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决大学生对基础课教育的烦躁问题,首先要对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其次对其吸引力不足的现状追根寻源,最后对症下药,实施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吸引方略。
【关键词】大学生;如何爱上;基础课
本文的基础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的简称,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然而,就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本身来说,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教育活动因为缺乏吸引力,不受大学生的欢迎和重视,甚至引起了他们的反感和厌恶。如何让大学生爱上基础课,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 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重要性
基础课教育在社会主义高校的教育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增强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吸引力,我们就有必要对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特殊地位和作用给予科学的认识。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秀人才的摇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由它的具体特点体现出来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从对象上看,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对象是20岁左右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在一个发育成熟期;从内容和方式上看,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往往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确定教育内容,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去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心灵;从目标上看,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是要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修养的新人,它强调的是,始终要把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到第一位,其着眼点在“人”,是基础课教育目标在大学生身上的具体化。
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和办学方向,也决定了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们知道不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都是用教育手段培养出来的。相应地,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就必须经过社会主义的教育来培养。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大批青年,党和人民对他们是寄予厚望的,高校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培养和造就出一代国家所需要的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修养的大学生,这是关系到我们的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百年大计的重大问题。
二 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基础课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有时仍把基础课教育的作用单纯看成是“灭火”,常常是一副防范、限制、堵截的生硬面孔,一提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课教育,就好象是大学生出了“乱子”似的,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基础课教育不受大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厌恶。
由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时甚至达到严重削弱的程度。对大学生,取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不考政治理论课;对高校教师,重专业课教师,轻基础课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有时至多是一个运动来了,配合抓一下,装点装点门面,运动一过,就草率收兵[1]。
特别是由于网络传播媒体日新月异,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对现有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吸引力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传播媒体提供信息内容的多元性挑战现有大学生基础课教育内容的一元性;网络信息沟通的互动性挑战现有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单向性;网络信息传播和接收的随机性挑战现有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选择性;网络信息传播形式的创新性挑战现有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模式的滞后性[2]。
以上原因造成了现有大学生对基础课教育的烦躁。
三 实施让大学生爱上基础课的方略
既然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有如此一个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功能,就必须采取措施,让大学生爱上基础课,以改变现有大学生对基础课的烦躁问题,就必须实施以下吸引方略:
1.针对性方略。大学生基础课教育一定要适合学生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禁止大学生接触形形色色思潮的封闭状态,更不能回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中正在思考和迫切需要得到回答的种种现实问题。此外,还必须因地制宣,选准角度,灵活多样,根据年级、专业、家庭背景、社会经历、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实施针对性方略。当前,实施针对性方略,还应该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管理,做好硬件配置、网络建设、软件开发应用等诸多方面的工作,使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内容能更好地满足各人不同的胃口。
2.知识性方略。大学生基础课教育要借助理性力量,提高其理论性、鼓动性和说服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基础课教育工作者,面向大学生提高基础课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这也是实施知识性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我们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强化各种信息的搜集、判断、分析、加工、处理、反馈和存储,使基础课教育更加快捷、准确、有效;它要求我们应及时转变,在坚持和发扬基础课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学会运用系统思维、主体思维、发散思维、网络思维等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思维方式,搞好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它要求我们应系统掌握开发基础课教育应用软件的知识,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思想传递;它要求我们加强对网络知识的不断“充电”,增强科技意识,具备科学眼光;它要求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科技进步对大学生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带来的影响,更熟练地掌握微机操作、网络技术和软件应用知识,自觉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才能深入、扎实、有效。
3.情感性方略。基础课教育是理性教育,并不排除感情。人们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罗马学者贺拉斯强调寓教于乐。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课教育,要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就必须与大学生架起情感的桥梁,让情感成为大学生认识向行动转化的中介或联结点,讲究趣味性、主动性、幽默感,以诚相待,将心换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弃情取理,也不以情代理,达到情理交融,使大学生在感情的沟通和共鸣中,接受基础课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4.自觉性方略。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任务是要使学生能自觉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去探索真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当前,我们要力戒填鸭式的硬灌,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在网络文化的“自我”化氛围里,大学生一方面更独立,更具“自我”中心意识。人的真正独立、真正个体化是以人的自主能力的成熟强大为前提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文化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增强了不稳定因素。网络的无约束使人性中的恶念得到释放,网络的隐蔽性也给人们逾越社会规范创造了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基础课教育实施自觉性方略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实施自觉性方略,它要求我们在网上建立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教育大学生自觉维护科学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敏锐性,争得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主动局面;实施自觉性方略,它要求我们加强网上的伦理道德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及社会道德,以培养自觉的道德人格;实施自觉性方略,它要求我们密切注意和解剖网上舆论的动态,培养大学生自觉分辨真善美的能力;实施自觉性方略,它要求我们提高网上的宣传质量,强化吸引力,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让大学生自觉、主动接受基础课教育,使基础课教育的过程成为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3]。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道德建设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57.
[2]严耕等.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89.
