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是幼儿快乐生活的源泉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ak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童年是最快乐的,最难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孩子们的童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最近偶读一首小诗《幼儿同,当我把孩子交给你》,现摘录于下:
  接孩子的时候老师总说很忙,让人不好意思多站多问。
  问孩子的情况时,老师总是说:“今天表现很好啊……”
  孩子,你在幼儿园真的快乐吗?
  接你时,我真怕看到你欣喜若狂的表情,
  还有带着哭腔的“妈妈来接我了”!
  难道,等待接你回家
  是你最大的期盼和快乐?
  读完这首小诗,使我有了深刻的思考。
  
  一、爱的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冰心老人曾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心”是人类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代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到现在的“只有善行才会为你带来声誉”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有一颗善良友爱的心一直是人们推崇的。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弱者的同情心、对社会的责任心……是其基本内容。一个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爱护他人的孩子,也一定会是一个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长大后才能热爱祖国,关心爱护周围的一切。而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也能与更多的人合作,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多的成功。“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爱心”教育则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基本。
  今天的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备受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面对天真、烂漫的孩子,幼儿园是他们生活、成长的乐园,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孩子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爱,爱是教育的重要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更是幼儿教育者应该具备的良好师德。
  
  二、让每个孩子感受到爱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年的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意味着让他们从现在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需要解释一下,这个“快乐”显然不是主要指吃得好,穿得好,也不仅仅指将来长大成人后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指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求知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要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快乐的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纵然挥洒的快乐……
  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要让儿童在没有殴打、没有暴力、没有厌恶的气氛中,总之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这不正说明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吗?那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呢?
  
  (一)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不要用过多的禁令束缚孩子,不要絮絮叨叨地埋怨责怪孩子,更不要打骂体罚孩子,要让孩子自由发展,尽情挥洒他们的天性,展现他们的才华。这样他们才会无忧无虑地成长,开开心心地生活,感到生命的快乐。
  
  (二)走近幼儿,聆听心声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我认为要了解幼儿就必须要走近幼儿,仔细倾听幼儿的心声。人们常用“六月的天,娃娃的脸”来形容幼儿,因为幼儿的心地是十分纯真的,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都会写在他们的小脸上。若教师拥有一份爱心,肯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就不难会发现幼儿的各种心情。在他们快乐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在他们不高兴时努力寻找原因,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关怀、安慰,让他们快乐,使他们心情愉悦地生活。
  
  (三)尊重幼儿多些宽容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放弃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教师的现象,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当幼儿屡教不改、言而无信时,我们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急风骤雨”的加以批评、当众揭短,应给他们多一些宽容,让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教师的尊重不是放纵、任其自流,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幼儿,静观其变,打破幼儿“一犯错就会挨批评”的思维定势,让幼儿从自卑、恐惧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感受“老师原谅我了”。
  
  (四)在游戏中,要让孩子尽情展示自我
  孩子最快乐的时候往往是他们玩得最尽兴的时候,而现在的孩子好像丢失了尽兴玩耍的条件和勇气,他们在玩耍的同时担心父母的责骂。在愈来愈激烈和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未来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为了孩子将来生活过得高人一等,能胜人一筹,在现阶段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能以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培育孩子,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培养孩子,不理解童心的需要,忘了拔苗助长的寓言,对孩子干预和控制太多。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事例:在中班的课堂上,教师在进行车的主题的分析,一个孩子默默地走到了建构区用积木拼了许多的车子。正当他玩得非常尽兴和投入时老师发现了他,很生气,就走过去大声的批评了孩子,毫不留情地将所有的玩具扔在了地上,面对突然遭到袭击,孩子委屈地哭了!我想在很多的幼儿园都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老师们,这种做法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吗?那怎样才能让孩子玩得尽兴,玩得快乐呢?首先,我们要拥有一颗童心,能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体察他们需要,归还他们游戏的权利,创造有趣的空间和环境,让孩子尽情地释放自我,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给他们青春的回忆录上画下童年的天蓝色和快乐的淡粉色。
  
  (五)在活动中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幼儿年龄虽小,但具有完整的人格和尊严,也是独立的人,应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他们会对自己所选择的事情投人百分之百的热情,从而以全身的激情投入其中,以快乐的心情去享受快乐,因而会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和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改变以往分组游戏的模式,选取了四个游戏区,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玩的游戏,结果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个个玩得尽情尽兴,而玩得非常有秩序,持续的时间也较往常长很多。这不正是孩子玩得快乐的原因吗?
  
  (六)允许孩子犯错误
  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地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尝试就免不了犯错误。例如:在吃点心时,欣欣将自己杯子里的热牛奶都倒进了鱼缸,这是因为她特别喜欢和关爱小鱼儿,认为自己每天吃点心喝牛奶,也应该给小鱼儿喝杯牛奶,结果造成小鱼儿死亡。这类错误在幼儿身上经常出现,但经历了这样的“错误”他们就会知道,小鱼儿不能喝热牛奶,孩子可以从类似的错误中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从上可以看出,这些“错误”一般都是由于孩子缺少生活经验和缺乏知识的缘故,我们不但不能要求孩子不出错,还要认识到出现错误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必由之路。对于孩子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要认真分析,充分理解,以科学的方法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认知、探索、创造这个世界。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吸收知识的养料,在成长的年轮上轻轻松松地、快快乐乐地度过灿烂的童年岁月,踏着快乐的节拍去创造快乐的未来生活。
  
