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的廊下模式

来源 :中国生态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所以受到大都市人们的欢迎
  上海市金山区在全市是相对农业比重较大区。在上世纪70年代金山就以发展养猪闻名全国。现在不光是现代农业园区搞得有气派,就是一直不被人看好的“农家乐”,也创造出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上海有个廊下镇
  金山区有个廊下镇,位于沪、浙交界,交通便利,距上海市区约80公里,距最近的A6高速张堰出口12分钟车程,莘廊专线直达市区只需70分钟,距杭州湾跨海大桥车程约30分钟,而中华村农家乐就坐落于廊下镇。
  从2006开始,廊下镇在上海著名的锦江国际集团等多家企业、院校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和发掘廊下镇独特的田园景观、民俗文化资源,从而打造观光休闲农业。目前村内已有锦江中华村农家乐、金山农村新天地、23户世博农家、上海农业科普馆金山馆、玉环灵芝基地、盛姆仙桃园、艺林垂钓中心、农家乐马场、碧林度假村、农科院葡萄采摘基地、中华桑果采摘园、八百亩高尔夫草坪基地、七百亩彩色树基地、中华村草鸡养殖基地、中华村会务中心等景点和项目落户。
  中华村农家乐项目采取股份制经营,而锦江国际集团是主要投资者,成为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锦江集团引入集团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进行运作。通过租赁农民整栋或部分闲置的农宅,在保持外面“白墙、黛瓦、观音兜”景观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三星级酒店或经济型酒店标准,对农家屋内部进行现代化装修。目前已经租赁了19户农民的房子,形成了200张床位的接待能力。客房正式投入使用后,由锦江公司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农民为农家乐提供房屋,每月收取每平方米6元的房租。
  农家乐正式开业后所需服务人员都是从当地农民中挑选的,用星级宾馆的标准来进行培训,最后输送到厨师、保安、客房服务员等岗位上。目前已安排当地农民就业60多人,平均工资水平都在1100多元。参加农家乐的农户连工资加房租一年可以增加收入几万元。
  打“廊下莲湘”品牌
  廊下镇发展农家乐,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客源,而靠发掘优秀的人文资源提升农家乐的内涵。这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提升了廊下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早在2007年初,廊下就通过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先后产生了镇标、吉祥物、宣传口号、镇歌和旅游形象代言人等,形成了特有的形象识别系统。一根小小的莲湘棒,串起廊下“人人会打莲湘的梦想”,打莲湘不仅成为全镇一万多人的体育健身和文化休闲活动,更是吸引游客互动参与的精彩文化体验。
  莲湘,就是两端串有铜钱、绸布,表面漆上颜色的一根竹棒。而打莲湘,就是由一人、数人或数十人手执莲湘棒配乐而舞,舞动时莲湘棒发出的声响清脆悦耳。在普通人眼中,这不过就是一种民间舞蹈。然而,廊下镇却把“打莲湘”做大做强,成为该镇的一个“文化品牌”。如今,全镇已有莲湘队伍30余支,会打莲湘的超过一万多人,占全镇人数近1/3。
  据考证,莲湘这朵绚丽的民俗文化奇葩已在廊下民间流传了138个年头。2006年4月,廊下莲湘被列入金山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着这个契机,廊下镇将打莲湘作为“一镇一品”特色文化项目,在全镇大力推广。同年5月,廊下小学编发了校本教材《廊下民间艺术——打莲湘》,明确三年级学生每星期上一节莲湘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项目加以推进,要求廊下小学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打出一套漂亮的莲湘。另外,廊下镇在全镇12个行政村、各学校、社区都组建了莲湘队。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廊下莲湘”频频在市级、国家级活动中亮相。2009年6月,廊下莲湘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1月,廊下镇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莲湘文化之乡”和“中国莲湘文化传承基地” 。这就是他们制定的“举农业旗,走旅游路,唱文化戏,打廊下牌”方针。
  学习廊下好榜样
  廊下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立足长远,从生产方式、硬件设施、产业培育和文化构建四个方面,全方位为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通搭建了一座座桥梁。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首先,廊下以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依靠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其次,走产业融合的道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目标的均衡发展。在这里第一产业通过开展农家乐实现与三产的融合,农民的生活资料通过出租给企业实现生产与生活目标的共同发展,而开展农家乐则改善了环境,使农村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再次,廊下主打文化牌,使民俗文化成为产业发展中的宝贵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里“白墙、黛瓦、观音兜”的建筑文化,锦江厨师与农民厨师发掘整理传承的饮食文化,可供游客体验采摘、垂钓、农事活动的农耕文化和以“打莲湘”为代表的十大文化品牌成为提升廊下“农家乐”的基础和资本。