[3]朱文星.新形势下法律意识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发展格局研究[J].黑龙江:黑河学刊,2009.(9):106.
【关键词】大学生;如何爱上;基础课
本文的基础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的简称,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然而,就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本身来说,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教育活动因为缺乏吸引力,不受大学生的欢迎和重视,甚至引起了他们的反感和厌恶。如何让大学生爱上基础课,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 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重要性
基础课教育在社会主义高校的教育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增强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吸引力,我们就有必要对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特殊地位和作用给予科学的认识。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秀人才的摇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由它的具体特点体现出来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从对象上看,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对象是20岁左右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在一个发育成熟期;从内容和方式上看,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往往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确定教育内容,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去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心灵;从目标上看,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是要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修养的新人,它强调的是,始终要把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到第一位,其着眼点在“人”,是基础课教育目标在大学生身上的具体化。
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和办学方向,也决定了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们知道不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都是用教育手段培养出来的。相应地,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就必须经过社会主义的教育来培养。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大批青年,党和人民对他们是寄予厚望的,高校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培养和造就出一代国家所需要的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修养的大学生,这是关系到我们的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百年大计的重大问题。
二 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基础课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有时仍把基础课教育的作用单纯看成是“灭火”,常常是一副防范、限制、堵截的生硬面孔,一提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课教育,就好象是大学生出了“乱子”似的,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基础课教育不受大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厌恶。
由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时甚至达到严重削弱的程度。对大学生,取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不考政治理论课;对高校教师,重专业课教师,轻基础课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有时至多是一个运动来了,配合抓一下,装点装点门面,运动一过,就草率收兵[1]。
特别是由于网络传播媒体日新月异,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对现有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吸引力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传播媒体提供信息内容的多元性挑战现有大学生基础课教育内容的一元性;网络信息沟通的互动性挑战现有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单向性;网络信息传播和接收的随机性挑战现有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选择性;网络信息传播形式的创新性挑战现有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模式的滞后性[2]。
以上原因造成了现有大学生对基础课教育的烦躁。
三 实施让大学生爱上基础课的方略
既然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有如此一个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功能,就必须采取措施,让大学生爱上基础课,以改变现有大学生对基础课的烦躁问题,就必须实施以下吸引方略:
1.针对性方略。大学生基础课教育一定要适合学生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禁止大学生接触形形色色思潮的封闭状态,更不能回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中正在思考和迫切需要得到回答的种种现实问题。此外,还必须因地制宣,选准角度,灵活多样,根据年级、专业、家庭背景、社会经历、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实施针对性方略。当前,实施针对性方略,还应该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管理,做好硬件配置、网络建设、软件开发应用等诸多方面的工作,使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内容能更好地满足各人不同的胃口。
2.知识性方略。大学生基础课教育要借助理性力量,提高其理论性、鼓动性和说服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基础课教育工作者,面向大学生提高基础课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这也是实施知识性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我们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强化各种信息的搜集、判断、分析、加工、处理、反馈和存储,使基础课教育更加快捷、准确、有效;它要求我们应及时转变,在坚持和发扬基础课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学会运用系统思维、主体思维、发散思维、网络思维等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思维方式,搞好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它要求我们应系统掌握开发基础课教育应用软件的知识,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思想传递;它要求我们加强对网络知识的不断“充电”,增强科技意识,具备科学眼光;它要求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科技进步对大学生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带来的影响,更熟练地掌握微机操作、网络技术和软件应用知识,自觉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基础课教育才能深入、扎实、有效。
3.情感性方略。基础课教育是理性教育,并不排除感情。人们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罗马学者贺拉斯强调寓教于乐。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课教育,要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就必须与大学生架起情感的桥梁,让情感成为大学生认识向行动转化的中介或联结点,讲究趣味性、主动性、幽默感,以诚相待,将心换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弃情取理,也不以情代理,达到情理交融,使大学生在感情的沟通和共鸣中,接受基础课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4.自觉性方略。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任务是要使学生能自觉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去探索真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当前,我们要力戒填鸭式的硬灌,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在网络文化的“自我”化氛围里,大学生一方面更独立,更具“自我”中心意识。人的真正独立、真正个体化是以人的自主能力的成熟强大为前提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文化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增强了不稳定因素。网络的无约束使人性中的恶念得到释放,网络的隐蔽性也给人们逾越社会规范创造了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基础课教育实施自觉性方略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实施自觉性方略,它要求我们在网上建立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教育大学生自觉维护科学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敏锐性,争得大学生基础课教育的主动局面;实施自觉性方略,它要求我们加强网上的伦理道德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及社会道德,以培养自觉的道德人格;实施自觉性方略,它要求我们密切注意和解剖网上舆论的动态,培养大学生自觉分辨真善美的能力;实施自觉性方略,它要求我们提高网上的宣传质量,强化吸引力,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让大学生自觉、主动接受基础课教育,使基础课教育的过程成为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3]。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道德建设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57.
[2]严耕等.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89.
[3]朱文星.新形势下法律意识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发展格局研究[J].黑龙江:黑河学刊,200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