  (七)创造一个充满互动关爱的环境
  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支持等,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干大事,它最需要的是用心。用心关注孩子,用心接纳孩子,用心体会孩子,每个教师能够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在能力与天分上的差异,注重师幼互动,使每个孩子体会到教师的关爱,然后引导孩子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群体;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正面、具建设性的关系,指导孩子如何交朋友,并提供机会让孩子彼此学习,在健康的环境中,感受到同伴间的友爱,这样的互动可以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而社会经验正是知识建构的基础;孩子在充满关爱的互动环境中活动有助于孩子建构良好的社会能力,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再例如,一个教师在规划或准备一个学习活动时,能够十分了解每一个孩子,明显兼顾孩子的能力差异及不同的兴趣爱好,会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发展程度、学习取向,提供一些有利于孩子主动积极探索事物的活动环境,创设活动机会开给予一些有益其发展的任务,甚至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工作,通过教师与孩子的互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不但培养了团体向心力、满足了每个孩子的需要,也能帮助孩子逐渐累积自信,发展自信心,而且还能够帮助幼儿学习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
  我相信这就是家长们呼吁的爱,虽然教师的爱永远代替不了父母之爱,但是只要教师用心去爱,孩子一定会感受到。情感有了依托,孩子的心境就会变的轻松、愉快、向上,一如树苗有了阳光雨露便会茁壮成长。
  为了让每个孩子感到快乐,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充满阳光,让我们用心去爱每一个幼儿,用我们的“用心”安慰急切的家长。
其他文献
《中国十部文艺集成(志)》的编纂是一项构筑中华民族文化长城的伟大工程,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作,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这项工程历时近30年,有多少人为这项伟大工程倾注了多半生心血,如《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中国曲艺志·青海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青海卷》三卷副主编石永同志,年过古稀,仍然为《中国曲艺志·青海卷》最后完稿在拼搏。又有多少人在未见到成果前就带着遗憾与世长辞,
期刊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这部巨作的广为流传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与此同时,我们需注意的是,它的成就也绝非一人之功。而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三国演义》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重重的编纂加工,而罗贯中在长期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的创作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
期刊
天下有名的三江源,源头上开红了牡丹;  俊不过牡丹笑红了脸,美不过“花儿”的少年。  他,是一颗星,明亮而耀眼,闪烁在观众的心中;他,是一头大雁,翱翔在蓝天,带着巨大的张力,向着新的目标领飞在前;他,是“花儿”传播的使者,他用真诚、用行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欣、带来欢乐……他就是新疆著名“花儿”歌手——马成。    (一)  黄河九曲十八弯,弯连弯,三江源是我们的家园:  “花儿”的海洋民歌的山。随
期刊
“人生观是我们的第二灵魂,  当第一个灵魂跌倒时,  第二个灵魂还可以把我们扶起来。”  这是让我心灵产生震撼的文字,来源于刘墉的一本书《创造超越的人生》。读完这本书,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我心底升腾,我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书中把人一生中的精神状态做了三个比喻,就是“精神三变——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化为狮子,狮子怎样变为婴儿。”“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十年寒窗”是骆驼,“一举成名”
期刊
森欧外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两大文豪之一,其留德三步曲《舞姬》、《泡沫记》、《信使》中,作为处女作的《舞姬》是自传性色彩最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丰太郎是作者的自画像。在作者的笔下丰太郎是一个有着自我觉醒却又在封建道德面前妥协的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本文试图从探讨作者自身性格的二重性出发,并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来具体分析丰太郎性格的二重性。    一、森欧外性格的二重性的原因    如前所述,《舞姬》是森
期刊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每当读了马致远的这首诗,感情也随之涌动。细究其美妙之处,主要体现在
期刊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五千年来战火纷飞,动乱频生。忧患意识已逐步积淀为一种文化因子,像浓浓的血液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管里。而这种忧患意识又通过无数文学家的作品传承了下来。“忧患”一直是中国传统文人社会抱负和生命体验的终极目标。《易传·系辞》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告子下》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文句,就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忧患意识的高度概括。他们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的方方面
期刊
十九世纪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大放光彩的时代,作为法国浪漫派里以小说见长的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以浓郁的乡村风情、别具一格的女性视角,确立了其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样,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浪漫主义在与现实主义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中跌跌撞撞地成长,这之中有着“乡下人”犟骨头的沈从文,在三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方向转换途中,选择退守时代边缘,以田园牧歌情调的作品促成了浪漫主义的进化。但与其他浪漫派不同的是,
期刊
(一)  《伊菲格尼在陶里斯》是歌德于1787年出版的五幕戏剧,也是歌德古典主义初期的代表作。这部剧作标志着歌德正式从狂飙突进时期进入了古典文学时期,同时也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时期的开始。  从1776年歌德有了写这个剧本的计划,到1787年出版经历的11个年头正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夕,当时的社会处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不安中。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狂飙突进的呐喊后,开始冷静地思考德国的去向,他
期刊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灾后心理重建又是灾后救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救援部分。近几年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使得心理援助成为此次灾后救援的一个热点,而在这次灾难中受到心理伤害最大的无疑是那些未谙世事的孩子们。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们的调查地点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安昌镇、任家坪村,走访了擂鼓镇中心小学、任家坪小学、八一帐篷学校在职老师、大队辅导员以及四年级及四年级以上的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