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所以受到大都市人们的欢迎
上海市金山区在全市是相对农业比重较大区。在上世纪70年代金山就以发展养猪闻名全国。现在不光是现代农业园区搞得有气派,就是一直不被人看好的“农家乐”,也创造出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上海有个廊下镇
金山区有个廊下镇,位于沪、浙交界,交通便利,距上海市区约80公里,距最近的A6高速张堰出口12分钟车程,莘廊专线直达市区只需70分钟,距杭州湾跨海大桥车程约30分钟,而中华村农家乐就坐落于廊下镇。
从2006开始,廊下镇在上海著名的锦江国际集团等多家企业、院校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和发掘廊下镇独特的田园景观、民俗文化资源,从而打造观光休闲农业。目前村内已有锦江中华村农家乐、金山农村新天地、23户世博农家、上海农业科普馆金山馆、玉环灵芝基地、盛姆仙桃园、艺林垂钓中心、农家乐马场、碧林度假村、农科院葡萄采摘基地、中华桑果采摘园、八百亩高尔夫草坪基地、七百亩彩色树基地、中华村草鸡养殖基地、中华村会务中心等景点和项目落户。
中华村农家乐项目采取股份制经营,而锦江国际集团是主要投资者,成为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锦江集团引入集团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进行运作。通过租赁农民整栋或部分闲置的农宅,在保持外面“白墙、黛瓦、观音兜”景观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三星级酒店或经济型酒店标准,对农家屋内部进行现代化装修。目前已经租赁了19户农民的房子,形成了200张床位的接待能力。客房正式投入使用后,由锦江公司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农民为农家乐提供房屋,每月收取每平方米6元的房租。
农家乐正式开业后所需服务人员都是从当地农民中挑选的,用星级宾馆的标准来进行培训,最后输送到厨师、保安、客房服务员等岗位上。目前已安排当地农民就业60多人,平均工资水平都在1100多元。参加农家乐的农户连工资加房租一年可以增加收入几万元。
打“廊下莲湘”品牌
廊下镇发展农家乐,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客源,而靠发掘优秀的人文资源提升农家乐的内涵。这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提升了廊下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早在2007年初,廊下就通过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先后产生了镇标、吉祥物、宣传口号、镇歌和旅游形象代言人等,形成了特有的形象识别系统。一根小小的莲湘棒,串起廊下“人人会打莲湘的梦想”,打莲湘不仅成为全镇一万多人的体育健身和文化休闲活动,更是吸引游客互动参与的精彩文化体验。
莲湘,就是两端串有铜钱、绸布,表面漆上颜色的一根竹棒。而打莲湘,就是由一人、数人或数十人手执莲湘棒配乐而舞,舞动时莲湘棒发出的声响清脆悦耳。在普通人眼中,这不过就是一种民间舞蹈。然而,廊下镇却把“打莲湘”做大做强,成为该镇的一个“文化品牌”。如今,全镇已有莲湘队伍30余支,会打莲湘的超过一万多人,占全镇人数近1/3。
据考证,莲湘这朵绚丽的民俗文化奇葩已在廊下民间流传了138个年头。2006年4月,廊下莲湘被列入金山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着这个契机,廊下镇将打莲湘作为“一镇一品”特色文化项目,在全镇大力推广。同年5月,廊下小学编发了校本教材《廊下民间艺术——打莲湘》,明确三年级学生每星期上一节莲湘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项目加以推进,要求廊下小学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打出一套漂亮的莲湘。另外,廊下镇在全镇12个行政村、各学校、社区都组建了莲湘队。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廊下莲湘”频频在市级、国家级活动中亮相。2009年6月,廊下莲湘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1月,廊下镇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莲湘文化之乡”和“中国莲湘文化传承基地” 。这就是他们制定的“举农业旗,走旅游路,唱文化戏,打廊下牌”方针。
学习廊下好榜样
廊下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立足长远,从生产方式、硬件设施、产业培育和文化构建四个方面,全方位为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通搭建了一座座桥梁。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首先,廊下以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依靠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其次,走产业融合的道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目标的均衡发展。在这里第一产业通过开展农家乐实现与三产的融合,农民的生活资料通过出租给企业实现生产与生活目标的共同发展,而开展农家乐则改善了环境,使农村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再次,廊下主打文化牌,使民俗文化成为产业发展中的宝贵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里“白墙、黛瓦、观音兜”的建筑文化,锦江厨师与农民厨师发掘整理传承的饮食文化,可供游客体验采摘、垂钓、农事活动的农耕文化和以“打莲湘”为代表的十大文化品牌成为提升廊下“农家乐”的基础和资本。
最后,走以城带乡,以企促农的新型道路。中华村以前只是一个普通村庄,现在每天有六班与城市地铁相连的旅游专线巴士运营,从而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融合。
