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和宝藏,国学的存在,使得语文学科具有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让语文学科闪耀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文明之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将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而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其中国学的内容比重将会逐渐增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的经典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本文将结合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探讨关于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
【关键词】国学经典;初中语文;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学之风逐渐盛行,央视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更是让许多人了解到了国学的魅力。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珍视和保护的文化遗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大国学的内容比重和渗透力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担负起传承国学文化的重要职责,让国学之花在语文教学中越开越盛。
(一)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知识积累
国学中蕴含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如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和句型的构筑、古代诗词中词句的工整对仗和音韵和谐等,也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态度、观念、原则和方法等,如《论语》中孔子对于修身养性的哲理般的观点内容等。初中语文教学中包含大量的国学内容,增加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诵讀的数量、提高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质量,有助于让学生在国学世界中了解和吸收更加丰富的知识内涵,使得学生的知识边界得到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变得更加辽阔 。在对国学经典的诵读中, 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古语和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理解文言文字词的表达含义,还能通过国学经典材料的描绘,感知千百年前的生活图景,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因此,诵读国学经典帮助学生搭建起了一座通往历史长河另一端的桥梁,让古代文化与当代文明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
(二)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学会诗意生活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仅仅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语文教学的深层次含义是精神教学,意味着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先哲们对于道德和修养等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但总体来说,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始终是我国奉行的基本品质特色。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对话。”因此,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先哲们的优秀思想内涵进行深度交流的过程。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学生将在语文学习中进一步感受国学经典诵读的魅力,在对国学经典的反复诵读中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修养得以提升。同时,一些国学经典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恣意旷达、乐观洒脱的精神也影响着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让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不断提升,学会享受一种美好的诗意生活。
(一)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缺乏教材,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没有了可靠依据,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没有实质材料作为依托,教学活动将难以为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教材并对其进行充分、合理的运用,让语文教材变成学生的另一个“语文教师”。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唐诗、宋词和文言文等内容,具有丰富的国学内涵,因此,要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还需要语文教师从教材入手,通过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教材中的国学经典,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国学文化的认可度和喜爱度。
如教师在讲解《陈涉世家》这一课文内容时,可以采取重点内容分析法,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能够表现作者思想情感或精神意志的重点词句,然后以其中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为例,让学生变换不同的情感和语音语调对该句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词句应该体现的真正情感,让学生明确该句并不是作者的自艾自怜之叹,不应用无奈或悲痛的情绪进行朗读,而应该以饱满的激情、洪亮的声音进行大声朗读,读出作者拥有伟大理想抱负、不屑与燕雀为伍的豪情壮志和满腔热血。又如教师在讲解《天净沙·秋思》一诗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音频跟读、小声默读、大声朗读等不同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并通过对景物意境的品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漂泊异乡、孤苦无依的悲凉情感,特别是对于诗歌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词句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愁苦情绪的程度之深。
(二)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方法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对字词成语等可以采用反复教读与听写训练的方式,对诗词歌赋可以采用由词句解释到情感解析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对文章写作可以采取范文解读与作品评析等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教师也需要根据国学经典的内容独特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国学之美。
如教师在讲解《泊秦淮》一诗时,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先对该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详细了解;接着再让学生初步阅读该诗,明确该诗中生僻字的读音和词句含义;接着让学生仔细品读该诗,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 感。通过此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诗歌的诵读和感悟能力将获得进一步提升。又如教师在讲解《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程学习之初为学生播放几段如河水涨落、莺燕鸣叫、马蹄行进等的音频,激发学生的听觉神经,让学生通过聆听的方式感悟初春来临时大自然的喜悦之声。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该诗进行赏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欢愉与喜悦心情。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早春图景的图画等课外作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建立国学经典诵读的有利语文环境
环境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久居鲍室而不闻其臭”,无不体现了环境对人教化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产生显著成效的,而是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需要语文教师积极营造适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利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晨会,利用语文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大声朗读国学经典。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生动地再现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课文的情景内容。此外,各班语文教师还可以联合起来,组织一场国学经典诵读大赛,鼓励学生将自己最喜爱的国学经典以朗诵、演讲或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国学经典的文化魅力洒满整个校园。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国学经典依旧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和高度的思想精神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国学经典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高度尊重和重视国学经典的教化作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努力促进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激发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热爱之情,让学生诵读和品析国学经典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泽法.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探析[J].华夏教师,2018(27).