  最后,走以城带乡,以企促农的新型道路。中华村以前只是一个普通村庄,现在每天有六班与城市地铁相连的旅游专线巴士运营,从而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融合。
  (作者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高级经济师)
其他文献
近年来,过度建设导致不少景区压力骤增,许多景区也开始了转型的实践,九寨沟“沟内游、沟外住”、黄山“山上游、山下住”等模式均产生了不错的反响。然而,这样的补救毕竟属于“后知后觉”。若要做到未雨绸缪,则必须在规划时期就少做加法。  景区规划的目标主要有资源、市场、社区三种导向,但归根结底都属于经济导向型。景区存在多重利益主体,诉求不一——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企业要效益,旅游者要风景,居民要增收。经
期刊
这几乎是当下大多数国人的出游观念,以“到此一游”式的游览观光仍然是被国人普遍接受的行为共识。  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因为门票和交通价格占去了旅行的大部分费用,游客只好克扣肚子和身子,买面包香肠充饥,住便宜的旅店,“出来是看景的,把钱花在吃住上太不值得了。”真应验了那句“秀色可餐”的老话,把美景当饭吃了。  跟团的经历也不美妙。十几个人一桌餐,清汤寡水的饭菜仅能抵饱。为了降低成本,餐标订
期刊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观鸟活动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民间观鸟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在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中间,林超英十分显眼,在他身边的是一群手拿雪茄,身背高倍望远镜的英国人。林超英和他们一样,玩起了闲情逸趣——观鸟。  猎鸟原本是一种原始的生活方式,但在18世纪中晚期英国贵族们的猎枪下,却愈渐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于是,观鸟活动兴起,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世界上最流行的户外运动项目之一。  在很多香
期刊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学会“休闲”、懂得“休闲”可并不容易。30年前,别说是休闲,就连休假都是奢侈品。现在,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调节生活、享受人生已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在城市化问题空前严峻的全球背景下,人们愈发向往纯真的山水森林、淳朴的民俗民风,生态旅游活动方兴未艾,不少景区纷纷打出“生态牌”。  那么,选择怎样的休闲方式才能在有限的闲暇中充分愉悦身心?景区策划何种休闲产品才能够凸显生态旅游特色?笔
期刊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舌尖上的旅游”应运而火,从一小批人的自发探索,走向有规模的赏景寻“味”。其实品“味”本来就与看景一样精彩,与游乐一样惬意,但“舌尖上的旅游”却一直尴尬着,原因何在?  大部分游客重视看而忽视吃,宁可为看景而高价买单,却为品“味”而惜财,这是第一个原因;旅行社在设计产品、推荐旅游线过程中,更多迎合“看景”和“游乐”的需求,且压低成本,让每日必不可少的三餐变成“填肚
期刊
英国的饮食特色实在太简单,除了红茶就是炸鱼薯条和奶酪,烹饪方式非烤即煎,基本乏善可陈。但英国却有“文化”这件秘密武器,1840年贝德芙公爵夫人发明的下午茶,让英国的贵族文化历史伴着红茶味飘香万里,风靡全球。  就拿伦敦来说,这里一年四季都在办美食节,且花样翻新,巧克力节、奶酪与葡萄酒节、咖啡节……别管唱主角的是不是英国特产,伦敦美食节却无可争议,成为伦敦旅游中独具特色的亮点。  春天里,伦敦南岸边
期刊
从思路、理念、目标中定位,确定了“全面生态化”的发展方向,使生态环境和水文化得到合理有效的展示和利用  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这里有看不完的蓝天白云,吸不尽的清新空气,这里有人间至清的山泉,世间最美的阳光,这里是金丝大峡谷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金丝峡水利风景区依秦岭东南而居,缘丹江润泽而兴,沪陕高速可达。风景区面积41.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9%,是南水北调中线工
期刊
政府一直在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新近颁布的《实施意见》为旅游业的发展又增添了一股积极力量  在今年第一季度旅游市场迎来了“开门红”后,国家旅游局快马加鞭,于6月底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旅游业将全方位向民间资本开放。此次《实施意见》,不仅全方位覆盖了旅游业传统领域,在新领域也鼓励创新,在政策力度上更是前所未有。  受旅游业发展持续利好、政策
期刊
中华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因地理、风土各异造成南北的饮食文化的各自精彩。行走大地的过程中,饱览风景之外的品“味”更是深入读懂中国文化的切口  八大菜系中的地理故事  有一个笑话,说婆媳吵嘴,媳妇跳了井。儿子知道了,说:“不咋!”拿了一根大葱在井口晃了一下,媳妇就爬上来了。这说的就是北方菜系代表——鲁菜。北方气候寒冷,鲁菜邻近京城,吸收宫廷菜的精华,选料多鱼翅、燕窝、鲍鱼等山珍海味,善用葱香调味是鲁菜
期刊
从古至今,旅行与美食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旅游让美食传播更远,美食丰富了旅游的乐趣  据说400年前那位叫徐霞客的大旅行家,走南闯北,以浙江宁海开篇,首宿梁皇驿。他以为路上人烟稀少,要驿丞给他准备点干粮。当时,宁海县西南前童镇的麦饼太厚,冷了就咬不动。徐霞客得知后,叫人贴薄一点。好客的梁皇街妇女争相做麦饼,一擂再擂,越擂越薄。贴后的薄饼给徐霞客一尝,发觉比先前还好吃,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宁海特产“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