(作者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高级经济师)
上海市金山区在全市是相对农业比重较大区。在上世纪70年代金山就以发展养猪闻名全国。现在不光是现代农业园区搞得有气派,就是一直不被人看好的“农家乐”,也创造出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上海有个廊下镇
金山区有个廊下镇,位于沪、浙交界,交通便利,距上海市区约80公里,距最近的A6高速张堰出口12分钟车程,莘廊专线直达市区只需70分钟,距杭州湾跨海大桥车程约30分钟,而中华村农家乐就坐落于廊下镇。
从2006开始,廊下镇在上海著名的锦江国际集团等多家企业、院校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和发掘廊下镇独特的田园景观、民俗文化资源,从而打造观光休闲农业。目前村内已有锦江中华村农家乐、金山农村新天地、23户世博农家、上海农业科普馆金山馆、玉环灵芝基地、盛姆仙桃园、艺林垂钓中心、农家乐马场、碧林度假村、农科院葡萄采摘基地、中华桑果采摘园、八百亩高尔夫草坪基地、七百亩彩色树基地、中华村草鸡养殖基地、中华村会务中心等景点和项目落户。
中华村农家乐项目采取股份制经营,而锦江国际集团是主要投资者,成为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锦江集团引入集团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进行运作。通过租赁农民整栋或部分闲置的农宅,在保持外面“白墙、黛瓦、观音兜”景观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三星级酒店或经济型酒店标准,对农家屋内部进行现代化装修。目前已经租赁了19户农民的房子,形成了200张床位的接待能力。客房正式投入使用后,由锦江公司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农民为农家乐提供房屋,每月收取每平方米6元的房租。
农家乐正式开业后所需服务人员都是从当地农民中挑选的,用星级宾馆的标准来进行培训,最后输送到厨师、保安、客房服务员等岗位上。目前已安排当地农民就业60多人,平均工资水平都在1100多元。参加农家乐的农户连工资加房租一年可以增加收入几万元。
打“廊下莲湘”品牌
廊下镇发展农家乐,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客源,而靠发掘优秀的人文资源提升农家乐的内涵。这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提升了廊下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早在2007年初,廊下就通过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先后产生了镇标、吉祥物、宣传口号、镇歌和旅游形象代言人等,形成了特有的形象识别系统。一根小小的莲湘棒,串起廊下“人人会打莲湘的梦想”,打莲湘不仅成为全镇一万多人的体育健身和文化休闲活动,更是吸引游客互动参与的精彩文化体验。
莲湘,就是两端串有铜钱、绸布,表面漆上颜色的一根竹棒。而打莲湘,就是由一人、数人或数十人手执莲湘棒配乐而舞,舞动时莲湘棒发出的声响清脆悦耳。在普通人眼中,这不过就是一种民间舞蹈。然而,廊下镇却把“打莲湘”做大做强,成为该镇的一个“文化品牌”。如今,全镇已有莲湘队伍30余支,会打莲湘的超过一万多人,占全镇人数近1/3。
据考证,莲湘这朵绚丽的民俗文化奇葩已在廊下民间流传了138个年头。2006年4月,廊下莲湘被列入金山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着这个契机,廊下镇将打莲湘作为“一镇一品”特色文化项目,在全镇大力推广。同年5月,廊下小学编发了校本教材《廊下民间艺术——打莲湘》,明确三年级学生每星期上一节莲湘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项目加以推进,要求廊下小学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打出一套漂亮的莲湘。另外,廊下镇在全镇12个行政村、各学校、社区都组建了莲湘队。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廊下莲湘”频频在市级、国家级活动中亮相。2009年6月,廊下莲湘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1月,廊下镇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莲湘文化之乡”和“中国莲湘文化传承基地” 。这就是他们制定的“举农业旗,走旅游路,唱文化戏,打廊下牌”方针。
学习廊下好榜样
廊下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立足长远,从生产方式、硬件设施、产业培育和文化构建四个方面,全方位为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通搭建了一座座桥梁。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首先,廊下以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依靠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其次,走产业融合的道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目标的均衡发展。在这里第一产业通过开展农家乐实现与三产的融合,农民的生活资料通过出租给企业实现生产与生活目标的共同发展,而开展农家乐则改善了环境,使农村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再次,廊下主打文化牌,使民俗文化成为产业发展中的宝贵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里“白墙、黛瓦、观音兜”的建筑文化,锦江厨师与农民厨师发掘整理传承的饮食文化,可供游客体验采摘、垂钓、农事活动的农耕文化和以“打莲湘”为代表的十大文化品牌成为提升廊下“农家乐”的基础和资本。
最后,走以城带乡,以企促农的新型道路。中华村以前只是一个普通村庄,现在每天有六班与城市地铁相连的旅游专线巴士运营,从而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融合。
(作者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