【关键词】国学经典;初中语文;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学之风逐渐盛行,央视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更是让许多人了解到了国学的魅力。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珍视和保护的文化遗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大国学的内容比重和渗透力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担负起传承国学文化的重要职责,让国学之花在语文教学中越开越盛。
一、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一)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知识积累
国学中蕴含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如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和句型的构筑、古代诗词中词句的工整对仗和音韵和谐等,也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态度、观念、原则和方法等,如《论语》中孔子对于修身养性的哲理般的观点内容等。初中语文教学中包含大量的国学内容,增加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诵讀的数量、提高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质量,有助于让学生在国学世界中了解和吸收更加丰富的知识内涵,使得学生的知识边界得到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变得更加辽阔 。在对国学经典的诵读中, 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古语和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理解文言文字词的表达含义,还能通过国学经典材料的描绘,感知千百年前的生活图景,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因此,诵读国学经典帮助学生搭建起了一座通往历史长河另一端的桥梁,让古代文化与当代文明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
(二)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学会诗意生活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仅仅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语文教学的深层次含义是精神教学,意味着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先哲们对于道德和修养等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但总体来说,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始终是我国奉行的基本品质特色。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对话。”因此,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先哲们的优秀思想内涵进行深度交流的过程。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学生将在语文学习中进一步感受国学经典诵读的魅力,在对国学经典的反复诵读中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修养得以提升。同时,一些国学经典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恣意旷达、乐观洒脱的精神也影响着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让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不断提升,学会享受一种美好的诗意生活。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缺乏教材,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没有了可靠依据,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没有实质材料作为依托,教学活动将难以为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教材并对其进行充分、合理的运用,让语文教材变成学生的另一个“语文教师”。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唐诗、宋词和文言文等内容,具有丰富的国学内涵,因此,要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还需要语文教师从教材入手,通过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教材中的国学经典,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国学文化的认可度和喜爱度。
如教师在讲解《陈涉世家》这一课文内容时,可以采取重点内容分析法,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能够表现作者思想情感或精神意志的重点词句,然后以其中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为例,让学生变换不同的情感和语音语调对该句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词句应该体现的真正情感,让学生明确该句并不是作者的自艾自怜之叹,不应用无奈或悲痛的情绪进行朗读,而应该以饱满的激情、洪亮的声音进行大声朗读,读出作者拥有伟大理想抱负、不屑与燕雀为伍的豪情壮志和满腔热血。又如教师在讲解《天净沙·秋思》一诗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音频跟读、小声默读、大声朗读等不同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并通过对景物意境的品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漂泊异乡、孤苦无依的悲凉情感,特别是对于诗歌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词句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愁苦情绪的程度之深。
(二)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方法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对字词成语等可以采用反复教读与听写训练的方式,对诗词歌赋可以采用由词句解释到情感解析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对文章写作可以采取范文解读与作品评析等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教师也需要根据国学经典的内容独特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国学之美。
如教师在讲解《泊秦淮》一诗时,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先对该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详细了解;接着再让学生初步阅读该诗,明确该诗中生僻字的读音和词句含义;接着让学生仔细品读该诗,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 感。通过此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诗歌的诵读和感悟能力将获得进一步提升。又如教师在讲解《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程学习之初为学生播放几段如河水涨落、莺燕鸣叫、马蹄行进等的音频,激发学生的听觉神经,让学生通过聆听的方式感悟初春来临时大自然的喜悦之声。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该诗进行赏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欢愉与喜悦心情。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早春图景的图画等课外作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建立国学经典诵读的有利语文环境
环境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久居鲍室而不闻其臭”,无不体现了环境对人教化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产生显著成效的,而是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需要语文教师积极营造适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利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晨会,利用语文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大声朗读国学经典。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生动地再现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课文的情景内容。此外,各班语文教师还可以联合起来,组织一场国学经典诵读大赛,鼓励学生将自己最喜爱的国学经典以朗诵、演讲或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国学经典的文化魅力洒满整个校园。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国学经典依旧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和高度的思想精神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国学经典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高度尊重和重视国学经典的教化作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努力促进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激发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热爱之情,让学生诵读和品析国学经典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泽法.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探析[J].华夏教师,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