毓庆等名家都持此说,因此沿袭下来。这种说法成为诗学研究中较为通行的观点,落实到中小学教学,教学参考书上也取此解。笔者在教学此诗的过程中,读到的不是“幻想”反而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推进,姑且名之为“真实说”。笔者查询资料,细读诗歌,试为“真实说”寻得更多的合理性。此观点仅代表笔者的一点探索,并不意味着否定“
期刊
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任务情境的设计,要有写作技能的传授,要有病文的指导修改,才能激发学生“写”的动力,凝聚学生“写”的功力,保持学生“写”的定力,让学生的文字以更好的状态输出、呈现。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如何突出中心”一课为例,探讨写作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情境导入,激发写之动力  “情境”顧名思义即“情景、境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入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场景,能够带给
期刊
《世说新语·咏雪》记述了东晋名士谢安大雪之日于家中与“兄子胡儿”谢朗以及“兄女”谢道韫咏雪的逸事,表现了谢家儿女杰出的文学才华,同时透出谢安家族家庭生活的雅趣。笔者试就“公大笑乐”之缘由做探究。  一、源于创作现场的精彩表现  1.赞叹于兄女的咏絮之才。从形上看,雪若柳絮,显出其轻盈、随风起舞的特点,也照应了“白雪纷纷”一句;从神采上说,该比喻带着美好的意味,柳絮翩翩,凭借风儿展示着柔美的身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