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锻炼是否能够促进中学生的身体自我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们高校体育老师和心理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体效能的提高中研究归纳几点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身体效能 身体自我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s on the Self-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
【Abstract】 The question whether physical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self-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bod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laid
before the P.E. teachers and the Psychology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ssage is trying to lay the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by way of
several conclusions made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body efficiency by doing physical exercises.
【Key words】Physical Exercises Body EfficiencyBody Ego
1前言
身体自我发展对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倍受许多心理学家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相关身体自我效能的研究中——看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进行述评,通过对体育锻炼是否促进身体自我效能提高的相关研究中归纳出几点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旨在为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2身体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理论来源于社会学习理论,它是指一个人判断其执行一连串行动的能力,强调并非一个人所拥有的技术能力,而是这个人运用这些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判断。自我效能影响着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程度,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也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身体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对所面临的“任务”对自己的身体能力能否胜任所持的信念水平,身体自我效能可以通过改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知、锻炼时心理状况的改善来强化和提高。
3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3.1身体自我效能与运动动机。根据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是促进动机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高者,参与活动的动机也就越高,反之则低。Elliot在研究中将成就动机分为掌握性目标动机、成就趋近目标动机和成就回避目标动机,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前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成就回避目标动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国内学者方媛等在对初中生体育课堂动机气氛的认知与内部动机进行研究发现,“掌握”动机气氛与身体自我效能具有较高的相关。
3.2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锻炼行为。McAuley指出:身体自我效能可以用来有效预测运动的持久性。也就是说,身体自我效能越高,从事体育活动越持久,有较高的自我效能的个人更能克服困难而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以说明有较高自我效能的人更愿意参加身体锻炼,且能在困难中坚持体育锻炼。
3.3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锻炼规律。台湾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研究员李月萍在对台湾台中市三所安养机构100名8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规律运动行为(一周至少运动三次,每次至少持续20分钟)与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时指出:老年人体育锻炼自我效能的高低与是否有规律性运动习惯有密切关系,且有无规律运动的老年人的自我效能差别具有显著性。McAuley指出:有规律的参与身体锻炼往往会有更高的身体自我效能,不进行有规律的锻炼(指每周锻炼次数少于3次,每次锻炼时间少于20分钟)的学生的身体自我效能明显偏低。
4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
4.1控制体重、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以减少体脂的积累,运动降低全身的脂肪比例,各种运动方式均可达到其目的,每周3~4次才有明显效果,低强度运动比高强度运动更有效,高强度力量练习能有效减少脂肪、增长肌肉和增加肌力。体育锻炼可降低食欲。体育锻炼能最大限度减少体脂以及保持肌肉组织的重要。体育锻炼能增加能量代谢率以消耗更多的能量。体育锻炼能防止骨质疏松,体育锻炼改变身体脂肪的处理方式,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总的能量消耗较少;大强度运动时以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并不能有效的消耗脂肪,因而不是理想的减肥运动方式。而强度较低的运动由于供氧充分,持续时间长,供能以脂肪的有氧氧化为主,总的能量消耗多,更有利于控制体重,改善体形和外表。
4.2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心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及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据报道,在美国每死去的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心血管病,在我国,死于心血管病的人亦居首位。大量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体的血流速度,把沉积在血管壁的脂肪冲走,从而减小血流时对血管壁的压力,显著地降低心血管病形成和发生的危险性。
4.3降低紧张和抑郁。根据Ryan(1983)的调查1750名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身体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研究指出:进行7周的焦虑控制训练在降低焦虑状态方面与有氧条件性练习一样有效,但身体练习组比焦虑控制组在生理上显著获益,如收缩压和心率降低。Derger等人发现,许多人在游泳后紧张、抑郁、焦虑有很大程度的降低。North等人(1990)对抑郁病人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精神分析技术有目的地让病人进行身体练习,要比休闲活动对各种抑郁病人有更大的好处。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应激。应激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身心反应,来自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生活等等,体育锻炼则可使人忘却烦恼,心理放松。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情绪一直被视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人类行动产生的主要根源,它在人际交往、态度改变、工作表现、乃至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的一整套复杂的交互作用,受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主要表现在心境状态的改变、焦虑水平下降、应激水平降低等方面。
4.4获得精神享受。体育锻炼是一种享受。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的提高,锻炼已成为人们日常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锻炼成为时尚,在人际交往中流行这样的一句:请你吃饭不如请你流汗,虽然一句很朴实的一句话,崇尚体育锻炼成为我们享受生活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4.5建立自尊心。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评价,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由于锻炼的内容、难度、达到的目的、与其他参加锻炼的个体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使有氧素质和应付应激的自我感觉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并能增加幸福感。Stephans(1998)研究也证明身体练习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自信心是对自己成为胜任者能力的确信。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4.6增加社会交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尤其是住在高楼的老年人群)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Shephard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在心理上能从社会联系中得到更多的受益。Masine等人的调查发现,通过跳舞、身体练习以及做操等身体活动可以使外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这些需要包括:获得信息、调节情绪、增进友谊、增加安全感与亲密感、自我实现等。同时研究也证明,体育锻炼对于治疗孤独症和人际关系障碍者有显著作用。
5小结
通过综述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锻炼动机、行为和规律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但是,到底是身体自我感的高低决定了个体的体育锻炼参与及有规律锻炼习惯,还是个体的体育锻炼参与有规律的锻炼促进了身体自我效能感呢?是身体自我效能促进了体育锻炼的动机还是体育锻炼的促进身体自我效能呢?或者是两者相互促进?这三者与身体自我效能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具体的结论,还有待我们今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述评[J].心理发展教育,2000(1):60~63
2Ralf Schwarzer,et al.Health-Specific.Self-Efficacy Scales[EB/OL].
htty://userpage.fu-berlin.de/~health/healself.pdf,2005.11.22
3马启伟等.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46~50
4胡泓.中学生体育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1,8(4):
106~108
5张力为等.体育运动心理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58
6邱服冰.身体自我概念与运动参与的相关研究[J].湖北体育科
技,2001,20(2):41~44
7张立敏等.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观念吗——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
因[J].天津体院学报,2003,18(1):43~48
8刘春艳等,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方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3):57~59
9唐征宇.自尊、自信、自我有效感与体育运动[J].体育学刊,
2000,18(1):104~106
10方媛等.初中生对体育课堂动机气氛认识与内部动机、自我效能
和体育成绩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2(23):236~237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身体效能 身体自我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s on the Self-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
【Abstract】 The question whether physical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self-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bod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laid
before the P.E. teachers and the Psychology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ssage is trying to lay the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by way of
several conclusions made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body efficiency by doing physical exercises.
【Key words】Physical Exercises Body EfficiencyBody Ego
1前言
身体自我发展对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倍受许多心理学家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相关身体自我效能的研究中——看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进行述评,通过对体育锻炼是否促进身体自我效能提高的相关研究中归纳出几点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旨在为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2身体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理论来源于社会学习理论,它是指一个人判断其执行一连串行动的能力,强调并非一个人所拥有的技术能力,而是这个人运用这些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判断。自我效能影响着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程度,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也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身体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对所面临的“任务”对自己的身体能力能否胜任所持的信念水平,身体自我效能可以通过改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知、锻炼时心理状况的改善来强化和提高。
3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3.1身体自我效能与运动动机。根据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是促进动机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高者,参与活动的动机也就越高,反之则低。Elliot在研究中将成就动机分为掌握性目标动机、成就趋近目标动机和成就回避目标动机,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前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成就回避目标动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国内学者方媛等在对初中生体育课堂动机气氛的认知与内部动机进行研究发现,“掌握”动机气氛与身体自我效能具有较高的相关。
3.2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锻炼行为。McAuley指出:身体自我效能可以用来有效预测运动的持久性。也就是说,身体自我效能越高,从事体育活动越持久,有较高的自我效能的个人更能克服困难而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以说明有较高自我效能的人更愿意参加身体锻炼,且能在困难中坚持体育锻炼。
3.3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锻炼规律。台湾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研究员李月萍在对台湾台中市三所安养机构100名8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规律运动行为(一周至少运动三次,每次至少持续20分钟)与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时指出:老年人体育锻炼自我效能的高低与是否有规律性运动习惯有密切关系,且有无规律运动的老年人的自我效能差别具有显著性。McAuley指出:有规律的参与身体锻炼往往会有更高的身体自我效能,不进行有规律的锻炼(指每周锻炼次数少于3次,每次锻炼时间少于20分钟)的学生的身体自我效能明显偏低。
4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
4.1控制体重、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以减少体脂的积累,运动降低全身的脂肪比例,各种运动方式均可达到其目的,每周3~4次才有明显效果,低强度运动比高强度运动更有效,高强度力量练习能有效减少脂肪、增长肌肉和增加肌力。体育锻炼可降低食欲。体育锻炼能最大限度减少体脂以及保持肌肉组织的重要。体育锻炼能增加能量代谢率以消耗更多的能量。体育锻炼能防止骨质疏松,体育锻炼改变身体脂肪的处理方式,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总的能量消耗较少;大强度运动时以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并不能有效的消耗脂肪,因而不是理想的减肥运动方式。而强度较低的运动由于供氧充分,持续时间长,供能以脂肪的有氧氧化为主,总的能量消耗多,更有利于控制体重,改善体形和外表。
4.2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心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及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据报道,在美国每死去的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心血管病,在我国,死于心血管病的人亦居首位。大量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体的血流速度,把沉积在血管壁的脂肪冲走,从而减小血流时对血管壁的压力,显著地降低心血管病形成和发生的危险性。
4.3降低紧张和抑郁。根据Ryan(1983)的调查1750名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身体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研究指出:进行7周的焦虑控制训练在降低焦虑状态方面与有氧条件性练习一样有效,但身体练习组比焦虑控制组在生理上显著获益,如收缩压和心率降低。Derger等人发现,许多人在游泳后紧张、抑郁、焦虑有很大程度的降低。North等人(1990)对抑郁病人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精神分析技术有目的地让病人进行身体练习,要比休闲活动对各种抑郁病人有更大的好处。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应激。应激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身心反应,来自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生活等等,体育锻炼则可使人忘却烦恼,心理放松。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情绪一直被视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人类行动产生的主要根源,它在人际交往、态度改变、工作表现、乃至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的一整套复杂的交互作用,受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主要表现在心境状态的改变、焦虑水平下降、应激水平降低等方面。
4.4获得精神享受。体育锻炼是一种享受。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的提高,锻炼已成为人们日常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锻炼成为时尚,在人际交往中流行这样的一句:请你吃饭不如请你流汗,虽然一句很朴实的一句话,崇尚体育锻炼成为我们享受生活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4.5建立自尊心。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评价,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由于锻炼的内容、难度、达到的目的、与其他参加锻炼的个体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使有氧素质和应付应激的自我感觉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并能增加幸福感。Stephans(1998)研究也证明身体练习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自信心是对自己成为胜任者能力的确信。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4.6增加社会交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尤其是住在高楼的老年人群)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Shephard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在心理上能从社会联系中得到更多的受益。Masine等人的调查发现,通过跳舞、身体练习以及做操等身体活动可以使外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这些需要包括:获得信息、调节情绪、增进友谊、增加安全感与亲密感、自我实现等。同时研究也证明,体育锻炼对于治疗孤独症和人际关系障碍者有显著作用。
5小结
通过综述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锻炼动机、行为和规律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但是,到底是身体自我感的高低决定了个体的体育锻炼参与及有规律锻炼习惯,还是个体的体育锻炼参与有规律的锻炼促进了身体自我效能感呢?是身体自我效能促进了体育锻炼的动机还是体育锻炼的促进身体自我效能呢?或者是两者相互促进?这三者与身体自我效能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具体的结论,还有待我们今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述评[J].心理发展教育,2000(1):60~63
2Ralf Schwarzer,et al.Health-Specific.Self-Efficacy Scales[EB/OL].
htty://userpage.fu-berlin.de/~health/healself.pdf,2005.11.22
3马启伟等.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46~50
4胡泓.中学生体育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1,8(4):
106~108
5张力为等.体育运动心理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58
6邱服冰.身体自我概念与运动参与的相关研究[J].湖北体育科
技,2001,20(2):41~44
7张立敏等.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观念吗——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
因[J].天津体院学报,2003,18(1):43~48
8刘春艳等,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方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3):57~59
9唐征宇.自尊、自信、自我有效感与体育运动[J].体育学刊,
2000,18(1):104~106
10方媛等.初中生对体育课堂动机气氛认识与内部动机、自我效能
和体育成绩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2(23):236~237